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之所以到了现在社会,就算纹身越来越流行,但是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厌恶,我想可能就是出自上面这段话。
包括我自己,就算不觉得纹身有什么坏处,但是对于纹身的人,也会抱着敬而远之的方式对待。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不待见纹身呢?今天我们就扒一扒纹身的历史,这事要从很远很远的时候说起。
纹身的起源
纹身,古代称之为“文身”。准确出现时间已经无从考证,最初出现在周朝以前,大部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将自己信奉的图腾用染料(文言文称“涅”)画在自己的身上。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大概意思是:春秋末年时的越往勾践,他祖先为夏禹后人,他们继承着夏禹的祭祀,纹身短发,除去草丛,修筑了城邑。
存在于刑罚之中的纹身
到了周和秦这个时期,纹身不仅仅是一些地方民族的特色,还被国家用在了惩治犯人的用途上,因为古代中原地区比较普遍的思想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孔子曾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秦代重法家思想,法制极为严厉。在秦代的刑法中,纹身主要是用来刑法的,当时有6种城旦舂刑法,其中“斩黥城旦舂”中“黥”指的就是纹身,这个时期一般是在脸上刺青,也称之为“黥面、墨刑”。
墨刑以上可以看出,在汉之前,纹身主要有2个作用;
1)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展现形式
2)国家所用刑罚
汉文帝时期,改革了先秦的刑法,去除了墨刑。
唐朝纹身进基层
唐朝时期,尤其是中唐之后,刺青之风盛行。大家都知道,唐代崇尚自由,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高,民间也出现了大量的纹身爱好者。究其原因,大概有2点
1)唐朝所处的时代
在唐朝之前,有一个特殊的时期,称之为“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个时期政权跌宕,大量少数民族入关,多民族之间不断的冲突,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习俗的交流。
到了唐朝,经历过“贞观之治”之后,国力强盛,民间风气开放,这个时期,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基层百姓,都以说“胡语”为时髦,据传太宗之子,太子李承乾就是狂热的爱好者。
所以当时民间对于少数民族其实是一个很包容的态度,在这个时候,纹身这种少数民族的风俗,也满足一些喜爱尝试的公子哥以及民间基层的猎奇心理。
2)教派盛行
在唐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是中唐之后,更是达到了狂热时期。烧顶灼臀、刺血写经更是狂热分子以示对佛虔诚的一种极端表现,不过这种方式对于身体损伤太大,于是退而求其次,用纹身的方式来表达对佛的虔诚。
纹身推广进军队
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征战连连,兵源流动性较大,如何保证士兵不因厌战而逃亡,统治者们想到了在士兵脸上纹身这一方法,保证士兵不敢逃亡,因为就算你逃走了,到哪边都能被人看破。
到了宋朝,官方不再禁止民间纹身,且纹身沿袭五代,推广到了军中。在当时,禁军的战士主要是在面部进行纹身,乡兵义勇则是在手背上纹身,边疆的战士还要在耳朵上额外纹身。
且由于两宋时期,民族战争不断,许多爱国将士也多有纹身,如:宋初名将呼延赞,全家人都纹身以示杀贼的决心。民族英雄岳飞,背刺“精忠报国”。
岳飞经历过唐代纹身的极盛,五代两宋时期的纹身更多的是为了体现个性。当时民间还出现了一个组织名为“锦体社”,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纹身协会”。
《水浒传》里面也有记载了一些比较著名的纹身人士,例如花和尚鲁智深、浪子燕青、九纹龙史进
纹身被禁止
到了明清时期,纹身被禁止,应该是受到了传统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统治者认为这是有违伦理道德的行为。
现代纹身
现代纹身群体也是越来越大,不过旁观者受传统一些文化的影响,对于纹身的看法还是有一些偏见,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和坏人的标志,可能随着时代发展,以后,这种看法会越来越淡。
现代纹身怀古你是如何看待纹身的?欢迎来我的公众号告诉我。搜索公众号——怀古,即可找到我。不见不散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