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意味着什么?(二)

作者: 凡凡棒棒糖 | 来源:发表于2016-12-14 13:08 被阅读44次

                                                                                                                作者:凡凡棒棒糖


    在语文教学中获得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作为一名转过N次行的小学教师,一直试图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到底意味着什么。每个阶段都曾有过每个阶段的思考。但直到教语文,当班主任,在与学生真实的相遇中,这个问题才慢慢变得清晰。一直很心仪这样的表达:教育,就是不完美的人彼此朝向完美的努力。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都是作为一个人,和学生一样的人。在成为人的问题上,老师和学生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走在成为人的路途之中,只是进程不同而已。在这个进程中,阅读与表达,无论对谁,都不可缺少。因此,如果说我将把对阅读与习作的探索作为我从事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的话,我更愿意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上去考量。

    叶澜教授说,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是作为人的发展,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阅读。教师只有经由阅读,才能建立起广博的智力背景,才能让自己身后有足够的支撑,才能稳稳立于讲台而不倒。而语文教师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师是借由优秀作品向学生展示、分享人类文明成果,并引领学生浸染濡润其中,在这个过程之中,师生生命获得滋养,共同成长。当教师真正从心底里领悟到阅读之于自身生命成长的重要性,而非迫于上级领导的压力与安排,或是基于赶潮流或跟风般地盲目跟进,阅读或者说学习之于教师,便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哪怕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阻力,哪怕遭遇不理解与诸多看不见的困苦,哪怕是带着镣铐跳舞,也会矢志不渝地将之进行到底——因为,他(她)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且最根本的。

    每接一个班,我在给家长的第一封信里,都会明确表达我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在我看来,孩子们学语文,不仅仅是写写生字、背背课文、做做题目,学语文的目的乃是通过学习发展出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并从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涵养性情,乃至获得真善美的滋养。所以,教语文,绝不仅仅满足于一本教科书。”

    我是如此振奋,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或者说在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写作之中,我一次次亲近祖国的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在文字构筑的文化世界中徜徉,我觉得这正是我所追寻的,这正是我所向往的,这便是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所言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

    自2004年2月起到现在,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刚走了短短的三年不到。但只有我自己清楚,这短短的不到三年时间,我其实是用好几个三年积蓄的力量在推着自己往前走——因为自知之前所走的弯路,我总是跟朋友们提起我的一种“弥补”的心态。回首这三年,我是这样过来的:

    第一年:适应期。第一学期,刚开始带班,又要上多年没教过的语文课,工作状态基本是被动挤压式,我不可能有过多自己的想法。完成既定的工作,尽可能适应上手并熟悉便是我的目标。第二学期,我开始上校级公开课,创办班级作文周报。与此同时抓紧学习,参加区小学语文岗培班,希望短时间内掌握语文教学的“密码”。

    第二年:稳定期。这一年里,我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班。班级58个学生,语文毕业考试合格率达到了百分百。同时新接了一届五年级班。这一年,参加了区刘英姿语文名师工作室,并作为骨干成员,带领工作室第四小组的名师队伍,打造了“鲁迅是谁”完整一课,在工作室的展示中获得优秀。

    第三年:发展期。这一年,在李葆春老师的带领下,区域语文教育研究引入了“群文阅读”实验项目。群文阅读提倡大量阅读、重视阅读策略的理念深得我心。在一次次深入群文阅读基地——重庆树人教育学院观摩课例、实操研修的基础上,我在自己的课堂里一次次实践。2016年上学期,我执教群文阅读课《走进小小说》,在区名师工作室展示,获得好评。2016年下学期,执教群文阅读课《我是谁》,获得省一等奖。

    不仅如此,我在语文课堂上不满足于只教一本教科书,而是从教科书延展开来,试图让孩子们读更多的文章,读更多的好书。比如六年级上册的鲁迅单元,我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和孩子们学习课文,再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小学生鲁迅读本》,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孩子们认识的鲁迅,不仅仅是四篇文章里的鲁迅,而是好几个四篇文章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鲁迅,这样孩子们对鲁迅的印象会更丰富更直观更全面。

