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王维郑虔之六:三绝·国学大师·文教始祖
二十多年前,本人准备写一段杜甫他老人家的文章,可是,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网络,在故纸堆里查找史料,那个难啊,真是难于上青天。于是,在下冒着被学生口水“淹死”的风险,偷偷溜进学校对门的寒碜的网吧里,搜索杜甫,然后把资料拷进方方正正的塑料软盘里,带回去翻看。令人热血沸腾的是,随便进入一个搜索页面,各种在故纸堆里几乎无法翻检出来的杜甫的材料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本人“一怒之下”,忘乎所以,像个贪婪的乞丐见到了满地金银,拼命地往怀里扒拉。
那是个中午,还没顾上吃午饭,爱人在见不到人,打不通电话的情况下不知怎么循着蛛丝马迹找到了我,一把揪住我的衣领,将我掂了起来。那时,我正往软盘里拷一个文件,那是关于郑虔的。
回来仔细研读郑虔的资料,不由得发出了一阵长叹:听说过穷人,没听说过像郑虔那样穷的人!
后来,随着对杜甫不断的了解,对郑虔其人了解的也更多。因为,在杜甫的一生当中,跟他最投缘、最知心、生存状态最接近的人就是郑虔。
不仅如此,笔者还认识到,郑虔其人,不仅是个穷酸的书生,而且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巨匠,是个堪为泰山北斗的大师。虽然,在文化史上,他失落了千余年,在一般大众眼中,在唐代文化史上,他的诗文创作无法比肩李杜,画作比不上阎立本、吴道子,甚至没有王维名盛,书法比不上柳公权、张旭、颜真卿,他几乎被忽略,也可以被忽略。
但是,他个人在那个时代,在文化艺术上的综合成就,应该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郑虔墓志》载:
郑虔“弱冠举秀才,进士高第。主司拔其秀逸,翰林推其独步。又工於草隶,善於丹青,明於阴阳,邃於算术,百家诸子,如指掌焉。家国以为一宝,朝野谓之三绝。”
郑虔诗、书、画俱佳,还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
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 阳郑公虔》:“昔献书画图,新诗亦俱往。 沧洲动玉陛,寡鹤误一响。三绝自御题, 四方尤所仰。”
杜甫充满艳羡的感情,赞美了郑虔荣获“三绝”称号的情景:当年郑虔向玄宗进献山水书画图,题的是自己新作的诗。这幅山水画震动了皇宫,宫中的仙鹤误以为真,发出呜叫。于是玄宗亲手题下“郑虔三绝”,众人因此对郑虔充满仰慕。
郑虔画以山水见长。
郑虔山水画,讲究构思,思致幽远,运思精巧。乾隆题郑虔《峻岭溪桥图》诗首联:“万壑千溪不可穷,运神毕具尺图中。”亦是称赞他运思神妙,在尺幅之中能画出万壑千溪。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茌《论郑虔画》中说:“思致幽深,景物奇雅,阅之令人萧然意远。”
郑虔不但擅于山水,也擅画人物。宋《宣和画谱》评论郑虔《陶潜像》:“风气高逸,前所未见。”
《宣和画谱》卷五“人物叙论”,论述吴晋以来,画人物名手者三十三人,其卓然可传者则是唐之郑虔、周昉,不举阎立本、吴道子,足见宋人对郑虔人物画之看重。
郑虔实实在在是一位书法大家,他真、行、榜、草,众体皆擅。最具特色的当为草书、真行书。他的书法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风韵潇洒,丰神飘逸。字的体势有似风月,秀美如同云霞。
唐韦续《墨薮》之《书品优劣第三》列有唐朝擅长真行书者共22人,郑虔是其中之一,评语曰:“如风送云收,霞摧月上。”
现代学者山东大学教授许思园先生赞叹郑虔草书艺木:“纵横驰骋,豪荡感激,十分悲壮而往往丰神秀绝。观其书法,如聆听贝芬之大交响乐。”并说:“与郑风格相近可比者当为草圣张旭。”
民国草书大家于右任先生主编的《标准草书》中将郑虔《大人赋》中的“于”字列为“于右任”范字之一。
郑虔草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大人赋》书法长卷。整幅作品疏密有致,变幻莫测。“用笔随锋取势,行屈如转环”。“一片化机不可捉摸。”
除了诗书画,郑虔杂学还不少。
