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不奔溃的成年人和那些慌得一比的90后,大多应该都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绝望。因此,当他们言说焦虑和奔溃的时候,才可以以诙谐的笔调轻描淡写。
而经历过人生至暗时刻的人,要么已经决定去死,要么就在生活的百般刁难下,练就了一身与生活胡搅蛮缠的能耐。
上校属于后一种人。正是这种“胡搅蛮缠的能耐”,让我们在他身上不仅看到了悲惨,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马尔克斯写过最不魔幻的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
75岁的上校和妻子,在9个月前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儿子由于在广场散发秘密传单而被乱枪打死。
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儿子的缝纫机换来的钱只剩五十生太伏了,只够买一磅玉米。
上校每周五都会到码头等待一封关于发放抚恤金的来信,他已经等待了15年,很多战友都在无望的等待中去世,而他也许是最后一个还在等待的人。
上校和妻子还饲养了一只斗鸡,是儿子遗留下来的。这只鸡战斗力惊人,所有见过它的人都说它是全省最棒的一只公鸡。上校和妻子用自己省下的口粮喂食这只公鸡,希望来年的斗鸡大会上,这只鸡能打赢所有的对手,给他们带来财富。
然而,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上校会等到那封信,斗鸡大会还需要等待四十多天,这只鸡的胜负也是未知数。
眼下迫在眉睫的是上校和妻子已经揭不开锅,能够变卖的家当所剩无几——只有钟和墙上的画,还都是古老过时没有人愿意要的东西。
上校可以选择将鸡卖给当地的富人,得到400比索,足够夫妻两维持3年的生计,但在交易即将成交的最后环节,上校还是反悔了。他固执的等待抚恤金和斗鸡大会的到来。
小说在妻子和上校关于“斗鸡大会前四十五天我们吃什么”的争论中戛然而止。在妻子关于“吃什么”的连续质问下,上校说:“吃屎。”
这个故事我读过3遍,前面2遍,我都被小说不动声色的对绝望的渲染震慑住了。但第3遍的时候,我开始欣赏起上校和妻子的勇气——那不是不畏困难的英勇,而是必须“赖活着”的孤勇:收起眼泪,厚起脸皮,放开胆子。
贫穷的绝望
小说所描写的绝望是非常纯粹的、赤裸裸的贫穷的绝望。
一对年迈失独的老夫妻,没有工作、没有儿女、没有生活来源。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因此他们从不会焦虑;他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除了一笔无望的抚恤金),因此他们的绝望处境非常真实,硬邦邦的。
马尔克斯极尽能事的去描写这种贫穷:
混着铁锈的咖啡末、几十年未换新的漆皮靴、压箱底的破洞伞、石灰剥落的墙面,破败、飘摇的房子,灰溜溜的衣着,生了锈的脑袋,好像要烂掉的肠子……
家里除了挂钟和壁画外没有东西可以变卖,他们买东西、治病只能靠赊账,在锅里煮石头;最后一幕,一无所有又不愿将鸡脱手的上校决定去“吃屎”。
真是绝望啊!
马尔克斯一生中最贫穷的时刻在巴黎,当时他不仅付不了房租,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当他靠搜集旧报纸和酒瓶子换钱的时候,当他挨个问朋友借吃的的时候,他脑海中时常浮现出的,是曾经每个星期四都牵着他去邮局等待救济金的外祖父。
真实的贫穷和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回忆,催生了这部小说。
马尔克斯曾说过:“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他用这部小说,铭记着他贫困漂泊的巴黎岁月以及外祖父的等待。
衰老的绝望
如果说贫穷的绝望是少数人的经历,还有一种绝望谁都躲不开,那就是衰老。
衰老,是每个人的终极宿命。
行动僵化、百病缠身、头脑固执、没有收入来源,却还死要面子。上校就是这么一个老头。
倔强是他的最大的特点:倔强让他坚持不懈的等待了15年,因为他固执的认为政府必须遵守承诺,老兵的权益不可侵犯;倔强也让他为了一个虚幻的未来,放弃了最后的生活来源。
对于老人而言,倔强是不合时宜的。不低头,不求人,自尊的活着,只会让他们错失生存的机会。可怜,又可气。
衰老的人,像一个闲置物品,再也发挥不出什么功效,只能苟延残喘。等待着某一天,哮喘、肠道疾病、或者其它什么意外夺走生命。
衰老的上校,生命再无新的可能,再无任何值得期待的事。因此,他的等待,又何尝不是他续命的精神支柱?
被生活为难?跟它拼了
上校这辈子,“自从在尼兰迪亚投降以来,他连一分钟的安宁日子也没过上”。自己挨饿,却让别人吃得饱饱的。
他的人生似乎揭示了一个真相:当生活想要为难你的时候,哪里会跟你讲道理呢?
谁能想到,20岁就当上校的上校,为拯救共和国立过汗马功劳的上校,会有如此凄惨的晚年?他曾有许多机会为自己牟利而他并没有这样做,他没有辜负或背叛任何人,却被这个国家无情的抛弃。
这个善良、正直、充满正义感的好人,他就这样无缘无故的倒了霉。这正是生活的奥义所在。
但上校并没有像那些脆弱的人一样,在绝境中一蹶不振。几十年的苦日子把他磨炼得更倔强。失子之痛也没有打倒他。
生活没有任何奇迹。上校靠着一股“与生活胡搅蛮缠的勇气”与生活撕扯着。
这种胡搅蛮缠,是从上校的倔强中生长出来的,是对生活的百般刁难的坚硬反击。
这种胡搅蛮缠表现为,他用自己的意志代替了生活的意志,而不去理会生活是怎么想的:
为还钱,上校决定把新买的、穿过两次的鞋退掉,妻子告诉他人家不会给退的,上校说:“非退不可。”
当被妻子问道怎么活过3个月时,他说:“我们要是会饿死,早就饿死了。”
当没有等到信时,他对邮局局长说:“信今天肯定要到的。”
当被妻子追问“如果什么都卖不出去还有什么办法”的时候,他说:“那就该到一月二十号了。到那天下午,他们就会付给我们百分之二十的赢头。”
当妻子提醒他“难道你没想过它可能会输”的时候,他说:“这只鸡不会输。”
……
当生活不讲道理的时候,上校也没打算跟它讲道理。
即使生活的意志不能如他所愿,他还可以跟生活硬拼:
妻子绝望了。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她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摇晃着。
“你说,吃什么?”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她说:
“吃屎。”
小说家:从一瞬窥见一生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故事情节简单,故事场景单一,故事时间跨度只有2个月,而且大部分情节,都靠上校和妻子的对话推动。
马尔克斯通过五万字的生活片段窥见了上校的一生。大量的情节——比如儿子的去世、上校的革命往事、小镇的政治局势等——都从对话中透露出来。人物的性格也从对话和动作中展露出来。
当你看到一个乞丐的时候,一般人只会看到乞丐的不幸,会暗自谴责乞丐的懒惰与无能,但一个小说家却可以从乞丐的当下,看到他的过去,顺着他的人生轨迹挖掘出他生命中的关键时刻,看清一个平凡人,因人生初始设定的劣势,抑或一些人生关口的错误抉择,走上一条逐渐败落之路,直至今日的落魄处境。
小说家比常人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够从一瞬窥见一生和一个时代。同时,他们也能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看见历史的细纹和人性的光辉。
最后,借这本书致那些被绝望、焦虑所困扰的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偶然性的世界,生活会极尽所能的为难你。如果有什么方式可以抵抗生活,我想可能是与生活胡搅蛮缠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