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电影《白蛇传》,一条白蛇修炼成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英俊青年许仙,日子过得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就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藏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漫上金山。这是电影里的片段,也是我一直以来对金山寺仅有的一点印象。没想到,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走进金山寺,零距离地感受它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这一天,夏至刚过,一早就下起了小雨,天气不算很热,我们一行几人吃过早饭,便朝金山景区而去,准备来一场雨中游金山寺。
金山寺,顾名思义,是一处座落在金山上的寺院。而金山是镇江著名的三山之一。说是山,其实若是在我的老家皖西南,这根本算不上是山,最多也就是一个小土丘,它的最高点海拔只有四十四米。而且在清朝道光年以前,它和陆地是分开的,只是长江中间的一个小岛屿,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中唐诗人窦庠写过一首《金山寺》的诗,其中有两句说“一点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与天通。”意思是说,金山象一只青青的田螺,在白浪滔天中忽隐忽现。可见,金山曾是江中的小岛是确凿无疑的。东晋明帝时期,始有人在金山建寺,距今已1600余年,其间几度兴废,如今我们见到的已是文革后翻修的。寺院依山而建,随势延伸,亭台相连,楼阁相近,殿宇栉比,整座山都被寺包裹着,满山金碧辉煌,再也不见那只小“青螺”了。
我们很快来到山门前,一座高大的牌坊矗立在我们的眼前,牌坊两侧悬挂着一副很长又充满禅意的对联: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阅沧桑因缘聚散悟空性,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气倚圣教禅静止观觉有情。寺门正上方是清康熙帝亲笔题写的“江天禅寺”四个大字。金山寺在历史上曾经叫泽心寺,又叫游龙寺,唐以后就称金山寺了。我很奇怪的是,在清康熙帝赐名以后,并没有改称江天禅寺,而一直沿用金山寺的名称。一般而言,皇帝金口玉言,能赐名就是高看一眼了,谁敢不用?但在这里,居然没有用皇上的名字,实在想不出是什么原因。
金山寺的山门是很奇特的,一般寺院都是坐北朝南,而金山寺却是朝向西。据说很久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朝南的,但是屡屡遭受火灾。当家方丈甚觉奇怪,便请来一位会风水的和尚查勘。和尚门前门后转了一圈后对方丈说,寺门朝南,正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因此才屡被火焚。方丈一听,赶紧令人将大门改朝西。这个故事一听就是后人杜撰,玉皇大帝和南天门是中国道教里的人和物,还能管住佛家的寺院?其实,金山寺的山门朝西,却是设计者独具匠心,过去,金山是长江里的小岛,门朝西,日日可见滚滚江水自西奔腾而来,这是何等壮观啊!不正暗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诗意么?
过寺门就是天王殿,这里和大多数寺院几乎没什么两样,正中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边分列着四大金刚。
出天王殿再往上走就是大雄宝殿了。这是一栋重檐歇山式建筑,既显巍峨壮观,又觉庄严肃穆。大殿前开三门,中门略高大,两侧稍小。这三门也是有讲究的,中间是空门,日常关闭,专供大德高僧进出。左侧的叫无相门,右侧的叫无作门。我们从无相门入,只见大殿正中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五十六天尊。大殿里缭绕着一股青香,我们以为是佛香燃烧的气味,经人介绍,我们才知道,这三尊大佛都是檀香木塑金身而成,因此,大殿里即使不烧香,也整天弥漫着香味。三尊大佛的背面塑有海岛。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菩萨的塑像。
大雄宝殿后门外墙上题有五个大字:“度一切苦厄”。佛家说,人生而就苦,无财、无名、无权、无位是苦,可是有财、有名、有权、有位以后,仍然要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的还要面临牢狱之灾,甚至妻离子散,这又何尝不是苦呢?而苦的根源是人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千百年来,圣贤辈出,又有几人真的把自己度出了欲望的苦海?何况芸芸众生中,大都是普通人。既然苦海难度,又该如何在世俗的社会里生存呢?大雄宝殿上面藏经楼的楼名题写者郑板桥倒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郑板桥最为后世人所熟知的题字是“难得糊涂”,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哲学,却忽略了四个大字下的那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苦海不好度,面对种种“难”,假如我们能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只求心里安宁,不求后世福报,也许能少一些苦厄。