    偶尔,因为前文提到的“补偿”心理,我会以为自己这些“拼”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不否认,也确实有过这样的心理,但那只是在转教语文之初。感谢那些给予我鼓励和肯定的人们,是他们的赞许与鼓励,让我一直向前,没有犹疑,我想我的大胆,不仅仅是自身的敢做敢为,还离不开单位领导、身边同事的宽容与支持。正因为如此,我心怀感恩。

    转教语文的这三年,我确实够“拼”。这“拼”,一是因为我意识到之前走的弯路,我浪费了很多无法再挽回的东西:青春、时间、精力……二是我时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我总是挤出时间来学习。

    2015年4月份,南京,“亲近母语”论坛。2015年7月,温州,第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自费)。2015年11月,重庆,第五届群文阅读。2016年7月,重庆,种子教师研训。

    2015年8月,我申报了一个网络课程——南明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前身是“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在“深度语文”课程学习中,我啃读着《西游记》、鲁迅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很多次,我都是在半夜里悄悄起床,完成文本解读,递交学习作业。这样的学习,全凭自愿,全靠自觉。但正是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一次次逼着自己面对经典,用最朴素最原始的方法批注、品读、感悟,借助资料梳理、提升、总结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虽然稚嫩,虽然艰辛,但一次次下来,我感觉自己真的在一点一滴进步。我在用最基础最朴素的办法,磨炼一个语文老师所必备的文本解读和感悟能力。

    我还有一个梦想,未来的语文教学之路,我希冀着建设个人化的课程体系,把语文教学的创新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成就学生,也成就自我。


    结语:在自我追寻中获得存在的意义

    一次无意中读到索尔·贝娄的一段话:“最大的困惑中也依然有一条通向灵魂的幽径。也许它很难被发现,因为在人生的中途,周围已是杂草丛生,其根源便是我们所说的我们的教育。然而,那条幽径一直就在那儿,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它的畅通,以接近我们内心的最深处——接近我们内心对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的清醒认识。我们借助于它做出最终判断,把一切理出头绪。”突然之间,灵魂似乎被什么东西猛地击中了,恍惚中,我仿佛能感受到这条灵魂的幽径。它一直就在那,一直等待着我,去触摸心灵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去聆听心灵深处最细微的声音。

    再次回到开篇的问题:教师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不断询问,答案不断地变来变去。在幼时,那或许是基于一种仰望的姿态和寻求庇护的心理,当教师能让我获得安全感。在师范时期,当教师已经是既定的事实,我从未想过问自己类似的问题。直到正式走上讲台,我也只是将教师看作一份职业,一份需尽力做好的职业。直到我经历了一些改变,在回溯、反观之中,在尝试、放弃、在希望、失望之后,在精疲力竭之际,才猛然发现那条灵魂的幽径不知何时竟自在地显现。它不断提醒着我,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

    对我而言,何种程度上承认自己“是”一名教师,意味着能在何种程度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师,意味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问:什么是真正的好的教育?怎样才是一名真正的好的教师?这样的学习与探问,或许都指向某个中心——经由学习探问而找寻自我。

    现在,这个问题又进一步细化成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解答。

    对于学生,一名语文教师意味着:

    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宽容对待他们的“出格”;

    激发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陪同他们阅读思考,一起感受语言文字魅力;

    启发他们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向未知探究;

    ……

    回想起在株洲上群文阅读课《我是谁》,课的最后,我让孩子们用一分钟时间闭眼冥想,然后说出对“我是谁?”的回答。孩子们说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他们认真庄重的神情,或自信或真诚的表达,不由得让我当场落泪。——我陡然意识到,开启对自我的认识与思考,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

    对于自我:

    经过了二十一年的兜兜转转,我终于可以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这是一种何种意义上的“是”?

    这意味着我自愿接受。就像一对新人在结婚仪式上,对着众人的面,郑重地说出“我愿意”。我愿意,是一种公开的表达,一种承诺,一种誓言。我愿意,还意味着一种指向,努力朝向心目中的好教师。首先我愿意,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是”。只有当我内心里说“是”,只有在那一刻,我才真正做出决定,决定从此把“教师”这个称号与自己连在一起,决定把自己交给教育。

    当对教师职业真正说“是”的时候,就已肯定了“教师”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对教师职业说“是”,就是对教育说“是”,就是向教育敞开自己的生活,就是让自己活在教育之中。

    我知道,真正对教师职业说“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但我愿意尝试。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意味着什么?(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yi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