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训练营老师阐述了习惯的定义就是有效个人成长保障和加速器。
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因为对习惯的认知还是来自于字典的定义,就如永澄老师在《习惯管理系统工程原理及构建实践02-习惯究竟是什么?》中所引用的定义:“(名)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个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常说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好习惯就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风尚,那坏习惯则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具有消极影响和作用的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但从个人成长这个角度来定义的习惯就不能说坏习惯就是习惯,比如说坚持写作可以有助于一个想成为作家的人的个人成长,那这个坚持写作的习惯就是保险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那就可以称为习惯。那如果想成为作家的这个人总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去写作,那这种行为就不能成为习惯。可是又该如何去定义和命名这种行为,需要向老师问道了。
看了看我昨天写的那些习惯,感觉就是愿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眼望去要做的事太多了,我都怀疑在此有生之年是否要能完成。于是老师就给出了第二个海《要事优优是一种习惯》。
那如何 从众多习惯中找到最先要做的那个,就必须和目标绑定。当习惯遇上目标,那才是让人艳羡的“神雕侠侣”。一个清晰的目标使得习惯的养成事半功倍,同时一个目标的实现也依赖于于相关任务的制定,风险的把控与习惯的保障机制,从而提升个人成长的速度。
针对于这一核心关系,就用到第二个习惯规划工具-精选。
按照海比特第二法则,少就是多,选8个急需要养成的习惯,并从中再找到核心习惯,以带动更多的习惯(这是老师提到的抓手思维)。教练技术中的平衡轮很好的体现中习惯与目标的相关性。
随着训练营的进程,逐步有一个流程,思路也慢慢清晰起来了。
训练营关键词:习惯定义,目标,抓手思维,平衡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