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周刊》曾经有过一期主题叫“中产阶层的撕扯人生”,大致是说这个群体生存的现状,一边是入世的成功,一边是出世的向往,他们在这种撕扯中挣扎着前行。
一面是马云和马化腾等人的创业故事,财富、梦想、活着就要改变世界的热血燃烧;而另一面则是星云大师、净空法师们的劝世恒言,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的豁达。
这样的撕扯让很多人疲倦,永远停不下脚步。
《新周刊》说,或许只有90后才能逃脱撕扯的烦恼。因为吴晓波在给他18岁的女儿的那封信里说,只要你喜欢,就坚持去做,不要为别人或者,也无所谓成名成功。吴晓波把这封信取标题为《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可能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对90后这一代人的生存满怀期待,因为他们将终结这种持续了两千年的桎梏。不过,如果看过那期杂志的人有看到今年某期《奇葩大会》上,一个叫冉高鸣的90后大学生的分享,或许他们就不会这么乐观。

两年前,还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的冉高鸣参加《奇葩说》选手海选,最终被马东以还需要等两年在看为理由拒绝。两年后的《奇葩大会》上,冉高鸣如约出现。他讲述了自己这两年的一些经历,去做兼职表演艺人,去廉价的健身房,以及四个人挤在一间房里的穷游。
然后,冉高鸣说出这样一句话:生活检点在贫困潦倒面前屁都不是。
这句话直接遭到高晓松的打断,其他导师也皆有同感。高晓松认为冉高鸣作为一个并不富有的人,在侮辱这个阶层以及他们的生活。在追求诗和远方的高晓松看来,冉高鸣只是没有钱出去玩,并非没有选择的那种痛苦和压力,所以不算是流浪。
对于冉高鸣的观念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作讨论。作为一个跟他年龄相差不大的90后来说,我完全能够理解冉高鸣的那种焦躁和不安。甚至他身上的那种虚荣心,我也能够理解。
可以说,冉高鸣身上表现出来的,正是许多90后的年轻人身上共有的特征。特别是那些自认有点能力,又还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的那些人。他们渴望年少成名,渴望成功,渴望过上理想的生活。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怀疑自己提前进入了“三十岁综合焦虑症”,因为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都在事业上或者爱情、家庭方面有所收获,而我自己却依旧一无所有。
去年春天,我和一位指导创业的老师聊天,同在一块的还有一个1996年出生的男孩,他已经开始在学校创业。我一直记得当时这位老师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他指着身边的男孩对我说:“你看,96年出生的都已经在改变世界了!”

我感到一丝羞愧,因为我自始至终都只扮演过小职员的角色,而且待过的企业都是创业型的,属于有今天没明天的那种。那位老师的话一直印在我心里,有时候想起来依然会让我发慌。
在这样一个时代,资讯非常发达,加上自媒体的各种炒作,年轻人的成功被无限放大。你随处可以看到朋友圈里分享的,某个90后甚至是95后创业成功,被誉为下一个乔布斯或者其他商业名人;又或者某个年轻人站出来说,我要给自己的员工一个亿的分红。
成功学和打鸡血的文章随处可见,任何一个年轻人看了之后,再对比自己的状态,都会觉得低落甚至羞愧。加上毒鸡汤的灌输,让很多人迷失在这个花花世界里。
另一方面,以某日报为首的一些夜读栏目,各种鸡汤铺天盖地。“年轻人,你不要着急”、“你这么急切地想要成功,然后呢?”这些文章都在告诉年轻人,慢慢来,生活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甚至,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和这个时代划清界限,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样看来,当下的年轻人依然没有逃脱两千多年来的魔咒。我们同样是一边沉浸在创业、改变世界、只争朝夕的热血激情中,然后一边喝着鸡汤提供的镇静剂,告诉自己别急,慢慢来。
所谓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倒是很佩服最近一期《朗读者》当中,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回到农村就业的举措。他有着自己坚定的目标,虽然现在的工资只有差不多2000多块钱,但是对于他来说,青春和活着的意义,已不是这些俗世的功名利禄所能替代的。
我希望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更多年轻人,能够摆脱这种时代的桎梏,回归内心。
网友评论
