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读三毛,喜欢她流露文字的桀骜不驯,喜欢她跨越时空的为情丈量天涯的豪迈气势,喜欢她的无疆域的博爱柔情,喜欢她的浪漫率性,喜欢她的潇洒自由,更有她的坚贞勇敢……
无意间,再捧起她的书,惊觉斯人逝去多年,感概万千,心中怅然,空留遗憾。
曾经《雨季不再来》《撒哈拉沙漠》我看了很多次,无奈那时候不懂太多世态炎凉,只是囫囵吞枣不太明白其中的深意,我和她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偶尔呼出的热气模糊了她展示的世界。
我的心灵深处,有着某种渴望,希望有个让自己寄托乡愁放飞感情的地方,希望自己能有着三毛星星点点的灵气和无羁绊的洒脱,希望能让灵魂有趣再有趣不受红尘纷扰。
我是爱她的,一直珍藏在心底。这和当初对琼瑶的喜爱不一样。琼瑶是让人假装做一个不食烟火的仙子,蒙上眼睛,却最后发现从未曾远离这份喧嚣和繁杂,落地醒来时心咕咕流血。而三毛让人睁开眼睛,看清人间沧桑和疾苦,无论见过多少悲欢离合永远相信人性的美好,不丢弃心底的绵柔和清澈。
再读三毛,感悟(1)――老师有罪我曾经很不解:为什么三毛会成为问题少年,有了那么多年的自我封闭甚至自虐呢?她那么渴求知识,渴望爱和自由,向往美好事物,她的父母也很明理,为什么她会在最美的时光里煎熬纠结呢?
当我再回看她写的小学阶段的那些看似絮絮叨叨却趣味横生的文字,里面有她的困惑挣扎,有她的孩童的单纯和萌芽的叛逆,我终于明白:她的优秀和独特,注定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和颓丧,莲的心事淤泥怎么能懂?那时候的她,带着通透却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在俗世煎熬,她本不属于这一片狭窄的天地。
父亲是开明慈爱的,对她有太多的包容和尊重。哪怕明知道她怯怯的偷钱了,只用远远的眼神一扫,足以震慑她幼小的充满羞耻和愧疚的心灵。然后下个月,不露声色的开始给孩子们零用钱,让他们喜出望外。
父亲知道她喜爱看书,放任她书海畅游,只是担心她的眼睛埋进书本太近成了近视,只有当她真的考试四门不及格,才提醒她要为将来规划,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学习重要。初中考试成绩下来了,本来三毛考试不理想,父亲居然请假去查她的分数,回来大汗淋漓的报告喜讯,说三毛考上了最好的省女中,处处维护孩子的自尊和虚荣。
母亲是在生活中时时呵护怜爱孩子的人,本分勤劳,知道三毛学校受了委屈也只能弱弱的说:忍几年,以后做有用的人。我给老师送布料,请她不要打你。
一个围绕丈夫孩子的衣食住行胆小慎微的女人,在大家庭里请一天假都低眉顺眼不敢直视的女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顺从,接受不公。
父母,挑不出不是。我觉得导致三毛想逃离窒息的学校,脱离枯燥题海战术的罪魁祸首是小学老师。
在那个老师代表权威、代表绝对服从、代表正义公理的年代里,老师的启蒙引导,老师的一言一行,在稚嫩的孩子内心,起着何等刻骨铭心的影响!
小学的时候,逢到值日的那天,小朋友要用水壶去食堂接满开水,放到教室里让大家喝。那一天,三毛巧遇哑巴炊兵,因为哑巴从未见过出生的孩子,他把三毛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的充满了关怀和热爱。驻兵学校的日子里,一大一小互送礼物,一起游戏,每天上学放学都打招呼,每次哑巴帮着她提滚烫的开水。
一个孩子因为有了关照,心怀感恩。一个军人,因为远离亲人,有了寄托。多美好的情感啊,却遭受到了老师的无端猜测和警惕防备。一句“他有没有对你不轨?”让三毛气愤得嚎啕大哭,那不被理解遭到羞辱的痛苦,戳着她的心。
后来种种阻隔,逼的三毛竭力回避。哑巴睁着焦灼的眼睛,不明白缘由,他熬夜熬成通红的眼睛,哀哀地到处找寻。
部队要离开了,哑巴不顾一切冲过来,留下给三毛联系的姓名和地址,留下在当时那么珍贵的一袋牛肉干,悲伤的离开了。
而狠心的老师,没收了姓名地址,戏谑的把牛肉干扬在空中,担心有毒喂了狗。
当眼睛蒙尘,心灵有污垢,这样的老师怎么可能在孩子的生命开始,给予善的牵引呢?多年以后,对哑巴的亏欠,难以释怀。
再读三毛,感悟(1)――老师有罪无休止的学习,永远看不到希望的未来,刚躺下就要起来的恐惧,让一个孩子惊慌和悲哀,她想到了死,她无助的蜷缩,她嘤嘤的哭诉。她对美的渴望通通遭到扼杀,她没有力量去反抗。
她渴望长大的自己能有丝袜,口红高跟鞋和花裙子,这是她能想到的成长后的自己。她惊恐万状的接受着老师飞扔过来砸在脸上的黑板擦,鼻孔嘴里都是白白的粉笔灰尘。
她诅咒学校失火,渴望老师摔断腿,这样,就可以偶尔逃离。
她不喜欢数学,可是为了不让父母伤心,为了做个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她能恶补习题,考满分。可是,数学老师怀疑她作弊。
“作弊在我的品格来说不可能。即使你是老师,也不能侮辱我。”
接下来,老师刁难她,故意让她出丑,然后用浓浓的墨水在她的眼睛四周画上两个大大的鸭蛋,墨汁顺着脸颊流到嘴边,任同学们哄堂大笑。
这一次体罚,惊天动地的将年幼的三毛压缩回她的无声寂静有点寒冷有点悲惨的世界里去了。她拒绝和人接触,她害怕、颤栗。
我想那时候的三毛是怎样的痛恨老师,恨不能活吞了她吧。孩子的心在滴血,误解加戏弄,找不到发泄口,只能讨厌上学,喜欢呆在坟墓附近,喜欢在书里寻找安慰。
这些老师,在我们小的时候也是到处可见,随意的抽打学生,不分青红皂白的践踏那小小的拼命维护的自尊。
老师,很大程度上,直接扼杀掉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有罪的,虽然没有审判的地方。
在难辨善恶的年纪,在紧要的路口,是推还是拉,一念之间,却会造成天壤之别的人生。
我同情那时候的近乎崩溃的三毛,也为她感到庆幸,正因为孤独,让她汲取了文学的营养,让她重新做回那个独无仅有的天地任我行的不溶于烟尘的三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