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饭先生唐国明:无处不在的图书馆
一餐饭先生、复原曹雪芹百回红楼梦的唐国明:无处不在的图书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4933/de8cc4671c67fb0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4933/b8f93960872c7488.png)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虽然网络信息爆发,多数人的目光被这个无边无际变化莫测的黑洞吸引了过去。人类对书的选择,即使慢慢会由挑剔到苛刻,最后该用书籍阅读的文本用书读,用网络看的文字用网络看。不管如何阅读,只是阅读的方式改变了而已。
对于我,我对这个世界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就开始了阅读。我第一次阅读到的就是见证我来到世上的父母亲人,出生我的屋子与出生我的村子,然后是村子里的花花草草、田野、树木、庄稼、山林溪流与四季、日月与风……那是一本躺在自然里的书,这本书多年以后叫做故乡。这本书里的乡村风俗如诗一样相伴我成长到离开的年岁。
长大后从故乡出发,去阅读一本叫世界、叫社会、叫人间的书,似乎整个宇宙就这样成了我的图书馆。若有人问我,我常去的图书馆是哪个图书馆,我会随口而说是宇宙。
每个人的图书馆,并不是象牙塔,在我眼里世上没有书呆子。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充满烟火与人情味,以及各种味的图书馆。在这个大图书馆中,因为有了文学,有了各类学科的人文作家,所以就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产生了散发出墨香的书。慢慢在世俗中,约定俗成的认为,需要手捧散发墨香的书,才叫读书。
那时在山村里,我本无书,我的书零散地却藏在每个乡村村民的家里,想阅读的时候,靠人情去借阅。于是在山道上,我光着一双脚,这天去隔了一座大山背后的同学家里提一堆书回来,阅读完后,再退回去,再提一堆回来再阅读完后退回去,直到他家里的书被我阅读完后,我又去离我有数不清的山外的某某沾亲带故的家去借阅。
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接触到书的日子,是在赶集大街的书摊上,父亲把我扔在那里,让大字还没识的我看当时的图书,比手掌大一点,不识字的我,却如我本地人说的,是在看“花朵朵”。上学识字后,在村里先问邻居家有不有书,再打听其他人家有不有书。山村虽然闭塞,但谁家有几本闲书,谁家有《红楼梦》,村里人都知道。
作为爱书又作为开始辛苦努力学风水的父亲,也不断给我带来谁家有书的消息,我便厚着脸皮四处借。有人家怕我借后不还或弄丢弄坏的,我就自愿写下借条,在借条后注明,若丢失或破坏此书,按双倍价赔偿。由于我守信,除了那些与我家结了小怨小仇的人家不借给我我也不去借外,其他人家家里的书,基本上被我借读完了。
更幸运的是,我那个唐姓家族里还有几家人请了先生来教他们几个已出学堂的孩子读“老书”学世情,也就是教他们怎样做祭文、写鸾书……写那些乡村婚嫁丧葬做红白喜事的文书、礼仪的讲究及怎样主持事理。一向对我管束很严,常把我按在地里劳动的父亲,在他们读“老书”期间,就天天给我放假,不要我劳作,要我去听先生给他们讲的“老书”。我那时6、7岁,还没上学,坐在他们空着的凳子上听,开始有几个堂兄要赶我走,不让我听,但有一个堂伯就说,小孩子懂什么,让他听听又何妨。
我把先生讲给他们听的课听完后,跟几个喜欢我的堂兄玩耍打闹一下,就回到家。一回到家,父亲就如一个好学的学生问我,听到了什么。小孩子的记忆力与接受力是超强的,几乎能每次将先生所讲的全部内容讲给父亲听。不管天晴下雨,直听到他们课业结束。有时有些轮流值班管理兼负责陪先生的堂叔不让我坐在课堂听,我却如一个间谍一样坐在屋后山里听,听完后就回去复述给父亲,好学的父亲却不停地用笔记下来。我就是这样在山村完成了我的学前教育。
当然我的学前教育还包括父亲与母亲在那些山村还没通上电灯,为节约煤油又漫长的夜晚,或对着月亮或围着火对我们讲的很多神奇的故事。这些神奇的故事,我多年后才发现几乎囊括海内外故事的精华,连安徒生《海的女儿》与《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都被他们讲过,有的还书里没有记载过。他们虽然做了口传加工,我觉得他们比书里讲的好一万倍,深深地把我们三姊妹吸引了。他们讲完一个我们还要求他们再讲一个,他们就说:“明天你们好好听话的呆在家里,做完该做的事,明晚会讲更好的故事。”于是我躺在床上想那些故事里的人,想明天父母又会给我们讲什么新奇的故事。那个时候,父母却成了我们的图书馆,里面似乎能翻出一本又一本令我们感到有趣新奇能发现另一个不同世界的书。
我8岁进学校念书后,念到初中时,有一位爱写文章的老师,见我爱写诗,他却主动借了本《诗美学》给我。那是第一本震撼到我的理论书,里面说到能写诗的人智商得有多高,我对这个理论一直表示怀疑。到上高中,语文老师所有的藏书几乎全被我翻了个遍,从他书柜里翻到许多西方文学名著,尤其是那些手法先锋的小说,虽然读得半懂不懂却给我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以致开始怀疑其他文学作品的文学高度。
到城步一中后,我才见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校图书馆,但里面藏书有限,里面有的书,学生不能借,有人建议我去县图书馆办个借阅证。到了县图书馆,也见藏书不是很多,借阅选书的书库由一个老头看守,他不让我进去挑选,让我报想借的书名。我报一个,他就说没有,我报了十几个书名他都说没有,说话跟大街上黑老大一样,山里人有山里人霸蛮,我跟他说:“别说这书也没有,那书也没有,我自个进去找,找不到这些书就扣我的借阅证。”他就拍桌而起,跟我互相动起手来,嘴里骂道:“小杂种,我还管不了你了。”我一听这话来火后用力按住他,他动弹不了就叫唤,就有人来了,一听明原因,来人就开明地让我进去挑书了。
