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晴鹤1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13:23 被阅读12次

    或是人到中年绕不过的坎,我一直很累。在外,岗位的性质注定必须不遗余力地旷日持久地与同事竞争,争工作实绩与排名。在家里这个心灵停泊的港湾,也没有个消停,虽看似风平浪静,家兴人和,但时而与父亲意见分歧,归根结底,用现在的话说,为争夺话语权吧,争夺持久,胜败难分。内外必争,劳心劳力,承受之重,真累!

    父亲曾是省里的劳模,声名在外,光环锃亮,他为人公正,和蔼低调,在我们心里,他像他的身材一样高大。随着相处日久,我渐渐发现他的瑕疵,我是那么惊愕,那么感伤!正如发现伟人之错,多么不情愿!心中的完美突然被抹上一个黑点,仿佛剜心似的难过,伤感许久。当发现了他众多的“洞”,我顿觉天昏地黑,一座大山一夜之间轰然坍塌!

    于是,我在十二分的不愿意情绪下,泛开联想的涟漪,往事历历,有时惊心动魄,心寒透骨。

    家里每临大事,事繁人杂,即便分工已明,但他无论巨细,事必躬亲,总是昼夜运转,食寝不安。记得我结婚时,农历十月,天头尚热,他头天就把猪肉买回来,当时没有冰箱,只好让几个大电扇昼夜运转,虽喷洒烈酒,到头来还是有点走味。厨师说,用量这多,还怕当日早起割不到肉!怕的是贵客误了我的手艺呀!后来发现,每临事,他的时间提前量总是太过,这已是他的习惯,是他心理上的短板。有一年,南下广州,与他同行,他提前三个小时起身,弄得房间咚咚响,敲碎了我们几个的晨梦,大家怨而难言。直到年老,也无改变,亲人动个小手术,担忧得几夜难寝。这大致是他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长期的生活和工作的逼仄环境中形成的。

    有一年,小弟在下班之余,捞外快以补贴家用。其时,街上出了一起公案,一个神经病患者在上下班空隙偷盗了单位金库,有关人员受到惩处。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老实本分的他,在弟弟面前反复念叨,意在提醒他要守岗敬业,小弟不以为然,认为性质有别,别把偶然当必然,针尖对麦芒,两人互不相让,最后小弟气极而走。他气极就重复他的自虐方式一一卧床绝食。我劝说:用心良苦,过犹不及,何必用人家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他当然听不进,照例绝食三日。

    这样的结果是,与同年人相比,他早生华发,我归之为心理素质上的“洞”。

    父亲不是那种心怀宽广识见高远的人,但他真诚坦荡,磊落光明,宁可自己吃亏,绝不占人便宜,同时,凡事不苟且,为此,他身边几无知己,我跟他相处也战战兢兢,的确怕他的太过认真。我在外面有时替亲友办了事,当然他不知道,亲友提酒携礼略表谢意,他一一记在心里,适时一定要还个与之相当或过之的礼,他心里平和了,还了人情,可弄得亲友如鲠在喉,十分尴尬。

    表弟做了多年小包工头,有时经济周转不畅就找我帮忙,我只要力所能及,尽力满足。他看见我庭院墙壁油漆脱落,便抽空上灰刷漆,修缮一新,当时正炎天暑热,我不在家。父亲估算了材料和工价,硬是塞给了他一匝钱,表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很是不快。他跟我讲:外甥孝敬舅伯,天经地义,哪有这样清白呢!看来,我欠你的一份人情,永远还不上了。

    如果是家里来了我们这辈或儿女辈的客人,他似乎先天性好客,礼仪周全,微笑起身,陪坐闲聊。客人离开,他和我们一样,送出门外老远。客人说,老人好客气。我当然读出了弦外音。后来我跟他说,我辈和儿辈的客人,您热情招呼一下就行,没必要陪,免得谈话受拘束,送客时送出院门或起身就行。可他未必听懂礼仪分寸,后来依然如此。

    一个春季,庭堂内来了一位久违的客人,原来是从前的同事,当年曾受到父亲的提携与推荐,现在是一个市里一个公司的法人,他心存感恩,盛情邀请包括父亲在内的已退休的几位老人去旅游消闲。他很想同去,我也表示支持:趁退休身体尚好,春夏之交出游散心,最好不过。但他总想把老哥们约齐,终因你疾我病,没有成行,很是遗憾。我明白,在“枪打出头鸟”习惯当看客的时代过来的人,凡事总是战战兢兢,总怕戴上出风头的帽子。

