按照常规的惯例,托班上课不允许孩子带玩具进教室,我会温柔而坚定地把小朋友的玩具都收到书包里,放学了再拿出来。昨天我也许是懈怠了,睁只眼闭只眼,就让乔治拿着他的小汽车在手里上课,结果却让我有了惊讶的发现。
乔治已经上了三个多月的托班,我已经习惯了他每天的第一个小时总是在奔跑的状态。跟他沟通规则,可以坐在垫子上或者在教室后面走动以免干扰到别的小朋友,他总是选择奔跑,几乎停不下来。并且乔治会频繁地挑战规则,时不时在教室里尖叫、吐口水甚至没有明显缘由地打人。而跟他就这些行为进行沟通的时候,他似乎什么都听不进去。我想也许这些都是他的独特之处吧,也许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重复去吸收和执行规则,也许他在动态当中也能很好地学习和吸收。
昨天他手里拿着小汽车,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配合课堂秩序的乔治。从开始的欢迎歌,到谈论天气和情绪,到贴字母,到唱动物歌曲……以往我用尽十八般武艺都没法吸引他坐下来安静工作的环节,今天全都待在垫子上。
课后我问乔治妈妈,这辆小汽车是不是对于乔治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妈妈说乔治睡觉都得拿着这小汽车,吃饭的时候都要摆在旁边看着小汽车吃饭。这验证了我的猜测: 小汽车很可能就是乔治的安抚物。
那一刻我是愧疚的,我低估了乔治每天独立的这三个小时所面临的压力;其实他每天都会带着小车,我没有考虑过安抚物的可能性也没询问过家长;我误解了他总是不停地嘴里念叨着开车手里演练着开车,是他努力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份依恋,想象自己跟车在一起。而昨天他手里撰着小汽车的时候,不再需要花能量寻求内心的安稳,而是平静而专注,把精力放在游戏和学习上。安全感是孩子高效学习的前提。
很多孩子都会发展出安抚物,去替代那份来自母亲的慰藉,借助这个新的安全感来源,发展出独立。如果自由发展,这个依恋物可以非常的多样化,可能是一个小毛巾,可能是一件衣服,可能是一个毛绒玩具,还可能是养育人的胳膊或头发……哈姐的依恋物是她婴儿时期的一个抱被,一直到现在将近六岁,她睡觉的时候都需要摸着小抱被。
也有部分家长在孩子几个月大开始,就给孩子准备几种可能发展成安抚物的东西,例如安抚巾或毛绒玩具,其中一样发展成孩子的安抚物。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买到同款,可以换洗。否则像哈姐的抱被,在她小一点的时候,只能半夜偷偷洗,洗完了还要及时烘干,才能在她醒来的时候得看到摸到。
安抚物是孩子开始独立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拐杖,等她准备好了,有了更强大的内心去迎接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遭遇,便会把这拐杖丢掉。
关于安抚物需不需要戒怎么戒,不同的家长乃至不同的学者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回到乔治的例子,我们不确定最后我们会让他拿着小汽车上课,还是循序渐进地让他找到替代的方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理解了他行为背后的缘由和需求,我们就可以给他更全然的接纳,更精准的安抚,以及更合适的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