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为心安而写
平平散谈笑着听(连载6)

平平散谈笑着听(连载6)

作者: 简墨白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16:52 被阅读192次

    “应真实”课堂环节一     “品他人实然生活”

    所谓“品他人实然生活”,先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事、景、境,再将这些内容折射到自己的内心,梳理出相应的感悟和体验,最后,获得自己的生活实践历程。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叫“学习模仿”,向客观世界学习是人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这个环节是教育模式里设定的,放到“应真实”课堂中让它成了“应真实”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就是说,需要感知别人的“实然存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别人对‘实然存在’”的感知,梳理自己对‘实然存在’的体验、回应。如“我”,在吃饭的时候,总有“痛”的体验,假如用“品味实然”的过程来追随“自己的生命之河”的流淌印记,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实然”与“应然”?那种痛感疏解的流程用“历历在目”形容的同时是否会突变成“未知”与“未然”。相信,这种“痛感”体验也会经常提醒我,每一次的实然转换都会呈现出“这是为什么?”的追问,这个追问肯定会成为记录“人生流淌印记”时的底色。“当然,这个环节,就还需要组构相关要素(基本要素有时间、空间、机缘),促成该环节的有效运行。以此环节为圆点选取调用相关“语灵——因为语言是灵妙的,所以我称之为语灵”做要素,取心尺所涉距离做半径画“品他人实然生活”的圆:

    时间:人的年龄百岁为1200个月历;习惯而言成年后只说年,不说月,幼年只说月不说年——时间见证实然的原貌,定格实然裸相。时间是实然的,我个人也这样认为。

    空间,有房百幢为N个室,成年以后只说幢,不说室,幼年只说室不说幢——空间包容实然的脱落,收藏实然落象。空间是实然的,我个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机缘,人的机缘千千万万,成年以后只多说“机”少说“缘”,幼年多说“缘”少说“机”——机缘链接实然枝桠,偶合(混合)实然万态。机缘是实然的,我个人有亲身感触,绝对是实然的,就如我与爸妈的相守、以及他们的相离,还有我的记忆,我从自身体验来说:机缘肯定是实然的,因为我还能在记忆中留住他们固定的影像,感触着他们的音容笑貌……。

    以上三个要素,为什么都强调了“幼年”和“成年”呢?因为从感触上说,不同的人对“时间单位”的定义也不是一致的,同样的时段不同的人感觉长短不同,所以有了“度日如年”的说法,有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谚语,有了“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的比喻,故此,特地将“幼年”与“成年”提炼出来加以强调,只是想提醒人们,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感知“人生是课堂”的实然。另外,还强调了“时间”、“空间”、“机缘”的实然,关键就是想说出来这样一句话:在这里、这样阐释“实然”的时候,我的心绪是平静的。

    究竟说,时间有多么长,空间有多么远,机缘有多么灵妙,三者交叉也是存有“时点”相融的,这些都随缘就机而定吧。

    吴伟业《赠愿云师》中有这样的句子:“世法梦幻,惟出世大事,乃为真实。”既以“出世”为真实,那人生处事也随之而“应以实然”,人生自应是自然生态“真相”与“真象”的聚合与发散(人生也是自然态之一)。据客观辨证法的理论来看,“真相”与“真象”的聚合极大的可能性是成为了“心相”或“心象”,客观的物象影射到了人心而出现的影像,被称为“相”与“象”,二者被“有思考能力的人(类)”依照认知将他们以“真”与“假”区分开来。有“真”必有“假”,可是,这辨证的“真”与“假”也是人心辨之,而非客观指正,而人心依照自然规律是很难有“公正”可言的,因为心脏的位置,不是居于人体的正中间部位,依照自然序位、依照器官排列适切度,自然界把它安放在人体左侧,是偏居一隅的,且多窍多脉,大小合宜,功用专能,其指令能上传下达、落位全身。同理,“真相”与“真象”的“发散”也是这样,不同的是方向不一样,指向不一样,“聚合”是向内,“发散”是向外,当然,“向内聚合”与“向外发散”最后形成的形象必然不同。打个比方,如果说“聚合”后形成的是钻石,那么“发散”后就是钻石发出的光芒。