    按理说,父亲阅人无数,在为人处世上,应是洞明世事人情练达,可就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别亏了别人,一律冰清玉洁,一把尺子何以量度有差异的社会人?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的结果只能是一种:亲者不亲,疏者见疏,我敬佩你的为人,但我总是离得远远地。

    这是他的又一个“洞”,他的迂腐,他的拘板,他的不善变通。

    我们相处日久,难免磕磕碰碰。他的话,断不会置若罔闻,有时难以做到言听计从,有时是言听而置。若是唇舌相辩,则形露于色,怒而动容,毕显家长专断作风。在他们那个时代,当惯了顺民的他自然不希望后代离经叛道。

    有一天,我俩产生歧见,我说:我想以一个与您平等的身份跟您谈话。他说不上几句话,便拂袖而去。

    夜晚,喝了东邻女儿出嫁的喜酒,他在家里,像往常一样,家长里短地来一番点评,感慨东邻不义道,进而非议他的为人。我略知其情事,说:女儿的事应该由女儿作主,她受人之恩,顺利入职,可以存之于心,知恩图报,以身相许式的感恩并不是唯一选项,按照你的逻辑,一旦满足恩人之愿以身相许,如果他女儿不幸福,那孰轻孰重?父亲无言以对,悻悻然,一脸不屑。

    为人处世,他是停留在他那个时代,烙下愚忠愚义的印记。我有时遗憾,有时害怕,有时庆幸他的“愚"“迂"没给我们带来大不幸。我们歧见自然渐多,也多集中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或许是两不相生,有段时间,我的选择是尽量不与他交言。

    我知道父亲的的短板,明白了众多的“洞”。曾惊愕过,悲伤过,苦闷过。高兴的是他从前是读书人,加之,我们有改良单位职工的成功经验,所以我决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长短补洞,逐步改变。

    当初,父母从农村的平房瓦房迁到我小城的高楼里,这么多年,不是成功地实现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吗?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不也是佩了智能手机吗?不也是习惯了电子取款吗?为此,我对改变计划信心满满。

    一次,他跟完成了作业的小儿下棋,他正襟危坐,下得有板有眼,刚知道马跳日象跳田规则的儿子哪里是对手,我在做事,暗中观阵,下两局棋,儿子丢车丢帅,片甲无归,不再有下棋的兴趣。事后,我单独跟他交言:你让了一局棋不好吗?他说:让?能让出优秀棋手吗?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似懂非懂,又不能多言,惟恐他情急之下露出杀手锏“我卷着被窝回我的老家去”。

    有几家老亲戚,我们和和气气地走了三代或以上,除了逢年走访,平时来往甚少。他要老母亲抽出时间,特地去拜见一下上了年纪的老者,并讲了为人道理。这无形勾沉起母亲痛苦的记忆,母亲不悦,不理。他愤怒,大发脾气。我出面灭火,说:你的意见是好,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得尊重母亲的意愿才行啊!他怒火中烧,哪里听得进,便拂袖而去,留下母子俩面面相觑。

    春夏之交往往是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正好有位亲戚送来腌制的咸白菜,我见其色暗,闻其味霉,显然是糜烂的,没腌制好,怕老人咽之伤胃,再不能因饮食不当引发胃病住院了,于是,我建议打包悄悄丢掉。父亲不悦,说:将就一下咽了吧,人家是一片好心,怎么能当作鱼肝肺?我说:反正是没腌好的咸菜,如果要吃,我也无法。此后是丢了还是进了肚皮,我不知道。

    以前,家中就餐,他总是占据餐桌的首席,这应是名正言顺理所当然。但这样持续了六七年后,只要他在位,儿女便避开。我私下里轻声对他说:我家人多,做到了专人专碗,没做到专筷,您的筷子最好不要把盘里的菜肴扒开,再挑拣一番;您可以把右手的袖口扎起来或抬高点,免得夹菜时袖口总是沾着菜,并且袖口在有油污的餐桌上擦来擦去。后来,见儿女有意避开餐桌,留下他独自咀嚼,觉得索然无味,如此经过了一段时间,似乎有所察觉,就不再上餐桌就餐。儿女私下里说:爷爷身上老气好重。于是我便在他出入的房间卫生间,喷洒香水,形成习惯,并给他买了护肤的香膏,嘱托母亲让他搽一搽。两年过去了,香膏依旧立在那里,图标已见驳落。