大雄宝殿上面的藏经楼是金山寺的图书馆,从外形看只是一栋很普通的建筑,看不出雕龙画栋,也不着浓墨重彩。但是,这里却珍藏着一千多年来的佛教典籍。其楼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那年适逢金山寺大修,方丈大和尚请“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题写“藏经楼”三字。方丈所托,郑板桥不便推辞,于是饱蘸墨汁,挥笔写下“蔵经楼”三字。方丈一看,郑板桥是堂堂大学问家,竟然把“藏”字都写错了,这分明是故意的,把金山寺也太不放在眼里了吧?更是看不起我方丈啊!这怎么能挂在楼上呢?郑板桥不急不慢地说:“大师,敢问金山寺的藏经楼能藏尽世间所有的佛教经典么?恐怕缺失的经书不只一本两本,而应该是相当一部分吧?”于是,藏经楼上直到今天还悬挂的是“蔵经楼”。郑板桥无疑是智慧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向方丈老和尚的自知和宽宏致敬。
藏经楼西侧就是观音殿和慈寿塔。慈寿塔初建于齐梁,距今已有1400余年,塔身八角七级。如今已被封闭,不可参观了。法海洞在慈寿塔西侧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参禅打坐的地方。历史上,法海、许仙、白素贞等都确有其人。只不过法海并不是一个恶僧,相反是大唐宣宗时颇有修为的高僧。为了修复金山寺,法海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众僧偶然挖得黄金若干,报告宣宗皇帝,宣宗皇帝命交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寺”。白素贞也并非蛇妖,而是年幼时即丧父的富家女,其父和法海为好友,临终前将小女白素贞托付给法海。后白素贞钟情于许仙,并助其开了一家药铺。由于许仙善于经营,药店生意兴隆,许仙生意上的对手为了搞垮他,故意在法海面前说许仙种种莫须有的坏话,于是许白之间的婚姻遭到法海的反对。这一情节被后世的人们杜撰成《白蛇传》。
从慈寿塔往上就可登上金山最高点。从这里往南可以看到镇江全貌,往西北可见滚滚长江东逝水。真是山自秀、水自碧、江自流、佛自在。山顶有一小亭,号留云亭,亭内树一大碑,上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据说这是清康熙下江南时亲笔题写。当年,康熙皇帝登临金山顶峰,极目处,大江水天相连,气势雄伟,连称好一个去处。一旁大臣见皇上兴致颇高,便纷纷请康熙帝留下墨宝。康熙便提起御笔,欲即兴题“江天一览”四个字,但写到“览”时,竟一时想不起来怎么写,正当康熙御笔难收之时,一随行大臣急中生智,高声道:“臣今四次见驾,有事要奏!”康熙一听就明白,这是在提醒自己呢,“臣今四见”组合起来不就是“览”字吗?遂落笔写就。
登高望远,然后借景抒怀,这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最喜欢干的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金山寺之顶,从东晋到当代,也有很多文人墨客,看江天一色,或赞叹祖国江山秀,或感叹世事太无常,他们当中,超脱者不少,困顿者也很多。来此后留下诗文最多的是有宋一朝,那些文坛大家们几乎都来了,有的还不厌其烦地来,每一次来,都有新的诗作诞生。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是当时文坛巨星,领袖人物,在政治上又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但是在金山之巅,他们都一样地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
如今,我也站在康熙皇帝曾经站过的地方,感受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沧桑,山还是那座金山,水依然是长江水,古刹依旧是金山寺,而行客永远只是风,风过无痕。纵然是帝王将相、或者是世间贤良,在此留下让后人或景仰、或赞叹的故事与笔墨,却也只是墨痕依旧在,诗文世代传,而那人,却不能如山水般真实永恒地存在。更何况是平凡的过客,平凡的只是佛前一粒渺小的粉尘。然而,无论你是高贵的生命,还是平凡的粉尘,一样可以感受金山寺的禅机仙气,可以触摸我佛的铜像金身。
江天览尽金山寺 江天览尽金山寺 江天览尽金山寺江天览尽金山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