    也就是说,“自然真实”是“自然存在”的,而眼见的“真实”是被眼睛“过滤”了的“自然存在”,原本不存在的“实然——经过眼睛深入心底加工后而形成了的那部分实然”也被拿来作为“实然”的一部分加以叙说,我把它叫做“被实然”。就如人们见到的树叶是绿色的,那是经过光合作用之后树叶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颜色,人们只是见到了静态的绿色,却忽视了成为绿色之前“光合作用”的动态过程,忽视了转换成热能之前的颜色。因为任何事物都只“真”不 “正”地存于自然,莫掺入人心之想、之念。因为人的出生、生物的人生就成为“真相”与“真象”的集散地,成为“假相”与“假象”实验所。

    剖析“真相”与“真象”,描画“假相”与“假象”,它们都需要“事件”做媒介来堆积“相”与“象”,同时,还需要用人性将事件碾碎,用时间稀释、用空间固模、用生命做拓展,勾画“世法梦幻”转成“实然课堂”的过程,也应和了“假”是“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经过人性的作用,加工出来的“相”与“象”就只有一种表达方式,那就是 “实然”,再取“人生”一词,加入了心绪翻飞(心理元素),使其辗转腾挪,凸显释然历程,表现“实然”具象,已成其“应真实”,最后,调用语灵“课堂”一用,用课堂程式、课堂规范、课堂条件、要求等人为审定模式下“心化”“实然”的“点化感应(感应点)”。依照这样的逻辑,将“人生”暂做一比:人生就是一课堂,这堂课给前人做总结,为后人做样板。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无所谓辉煌与颓废。只是告诉人们,如果你像XX那样,你的人生轨迹就是他的后尘,像XX那样,你的人生轨迹就是他的翻版。而如果你既不想那样或是这样,那么,你就做你自己,让后人步你的后尘。人生而已,自然而然。人生在浩渺的时间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沙海一粒,只是一个过往,一个瞬时停顿。实然的人生是坦然而顺应,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爸爸、妈妈勇敢生,你自己乐呵活”罢了。如果“点化感应”(感应点)如此淡然,我想,我的“人生感触”应该不会是有那样强烈的痛感——可是,我确实有那种无以言表的痛感。所以,我由怀疑“实然”转到了分析“实然”,分析的结果是:我知道了“乐呵活”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有维持生命的营养做前提的,我踯躅其间不能自拔,所以,我曾经“痛感”顿生……,随着分析的深入,学习了品他人、品客观,“痛感”渐解……。

    随风、随境,任由自然。“人生”是人的生命自然生力自行运载的过程,既然“实然”有伴随“生”的自然属性,也有应伴随“成长”的义务,“实然”为了完成它的“伴随”任务,则如影随形般发挥了本身特长,择时选地,依照自身属性条件,借“生命之舟”运载着生命的重量,缓缓地流连于天地间。