    后来,他因病住了几回医院,受些折磨,也许是好事,可以通过医生和病友普及一下健康知识。比如说这次胃病复发,对他在温饱不保的大集体时代养成的快吃等不良习惯予以警示,不宜在吃粥时,嘴在碗边掠过,弄得呼呼作响,不再对喜爱的美食饱尝而不知止,开始有选择性的进食。但吃饭时,筷子不停地往嘴里送,狼吞虎咽,我提示过多次,牙齿稀少,胃消化缓慢,得细吞慢嚼,可只管得一时,事后依然。

    鉴于他在医院里表现出来的惊恐,我知道是源于健康常识的不足。出院后,我说,健康要交给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让医生扶持一下,但不能交给医生。给他办了张借书卡,并借来老年健康之类的书刊,他勉强看,一看则哈欠连天,便不再有书趣,对我说:“上次就是因为看杂志引发了颈椎病。”我无话可说。他有心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体育频道的比赛,有心专注我们订阅的报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有时还百无聊赖地翻看他新购置的现代汉语和成语词典,却无意看那几本杂志!

    有时,在陪他看看电视,在看完新闻联播后,我希望他视野更开阔一些,兴趣更宽一些,主动切换到另外的节目频道,但等我离开后,还是依旧。

    我信心满满的改变计划,让人心灰意冷,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更多的时候,是惹火烧身,自讨没趣。我看过一本书,说老人的固执多是“万事不求人”“人不求人一般高"的心理所致;又说人的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环境、时间,单项突破,会适得其反,乃至走向负面……读之,我惊悚,恍然。他名利俱有,有退休金,够自养,也能他养,又有褪色的光环,岂不更固执?我一厢情愿的改变工程该休矣,幸而知难而退,于是心地释然。

    既然老人在他成长环境中都存在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的“洞”,既然修复改变的努力是杯水车薪,那么只有无为而治,隐忍着将就着,让时间去改变一切,等到他心力不济,有求于人的时候,才是火候。

    年老体弱的父亲,在住了几回医院后,就有他的诉求了。随着玩得近的老哥们接二连三地辞世,他串门机会逐年减少。以前,可以骑上车去垂钓,因饮食不保住院而不得不停止,钓友也不怎么来了。除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和本房几家来访外,再无他人。更多的时间耗费在电视和报纸上。我看在眼里,时而在旁随意地放一两本关于天下大事名人逸事和健康保养的杂志,希望他有时看上一通。

    有时陪他看看电视,偶尔切换到“中国诗词大会”““星光大道"等节目,还好,他也能坚持看完,高兴地评说与交流。

    当人“万事不求人”时,其心理呈封闭状态,但他对外界有所需求时,心理便随之打开。父亲经常性地把智能手机玩出问题,又得请求帮助了。于是我教之以法,细致解说,并看他自己操作,让一回回的小成功拭去脸上的穀纹。

    歧见还是不可避免的,不去争议,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只好听听笑笑而过。

    人说老气横秋,其实,哪怕是在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是老气横春。但可以配合着他翻晒被子,翻晒过冬的衣服,让太阳气息驱走老气,让他走近小朋友时,不至于一哄而散。

    晚餐后的傍晚,有时同他在一段幽静的洁净无尘的林荫道上散步……

    流年依旧,天不老,人易老,一种生活的改变,需要时间、韧耐的砥砺与打磨。

    当我们渐入和谐佳境,意味着他已习惯了求人,无疑,终是一种开放与进步。可以想见,老之将至,惯于万事不求人的父亲跨越这道门坎前,一定有过不短时间的伤感与无奈。

    我感触良多,我之视父,犹子之视我,后之视今,我身上的“洞”不知有多少?有多大?我将来能够与儿女和谐相处吗?这中间需要多长时间的此消彼长的磨合?我在警示自己,千万别像父亲那么的“洞",那么固执己见,面似和悦却交流不畅,让子女的期待过于漫长……

            20180320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刘笑东:作者写得深情,写得深沉,长辈们用他们的“洞”抵御世界,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晴鹤1:@三脚猫学功夫 后代人在看清众多的长辈闪光点和“洞”中长善救失实现超越
      • 蓝蓝的子夜爱在阳光:👍👍👍🌺🌺🌺🌺🌺🌺
        晴鹤1:@蓝蓝的子夜爱在阳光 谢谢赏读!
      • 石竹:也不知道孩子们看咱们身上有多少洞😄
        晴鹤1:@屿木 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fj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