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大乱斗29孟尝三窟
作者:公子晋
战国是一个社会巨变的时代,权力制衡已成为新贵们的普世价值观,虽然分封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大多只是荣誉称号而已,真正世袭的封君只有孟尝君和安陵君(魏襄王之弟)二人。封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发展,纯粹的君主制不见得比贵族制要好,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这个人是君主或僭主那邦国就要跟着他倒霉几十年,甚至晏驾坏政都要沿袭一段时间。而贵族制则不同,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多了一层保障,纵然权臣专权也专不到寡头的地步,不可能齐国就剩孟尝君一个贵族在执政,只不过他的影响力最大罢了!同样西欧虽然封建邦国长期打打杀杀、纷纷扰扰,但贵族制约下国家发展却比较快。
虽然孟尝君伙同韩魏伐楚没有为齐国捞到多少实际利益,但伐楚不是孟尝君一个人说了算的,好比围魏救赵不是孙膑一个人能拍板的。楚国对秦国来说屡战屡败,但在东部拓土却屡战屡胜,齐国压力山大。再者是楚怀王先宣布和齐国断交的,齐国也必须教训一下楚国了!孟尝君伐楚在外交和军事上都没什么大毛病,不能把五国攻齐的黑锅让权臣一个人来背,而把军事上的胜利归功于齐宣王调度有方。纵横家苏秦的话虽然听起来铿锵有力,但不能当成史实来读,这不是科学的治史方法。齐宣王齐湣王必须为齐国命运承担主要责任。
孟尝君虽然入秦为相,但齐秦两国是不可能长期交好的,不是赵武灵王有多厉害,而是国际社会都反对这件事。秦惠王时韩魏还能在连横中找到喘息的时间,现今秦国主攻方向瞄准韩魏,就是给秦王当马仔都没机会了,所以韩魏自然而然倒向了齐国。孟尝君合纵韩魏两国大举攻秦三年,终于打破函谷关,迫使秦昭王割地求和,秦国气焰才没那么嚣张。虽然这几年赵宋两国和秦国连横,但都是为了利用大国矛盾捞实惠(赵灭中山,宋灭滕伐薛吞淮北地),没给秦国任何实质性帮助,充其量也就多俩狐假虎威的跟班。函谷关以前一直是战略要地,汉末曹操为了遏制董卓设置了潼关,之后就仅剩旅游价值了。
齐国攻伐秦楚,虽然短期来看是战功赫赫,但无形中却虚弱了齐国,赞助了韩魏,成就了赵宋,赵武灵王死后秦国马上换掉了楼缓,用魏冉为相,齐国也驱逐了亲魏的周最和孟尝君,派亲秦的吕礼为相。齐秦交好只不过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短期妥协,因为秦国想攻略韩魏,而齐国想吞并宋国。看来齐国人到底是霸主风范,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大的,前番想灭燕,此次又谋划吞宋(五千乘力量),没有秦国人那么务实,一步步蚕食,不过历史证明想一口吃成胖子那是不可能的!
伊阙大战是秦将白起的成名战,斩首二十四万,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的绞肉机,仅次于坑杀四十万人的长平之战,接着白起和司马错利用战争攻势迫使韩魏割让六百里土地。另外补充一点,长平之战也是白起的战果,白起在其指挥战役中总共屠杀六国军队一百六十五万,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公孙衍合纵的时代,小国尚能自保,现在没有齐楚大国撑腰了,韩魏健儿的鲜血洒满了黄河两岸,可能河水都染红了。法家大师韩非认为封君不得“藉城市”和“臣士卒”,孟尝君靠着一帮人才奴才在国内把齐王往死里忽悠,在国际上拉帮结派请外援,所以赚到了“臣士卒”的本钱,父子两代几十年经营使薛邑成为仅次于临淄的大都市。最看不上孟尝君的是拗相公王安石,以致影响了后人对孟尝君的公正评价。一个人有很多才能,会学鸡叫狗吠只能证明人家对生活观察比较细致,并不妨碍治国大才的展示啊!孟尝君虽然专权,但说来说去也就一高级打工仔,何况对外战争这么重大的事情,在分封体制下搞不成一言堂的,你不能把攻秦楚的功劳都算在齐宣王、齐湣王父子头上,而让孟尝君一个人成为齐国罪人,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不翻身。
如果孟尝君政治生涯没有断送在“田甲劫湣王”事件上或许还能和信陵君一样博得世人同情,但当五国联军踌躇不前时身为魏相的孟尝君却“轻忘其薛,不顾先君之丘墓”,来说服秦相魏冉一起围攻自己的祖国,五国伐齐事态还没尘埃落定呢孟尝君又策划薛城自治,齐襄王新立后孟尝君对父母之邦也没一点感情,好似自己的薛城和齐国风马牛不相及一般!诚然,孟尝君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操都不怎么高,他虽然有谋反的实力,不见得有谋反的动机,因为田甲劫王是谋反的最差时机,再者有谋反动机也不一定会谋反,思想和行为之间仍有一条鸿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