    机缘巧合,使得“人生成长”这个过程应和语灵灵异的特性,随之生成出的是序动中的、变幻着的、螺旋式展现着的“人生之象”的“象显”过程。其过程看来是纷繁复杂、芜媚丛生,更有暗礁潜存、险象环生的惊险,还有清风朗月的舒达狂想、灿烂无比。这些状况的发生是各种“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被有意识的人们捕捉到并加以凝聚、构型,生成了“人生万象”,尤其是人的意志作用突显,比如,人们依照自己的“规矩”将“人生”定位于“科技的人生”、“规律的人生”、“秩序的人生”……,这些都是人们亲身经历、本心感触。所以,人们认为人生都是“实然”的,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自己的“生的体验”,所以,人们就用“实然”来形容所见、所感、所体悟、所提升。在“人生行进”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记忆”提取出来,结合“人生行进”的相关要素升华成了一种表达、表现,如一声叹息、一个眼神、一种态度……,同时,又将这些体悟、提升的内容作为总结,形成人生经验,且将这些经验规划到“虚幻”之中,因为这部分内容被人们称为“理论或梦想”,供后人参考、模仿、追求。这样,对个体而言,“所见、所闻”阶段是“所体悟、所提升”的基础,而“所体悟、所提升”是“所见、所闻”的升华,依次发展,逻辑有序(依照自己的思维体系)提升,形成螺旋式发展;对后辈而言,这个过程是经验、是历史,是基础、是阶梯,也是他们生命运动中的各种机缘要素……,或是营养、或是毒素、或是……,推动着或是阻碍着后续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态势存在着、变幻着,有不同的样式,借助不同的载体,或明或暗、或近或远,飘忽于世间……。

    至此,“所显”即“实然”,“所现”即“实然”,“所觉”是虚幻,“所悟”也是虚幻。它们都是生命,而“所感、所触、所觉、所悟”都是生命发出的指令,所以,它们也是有生命力的,都是“实然”存在,是人生过程的种种体验。

    将“实然”、“人生”剖析到这里,出现了复杂的理解,自己还需要用体验、感触做一番梳理,静下心来细品慢摘,先任其继续发散……

    还有听起来、看起来被人们认为更为复杂的,对于“实然”和“人生”的陈述,呈现的是漫散无端、行无影、立无踪的 “虚无” 。例如:“虚无”的一定不是“实然”的。

    他们如是说:

    说到“实然”,必然牵扯到几个相关的词语,“真相”、“真象”、“真言”、“真谛”。

    有人说:“真相的实际内容,突破虚幻,是实然的觉受。它是理性的感悟与体验,也是直接的反映与超越,更是对真如境界的体觉。”需要探索的是“个体的实然的觉受”吗?每个人随时随事觉受都不一而同,不可能有实然同一感,真相只能以画面形式呈现于客观环境中,任由人们评说。结论也就是“真相”只能存于客观的画面中,用语言的形式不可能将它客观地反映出来,用语言反映出的“真相”用“真象”二字表示更适合。而“真谛”是“真相”、“真象”、“真言”煅熔之后形成的“精道”,是钻石般的沉积与聚合浓缩。

    还有人说,“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眼见“言形”、耳听“言虚”,既如此,何谈“真言”与“真谛”!(真理、真情……亦如此)这个说法早已经随着岁月流逝步入了荒漠,消失在了浩渺的的沙粒中并随风飘散了。这句话的消逝意味着人们科技的进步、意味着人们发展的前景。貌似不变的一切实际上都在自我的运动中变化着、生长着、发展着,同时也在消亡着——在自我消亡,也在被强者消亡,在消亡的过程中仍然不停地在表现自我、膨胀自我并以自我的实然呈现于人间,同时相携的还有时间、空间、DNA……这些都是实然必备的要素,否则,生力、生而成命的生命力、原力、原生力、原动力则无从谈起。“真”必不存也。

