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春秋历史有意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诸葛亮“六出祁山”并非单纯鞠躬尽瘁,其实是逼不得已?

诸葛亮“六出祁山”并非单纯鞠躬尽瘁,其实是逼不得已?

作者: 乇三千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2:18 被阅读1次

    《三国演义》讲诸葛亮六出祁山,为报答先主刘备知遇之恩,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真正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也是万般无奈下的不得已之举。

    一,刘备驾崩后,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烂摊子,而且还借白帝城托孤把诸葛亮捆绑的牢牢实实,让诸葛亮骑虎难下。

    刘备的托孤,看似非常看得起诸葛亮,其实是利用了他。因为眼下蜀国离不开诸葛亮,甚至非诸葛亮不可。正史陈寿《三国志》中说,比起带兵打仗,诸葛亮更擅长治理国政。这一点,刘备自然更有体会,从他入川带庞统不带诸葛亮就能看出来。所以,刘备必须把诸葛亮拉下水,并充分调动起他的积极性,从“君才十倍曹丕”就能看出来,既夸了诸葛亮,又给了诸葛亮压力。你诸葛亮比曹丕强多了,所以,只有我们欺负曹魏的份儿,没有他拿我们开涮的说法。可能,这就是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原因之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也是给自己正名。

    二,“时不我待”的危机感。

    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是逃脱不了的。但凡想干点大事儿的人物,到晚年都会迫不及待,或者直接说太急躁。这点近代就有许多例子,不用再唠叨,甚至有个词叫“中年危机”,也能很好的说明问题。蜀汉的下坡路,多半是“中年危机”的功劳。先是刘备急匆匆自封了“汉中王”,然后老迈的关羽置“联吴抗魏”的大方针不顾得罪孙权,而且犯了兵家大忌,在三岔口贸然出击襄樊,再然后是刘备的意气用事,愤然攻打东吴,让曹魏坐山观虎斗。这些,其实都是“中年危机”惹的祸。诸葛亮北伐也大抵如此,他自知时日无多,自己不逆天一点,后世那几个小子怕是成不了大气候。于是他不顾疲惫的身体,不顾朝中的反对,不顾国库的损耗,几次三番尝试拿下曹魏。也许他知道凭蜀汉现在的实力,拿下曹魏很难,但他还是寄希望于奇迹,甚至是运气。殊不知,岁月这把磨刀霍霍的杀猪刀,早已主宰了一切~

    三,“安内必先攘外”的战略方针。

    其实早在刘备在时,蜀汉内部就不怎么团结。刘备顺手牵羊拿了益州,益州的羊可不怎么开心。刘备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对益州那帮子土著格外留心,只会借他们的兵去开疆拓土,很少让他们带兵。于是,蜀汉内部就有了好几个派别,最明显的就两派,刘璋旧部和刘备新欢。刘璋旧部,自然是益州那些老土著士族们,刘备新欢,是他成长中一点点挖掘和收编,并被认可的人,代表者就是诸葛亮,马超,黄忠等。所以,当刘备死后(此时关羽,张飞,黄忠都已不在), 这时候的元老,基本就剩诸葛亮自己了,还有一个赵云,可谓势单力薄。诸葛亮虽然是刘禅的“干爹”,但一人总归难以平众口。于是,继承先帝遗愿,北伐曹魏,便成了朝中团结的最好纽带。我们可以看他北伐的时间,基本一有了存粮就打仗,根本不给内部人士搞内乱的时间。朝中大臣都是明事理的人,比起内忧,自然外患更为重要。

    四,为了瓦解曹魏“九品中正制”的诱惑。

    诸葛亮治理蜀国,执法严明,犯了错,再大的官也要受处罚;没有功,再深的关系也不能随便当官;为了打仗,税务很重,包括那些底层劳动人民。而曹魏呢?他们的九品中正制,恰恰是优先考虑身份好的士族,只要你出身好,祖上是高官,那你更有资格当官。这就拉拢了一大批士族的人心,所以蜀汉有一大帮子人鼓吹曹魏的制度好,大有投奔之心。于是,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设一个平等法治的国家,一次一次出击,恨不得马上灭了曹魏,灭掉这颗极具诱惑的“大烟葫芦”~不过,显然,诸葛亮也有点不自量力和用力过猛了。

    总之,诸多原因,诸葛亮的北伐,真的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简单!

    觉得文章还凑合,记得点个赞转发关注一下猫书历史观,感谢品读~

    搜索关注公号 猫书历史观(w u w e i x i a p i n g)有配图,随时看,更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诸葛亮“六出祁山”并非单纯鞠躬尽瘁,其实是逼不得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mj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