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光重回2016年3月,在AlphaGo战胜李世之后,创新工场兼首席执行官的李开复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Alphago真的让我很震惊。如果你是两年前问我计算机何时能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我那时的答案大概是“20年后”,可计算机在两年内就做到了我认为需要20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的速度的确让人感到震撼。
其实,表示震撼的何止他人。围棋界的巨擘-聂卫平先生、AI界的科研人员都没有想到,围棋程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当人机大战的烟尘散尽,公众热情回归理性时。我们不禁会思考AlphaGo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其实,与其说是一种威胁不如说一种警示:如果计算机可以在两年内实现大多是人此前预测要花2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进步。那么,还有那些突破会以远超常人预期的速度来临?这些突破不会超过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想象,颠覆人类预想中的未来?人工智能至于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人工智能真的会在未来挑战人类吗?
无可否认,我们对人工智能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误区,正是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在潜意识中影响对AI的看法和正确认知,才会有这些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正本溯源,从源头梳理。
人工智能分类
人工智能的分类,完全可以类比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一样,都是分层级的。有效市场假设中的对于市场的分类:1.强有效市场,在强有效市场中,没有任何方法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内幕消息者也一样;2.半强有效市场,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将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3.弱有效市场,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将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同样的,人工智能也有自己的一套分类系统:1.弱人工智能(weak al)或应用型人工智能(Applied AI),指的是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总体而言,弱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工具,人们更愿意将弱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威胁;2.强人工智能(strong AI),又称通用人工智能或完全人工智能,指的是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关于强人工智能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它是否有必要具备人类的“意识”。不难设想,一旦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意识,那么人与机器的关系将会何去何从?3.超人工智能(Superintlligence),在《超级智能》一书中,将超人工智能定义为“在科学创造力、智慧和社交能力等每一方面都比最强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的智能”,显然这只是一种只存在科幻电影中的想象场景。事实上,完全无法判定这一定义在未来(可能是一千年还是一万年以后),到底计算机能否达到这个目标。
奇点来临会否到来
很多未来学家和科幻作者都热衷于使用“奇点”(Sugularity)来表示超人人工智能到来的那个神秘时刻。
但是,没有人知道奇点会不会到来,以及何时到来。
其实,超人工智能诞生并威胁人类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其实,目前我们只是在制造工具。而超人工智能威胁论之所以甚嚣尘上,根本上是因为大众习惯于人工智能人格化,这是问题的根源。在当下的弱人工智能时代,“智能”认识本身就缺乏深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因此,也无从定义什么是强/超人工智能。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提专家们的预测来作为佐证。其实,大部分专家的预测本身都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武断性,无论是孙正义的2018年,还是2020年亦或是50年之后,听听就好。因为是预言,所以并不需要为其背后的逻辑是否自洽负责,也无需对言论本身负责,但是专家们随口说一个年份对无知的观众而言具有一定的作用,也可以为自己赚取眼球和流量,媒体也会抓住这一字眼进行疯狂宣传。其实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多数人倾向于过于乐观地预测全局大势,而过于悲观地估计局部,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之处。
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一个工具,尽管目前它在很多领域表现出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目前,人工智能在跨领域推理、抽象能力、常识、自我意识、审美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所以,今天的人工智能,距离人们可能或应该担忧机器统治世界的程度,还非常遥远……今天还没有到必须分配精力去担心未来,或为可能的机器威胁做准备的起步。即便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至少目前,人类距离人工智能的威胁还相当遥远。担忧未来,特许更多还是科幻作家或未来学家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