    其实,实然才是个真正的奢侈品,他是绝望的人们向往的天堂,是热爱生活的人们忘我追求的理想,是所有人经过历练磨难之后才能够享受的珍宝。

    其实,实然还是艺术品,是艺术家们细心斟酌苦心造诣望而不达的奇珍,只可想不可得。

    其实,世界上珍宝很多,但只有实然是唯一的至珍。

    其实,世界上珍宝很少,只有实然是唯一的珍宝。

    再如,还有一说:我也说“实然”,还需要“被实然”做陪衬。

    有人藐视“实然”,对“实然”不屑一顾。只是因为“实然”的物象是粗陋简鄙的,不懂遮掩,所以被虚伪的人看轻了;只是因为它是不修边幅的,所以被精致的人看轻了;只是因为它是随性自然的,所以被心有城府的那些人看轻了。反对和看轻“实然”的人,想尽办法涂抹“实然”、利用实然,他们在“实然”面前却是那么渺小和不堪,在“实然”面前所有的心机、智慧都束手无策。因为“实然”存在是不可逆转、不可补救的,其性质具有唯一性,即使动用自身的内涵力(权利)对其进行掩饰、推想、甚至利用“实然存在+x”的公式再造社会实然,可称之为虚拟实然,那也只是再造出的更为理想化的、深层次的、科学化的社会实然,是被补救了的“实然”。于是愿景化社会形成了,世界则出现了两个实然实体即自然社会(静态的未被人们改造的生态环境)和被伟人(人们)改造(动态的、理想化)了的社会。这只是被xxx控制了的xxx的理想化状态,是利用这种状态满足自己的“完美人生”,呈现了xxx的 “人生实然。”很多时候,因为有“虚拟实然”的存在,“自然实然”就被过滤掉了,就被“虚拟实然”里的人们称之为腐朽的物质,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淘汰掉。世界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化,世界万物也由于成因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果:必然结果形态、偶然生成结果形态、由于主要原因形成预期结果形态、由于非主要原因形成预期结果形态、由于主要原因的存在而形成非预期结果形态、由于非主要原因的存在而形成非预期结果形态,这就是俗语所言: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另外还可以进一步用动态论来解释,因果也是互为因果的,繁繁杂杂,不一而止,这就是世间万象,这些形态也可以用”实然”二字来简而括之。也就是说,藐视实然的结果就是“被实然”——被超智的人固化了的,被他人的“实然”所规范,自己成了别人“实然”的一个要素,或是一个教具,或是……,致使自己自解、嘲:改变不了,只能认命!所以认识自己的“实然”很重要,重视现实更重要,要明其名、识其性、懂其用,以成就自己的“实然”——但,不管怎样,呈现在自然状态中的业只是一个“实然”样态。

    所解“实然”、“被实然”、“实然”暂放于此,随心意漫流,继续徜徉于遐想万千、思绪万端之中……

    为了求得“实然”的至验玄真,首先,要铺陈实然,其次,要剖析实然,最后,才能凭借人们的智慧运用实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将实然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由单一视角到多维视角的顺序呈现在广袤的时空中。

    铺陈开来的实然(其实)就是心象流程的痕迹,因为心象是随性而成像,其中力道和原性自有独到之主、之位、之意形。

    “实然”难以剖析,就如《牡丹亭》里杜丽娘的生生死死的“至情”所现。在现实中难以写实描画出来或者用文字写出来,“相由心生”只能画像不能画心,“知人知面难知心”。如果这样理解和分析,我想“铺陈实然”容易,“剖析实然”就很有难度了,这对于才疏学浅的我来说“堪比登天”。可是生性执拗的我,却纠结不停,只是一心想做这件事,剖析这个“真正现实”即“实然”,只能依据自己的条件来粗略论之——也不知道这个简单的理想是否可以实现,标准就是被人们认可的解释就实现了愿望,否则就是破灭了的理想,当然现实是残酷,不管如何,事已至此,就做下去吧。为了剖析“实然”,我不构置框架、不选取视角、不割裂现象,只是做这样的描白,希望现实能懂我:

    我是实然的——我在自我感知、自我思考;你也是实然的——你也自我思考、自我感知;他同样是实然的——看他在自我思考、自我感知。

    我的生命过程是实然的——我在体验我的生命流程;你的生命流程也是实然的——你也在体验你的生命流程;,我们的生命流程都是实然的——我们各自在体验各自的生命流程,也在看对方的体验生命流程。

    由此,我得出了这样的体验:生命是实然存在的,只不过随着人们心象的幻化、时间的推演,一些物象就以其他形态存于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时空中,然后就形成了历史和未来,而这个历史和未来在每个人的实然历程中,其心象也是千变万化的。呈现于现实的就有那些物化了的历史和幻化了未来,说到底,都是“心象”的变形、变异、变种。