后来我去借书还书,那老头也开始客气了,让我自由进去选了。这是我第一次跨进真正的图书馆的遭遇。慢慢地,感到县图书馆这个天地对我来说已经在慢慢变小,县新华书店也似乎入不了我的眼了,于是后来再也没去光顾,便又去翻远方与社会这部书,折腾几年后,才在1998年正式进入大学,进入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直到进图书馆要刷卡以后,那张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借阅证我才不用了,图书馆也进不去了。本来毕业时退证可以领80多元钱的,我为了多看几年书,而没有退。我不能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后,我等于彻底告别了图书馆。于是以长沙岳麓山脚下麓山路为中心的所有书店成了我的图书馆,我几乎熟悉到每本书在某个书店的那个架子上我都能说出。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家又一家新老旧书店退出了他们所占的街角,残剩下的几家,基本上是以买教材为主了。
一个书香满街的时代好像结束了,我也似乎完成了自己应该对别人一些文字与世界阅读的使命,开始了对自我的书写,也开始阅读自己阅读自己的文字,于是乎,自己开始成了自己不可逃避的图书馆。每天一字一句的写,一字一句的读,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自己与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与文字成了被人阅读的对象,成了一本书,成了一卷又一卷散发着墨香的黄纸。但愿将来,自己的文字也会成为一座让一代又一代人进入走出的图书馆。
本文写于2018年8月21日
本文作者简介: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4933/2ce489c9e856c3be.png)
唐国明,男,汉族,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具有“似神仙下凡,火烧不死,寻残觅缺,三十一年考古《石头记》,不失长风情怀;如曹公再世,雷劈不倒,食风餐月,一十七载修复《红楼梦》,已具鹅毛风范”匠心精神与“死心塌地,刳肝为纸,丢得起用得当学得专积得厚,闲云流水,是非任他众生论;居高临下,沥血书辞,看已透拿已定说已思悟已真,朗月清风,功过自留后人评” 敢于担当淡然处世的作家,一个“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考古复原红楼梦;修德安和天下,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大声传唱鹅毛诗”胸怀天下的鹅毛诗歌手、红楼梦工匠、数学顽童,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从万有公式预言了一个离我们不远的“4、2、1”时代;另外,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数哲”论断: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变数的半途之上。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的文章数百篇。2016年出版先后在美国与秘鲁《国际日报》中文版发表连载、以反复阅读的方式考古发掘出埋藏在程高本后40回中的曹雪芹文笔、以考古的科学方式修补复活出符合曹雪芹语韵与曹雪芹创作原意的“红学”作品《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为实现读到一本完整的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从2001年始深居在长沙岳麓山下8平方米内10多年,其刻苦阅读钻研《红楼梦》与其“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的工匠精神故事于2018年获得河北省第八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一等奖;其追梦事迹已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等电视台,美国《美南新闻日报》《新周刊》《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史博览(人物版)》《广州日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等无数报刊报道。