但怎么可能每个人的梦想都能实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试问真有那么多人的梦想是做辛苦的建筑工人吗,真有那么多人的梦想是在离家近的地方守着一间店面吗,真有那么多人的梦想是开个澡堂,开间馍店吗?社会上那么多形形色色在奔波忙碌的人,有多少在梦想实现的路上掉队了,有多少当下的生活又是在不得已而为之。这或许就是生活中人们的怀疑,猜忌,嫉妒,不安,歇斯底里的来源。
一入江湖岁月催,所以,青年一代的朋友们,或许你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干什么,但你应该清楚自己已经不喜欢什么了,再去多尝试,年轻就是用来试错的,快速试错,快速迭代。你终将是个好“产品”。
只是一个角度。
我也认同生而为人,应该要有保持较明确自我意识的能力。
当然还有其三等等
我认为根本还是守住初心,坚定自我。多读书,才能拨开浮云,多做事,才能看透缘由。
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家都愿意读"教你如何月赚十万"的文章,能静下心来读诗读散文的越来越少。追求成功本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渴望以最低的成本快速成功的彼岸。
画了很大的饼,又不够努力
剩下的只有焦虑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使我们内心浮躁不安。
看着别人的辉煌人生,再对比自己,难免感到焦虑。
其实,仔细想了想,觉得二者也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在工作事业上学习马云、马化腾的热血斗志,在心灵修养上学习星云大师、净空法师的豁达人生。两者相互融合提升自己。
以前看过一句话:当你的认知达到了第二阶段,而你的能力还停留在第一阶段时,你便产生了焦虑。所以,对于浮躁的我们来说,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90后,曾经经历或创业的人生,但是最终还是决定回归平淡,却发现这个时代,能够守住自己的心,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太难了,虽然难,但依然要修炼自己,以求最终达到浮躁与静穆的一种内在和谐,但最终还是需要归于静穆。
不论过什么生活,都乐观地面对就可以了,也不必羡慕谁,或者因为浮躁失去了自己的节奏。
觉得作者可以就这个问题谈的更深入一些,感觉没有读够就结束了~
这是桎梏枷锁,亦是我们从小到大所背负的幸福!
具体操作简单分享下:
1、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在自己专业与工作上,实现短期目标后,可以适当拓展小爱好
2、减少手机上APP数量和种类(对于一些一直扬言剁手的很重要)。比如你手机上有了南方周末app后,就不要再下载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这个道理就如同读书时候买了那么多本参考书,最后都没看完,甚至有的都没怎么打开过,你满心以为可以随时每个app都有不同意义,会有不同侧重点,但回头一想,时间没有那么多,于你更别说意义可言(这个道理就是作者本文中心所在:想进步、努力,实现梦想,奈何兴头一过,还是黄粱一梦。所以梦想立小点,规划起来难度也可执行)
3、给自己点时间锻炼吧。我刚想改变初期,就是身体不再像刚毕业那样干练,所以精神难以集中,方式可以根据自己身体和时间来规划,实在没时间,在家里每天30仰卧体坐,10个俯卧撑也行吧。
4、专心去根据自身,选读最有兴趣的书籍。读书能让你静下心来。毕业前五年我挺喜欢买书,感觉一定要看,奈何这几年从来都未曾完整看完一本书,这就造成了“浮躁”这个词的来源,对任何都一知半解,能不轻浮吗?
5、读书要有方法,好书多读几遍,并且坚持做笔记。有时候工作时候想写点东西,总结工作得失和感悟,生活中看到春天花开、秋叶凋零种种想写点感悟,发现无从下笔,奈何不是“浮躁”体现?多年来的不坚持、不努力,肯定在关键时候让你有心无力,坚持做笔记会让你能够把看完书后的思想输出,变成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这才是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6、坚持--调整--再坚持--再调整--兴趣:坚持开始很难受,不要强迫自己硬要去适应,可以找点兴趣相关慢慢过渡,比如想考托福,没有方法和途径,可以想去知乎、豆瓣等平台参考下别人,结合自己认知,可以先看美剧做起,看的过程中就发现原来单词多的话,做什么都好,产生内核动力,就可以让你的兴趣再维持一段时间,再加上好的方法,不知不觉间慢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就会变成一种自然了。
以上坚持一个月,你就会发现生活真美好,你再看身边的人和事,就会淡然和平静很多,因为你也过来过,现在的你过着的生活就是“自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真正的自由,内心坦然,生活自律。正所谓“自律给我自由”
试想一下,作为动物类别的人,为什么会有成功这一说,其它动物有没有所谓的成功?
猫的成功标准是不是每天可以肆无忌惮地吃鱼吃虾呢?
😁😂
一边是父母的期待,一边是社会的残忍。
我在这社会久了,就看不到我当初的想法和激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