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句解第一

作者: 泮溪秋玉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5:07 被阅读43次

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一

太和篇第一

【原文】:

太和所谓道,中含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

不如野马、氤氲,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

【译文】:

太和(万物未生之前的原始状态)之气被称为道,其中包含气体的浮沉、升降、动静、相互感应的本性(气体虽未运动变化,但是它有两面性,能够促成气体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元气、运动、胜负、屈伸的开始(在不变中孕育着变化,阴阳两种气体的性质决定了太和的发展变化)。

太和之气初始之时看起来弱小细微,简单易知(这是变化之初,气体运行最微弱,易感知),但是细细研究发现它也寓意深刻(变化的规律不离太和的本体,一切运动都有迹可循)。太和之气易知的原因在于天,遵从天的运行规则从不背离的来自于地(天道运行,气体清畅,本性的变化不离阴阳,地道运行,顺从天道轨则,易于感知),太和之气散开在宇宙中可形象的说它为气(气的概念虽是不可见,但万物靠它运行,所以说不离形象),它清幽无所不通达但不能将它描述为物象的称为神(太和之体生发的两用,一种是运行的气,一种是无形的神)。

如果它的运行比不上“野马”奔腾之状(气体运行的极致),比不上宇宙初生时浓郁的元气(气体未相互发生作用的状态),那么就不能将它称作太和之气(这是自太和之体生发出来的最原始的气)。论道者明白了此中的道理,才能称为真正明白道理;学《易》的人见到了此处的奥秘,才能称为真正看懂了《易》学的玄妙。不能这样悟道,虽然拥有周公般的才气美德,他的智慧也不足以服众啊(我们看到一切在气体中运行的万物,应该明白它的一体和两用,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太和的含义)。

相关文章

  • 《正蒙》句解第一

    作者:夫子音 太和篇第一 【原文】: 太和所谓道,中含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 《正蒙》句解第三

    作者:夫子音 【原文】: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译文】: 聚合在一起的气是我的身体,分...

  • 《正蒙》句解第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神易无方体,“一阴一阳”,“阴阳不测”,皆所谓“通乎...

  • 《正蒙》句解第二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 《正蒙》句解第四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氤氲”,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

  • 《正蒙》句解第五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

  • 《正蒙》句解第六

    作者:夫子音 【原文】: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译文】...

  • 《正蒙》句解第七

    作者:夫子音 【原文】: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 《正蒙》句解第九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

  • 《正蒙》句解第十

    作者:夫子音 【原文】: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蒙》句解第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gr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