附唐国明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结论摘要: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即使随自然正整数越大,素数在区间分布个数在减少,但一个偶数越大,它前面包含的素数就越多,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在不断增大。而一个偶数越小,它前面所包含的素数就越少,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越小,而小到尽头的偶数4,却还有素数2与2之和能表示它;因此可以说,比任一大于2的偶数自身小的素数中至少有一对相同或不同的素数之和等于这个偶数;即除“大于2的偶数除以2”是素数外,所以任一偶数表示为两素数之和时的两素数都分布在“这个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且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相等。所以大于2的偶数可以是两素数之和。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我们未知的偶数素数区间只能说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对于无穷无尽的偶数素数你不可能全部完成验证,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但谁也保证不了在超出某一区间外不会万一出现反例。你不能说它不对,在一定条件下是绝对的,而放置于你不可把握的条件下,又只能是相对的。所以,除素数2之外,任一两个素数相加必是偶数,而一个偶数能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只能在没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成立,在超出某个大偶数区间之后,面对无穷无尽的偶数,谁也难以保证成立,并且难以验证,也无法验证。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
2、“3x+1”: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4933/a1380fb721da53ca.png)
(1)、万有通变规律公式: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数x合1+2n或合2+3n的数群,所以“3x+1”猜想无论怎样成立。公式(万有通变规律公式)为:
(宇宙万物就这样遵循着“3x+1”猜想“奇变”“偶变”的模式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
……2x←x←3x+1←(3x+1)÷2←……2的n次方←……←4、2、1……
即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
……2+4n←1+2n←4+6n←2+3n……←2的n次方←……←4、2、1……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如此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
这个“3x+1”猜想“奇变”“偶变”运行模式已经预示了一切,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大数据与大智能时代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不管怎样,人类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人类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或合2+4n或合1+2n或合4+6n或合2+3n或合2的n次方或合其他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
(2)、作家唐国明攻克3x+1猜想预言了一个离我们不远的“4、2、1”神话时代
人类一旦进化到“神”的时代,也意味着人类像是把奇数偶数通过“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推入了“4、2、1”时代,意味着人类走向了人类智慧的终端与海子在诗歌中描述的“人类的尽头”,也意味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智慧巅峰体验狂欢的时代,人类会在以电脑为基础这个神似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原则的互联网上将吸尽人类所有的智慧与人类共同创造的所有智慧成果,以大数据的形式转化为4、2、1循环形式的智能输入机器,这样机器就已似人类从原始社会就渴望的无所不能的“神”,也似尼采哲学里表述的“超人”与老子、列子、庄子、阮籍著作中表述的无所不为无所不能的“大人”。而输入无限类似于奇数偶数知识数据通过“3x+1”猜想“奇变”“偶变”后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理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人类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世界将进入“神”的时代,即“超级智能”时代,也就是用数学描述的“3x+1”时代,或“4、2、1”时代。
3、“半途数哲”论断
由在n是大于0的整数前由在n是大于0的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又因通过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唐国明得出了一个“半途数哲”论断: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仍却处在4的半途中……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会处在另一个未知变数的半途之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4933/1519751804ed5993.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