郑虔精通星历、水利、医药、兵法、音律,郭沫若都以“家”冠之。将虔之才华比作前代的名相张九龄,军事识见如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李光弼。郑虔学问方面最擅长的居然是军事地理,曾写过一本《天宝军防录》,另外还写有医药学著作《胡本草》,杂录《荟蕞》,性质迥异,足以证明他才气横溢,博学多才。元代《安雅堂酒令》中将100位元以前的历史名人编入酒令,且每令赋诗一首概括其一生,其中笫三名就是郑虔。
关于郑虔通医,并不见外。古代医与儒,自古相融,良医须儒,大儒通医。当时的杂记记录了杜甫跟郑虔关于“诗歌与医道”的一段笑料,很有意思:
杜甫写《姜楚公画角鹰歌》诗后,曾请老友郑虔批评,郑虔读后说:“足下此诗,可以疗疾。”这固然是在阿谀,赞其将鹰的威猛刻画得极其形象,令人不觉悚然。
后来,郑虔老婆凑巧抱病。杜甫遂引本身诗句对郑虔说:“你先对夫人读‘子璋髑髅血含糊,手提掷还崔医生’(杜甫《戏作花卿歌》);如果没有恶化,就再读‘观者徒惊掣臂飞,画师不是无意学’(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若仍是没有效,就读‘往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借使倘使病仍不愈,那末即便叫医和、扁鹊如许的名医来也没用了!”
明显,杜甫是在与郑虔戏弄罢了。不外,传到后来便呈现了多种版本,乃至称有患疟疾者读其诗后霍但是愈。
这段笑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郑虔对医道的见解。
很可惜的是,郑虔的诗流传下来的很少。《全唐诗》中仅有《闺情》一首:银钥开香阁,金台点夜灯。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
这简直就是汉代古诗里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两句的翻版!广文先生的诗如此艳冶,倒是出人意料。前几年在台州发现《丹丘寺》一组。诗中有“敦知晋代衣冠族,同是青编记姓名。君向丹丘寻彩凤,我濡墨沼学《黄庭》。一时感概千年事,两地忧伤共此情。岂特凤山风景别,丈夫何必泣新亭。”身处困境,心怀国家,寓意深远,情真意切,很有气势。
因为安史之乱的牵累,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
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严遣”,杜甫为此写了一首诗表达对老友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控诉:
但是,对郑虔来说,这次“严遣”,却成了他生命中的一次升华。
在长安孤守着那个冰冷的衙门,面对着声势炎炎的的高官显贵的冷嘲热讽,还得唯唯诺诺,低声下气地讨日子的时光一去不返了,这不仅仅是肉体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更主要的是,那种日子会慢慢吞噬他的才情,消磨他的意志,让他满身的灵光在无休无止的摧残和蹂躏中,烟消云散,甚至化为尘泥,让人一身腥臊。
台州,却为他打开了人生的一扇门,交给他一片可以施展才华的新天地!
郑虔“选民间弟子教之,大则婚姻、丧葬之礼,小则升降揖逊之义,莫不以身帅之。”北宋礼部侍郎陈公辅在《祝文》中记载:“教以正学,启以民善民彝,人始知学,去陋归儒,家家礼乐,人人诗书。”可见,郑虔不仅仅教识字断文,而是道德、礼义,是大文化。一时郡城“弦诵之声不绝于耳”。“自此民俗自淳,士风渐进焉。”
自此,台州学风甚盛,“由是安敦礼让,户尽诗书,理学名臣,代不乏人。”至南宋时就有“小邹鲁”之称。郑虔开创的教育一脉相承,到景定三年(1262),台州有县以上书院12处,成了浙东学派的策源地之一。
满腹经纶的郑虔就这样在台州这块板结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呕心呖血耕耘,播撒文化的种子,道德的种子,智慧的种子,文明的种子,直至终老,实现了他人生理想的放飞,人生价值的升华。
郑虔在台州这块土地上立下了千秋之功。后人不忘郑虔的启蒙之功,为了纪念、歌颂他的无量功德,以其故居立祠,推崇为台州“文教之祖”。
《台州府志》:“是则贤吏虽多,而以官命地,与山同不朽者,独郑司户一人。
(本文很多资料采用《台州文教始祖——郑虔》说法,对此表示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