    为了求真、求是、求实很多人用尽了毕生精力在探索和验证,但于茫茫的社会形态和自然形态中看起来还是茫然无序或缤纷杂芜、乱象丛生。于是,我想到了“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考虑到用自己的能力探求外界的实然是我不能企及的,可探究自己的内心实然、确认自己的行为实然还是能够试着叙述清楚的。这样,我也就是相当于运用“实然”服务了自己的人生。引申开来讲,用一位哲人的名言“吾心即宇宙”。

    我生活的外相是散淡相离、无依无傍的;我的职业外相是平凡琐碎,内心外相是躁动不安,其形、其象更是难以用语言描画。画龙画虎难画骨,喜欢安静也喜欢吵闹,这时候的心象难以成画成话。可以绘制出来的那是预想和规划,可以设计出满意的图纸,图纸还可以修改、甚至重新设计。我人生的内置和外相不可以修补和重新设计,人生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初年”,人生的历史永远都是“初念”,人生历程永远都是“初显”,人生的未来永远都是“初化”。生活如果有定制,那会是什么样子呢?由于职业要求,我有了职业精神——渴望成名,那样可以设计一下,出一份职业规划,规划一下成名的基础。由于人们天性的不足和生命存活的限制我有了保存生理原力的本能——所以也渴望平静;渴望名传千古也向往闲云野鹤。就是这样矛盾着,也实然存在着,这就我的生活、职业和心象。或有,或无,或动荡,或平静,它都是存在着的。生活、职业的动荡会造成心象的万种变幻,或者说是思索流程漫长无序,也就不难理解心象形成的艰辛和纠结。很多时候,把时间比喻成流水,把流水比喻成人生,湍急的流水遇到优雅的时间,流水为了适应时间也曾静谧无声、平坦如镜,但总也融不到一起,有着躁急性格的流水与那无形无影的时间相错相继,人生与流水相遇、相知、相拥、相融,相衬、相及、相反……。

    我来了,带着我的责任与使命。用实然剖析内心,用实然矫正虚妄,用实然履行责任、完成使命。让责任和使命纠缠在一起,共我生命历程,写我生命的内置和外相。我的职业是教师,我的职业责任是做实然课堂,我的职业使命是厘清实然课堂的内容、路径和方式方法,我的生活是广义的“实然课堂”里的一节课,时间有点长,那是整整一辈子,我的内心是风化了的“实然课堂”,或许就是人们说的“历史”和“未来”。

    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胜不化者”,也就是“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道”虚幻而飘渺,物化也虚幻,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有”和“空”构成了它的一体两面。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混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演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可见、可听的实然世界。或许我可以这样认为:这可听、可视的实然是天地一拜的结果,就如我本人是父母间互拜的结晶,其实本我实然只是其中之一物象而已,在世间用父母的方式存在着、变化着、生活着,就如实然的物象用天地的方式存在着、转换着、神秘着……

    由世间无我到世间有我,由我无世间到世间无我,这是我的一生,也就是一辈子,如果一定要以纪年来整理的话,那我就先整理50年吧,因为50年是人生最清晰的思维可以存在的流年长度,呵呵,按照人们公历的纪年法讲讲我的生活故事和职业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语言灵动的组合,是词语跳跃的节奏,是以事件做底色的泼墨铺陈,直叙时间“造诣”,空间“违和”,心色清朗,灵魂空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14f218b270a3: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高潮起伏的情节,只有简单自然的白描。细细品来!有如世外桃源吹来的一缕清风,心旷神怡!好
        简墨白:@醉菩提_6bf3 ,呵呵呵,不错。
      • e45d0c351394:路就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 简墨白:为心安而写

      本文标题:平平散谈笑着听(连载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hq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