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朝,国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弱宋”。毕竟历史教科书上写着:宋朝屡屡被周边少数民族欺负,先是契丹,然后是党项,再然后是女真,最后是蒙古,最终南宋也在蒙古的铁蹄下走向灭亡。
但是,教科书不是全部。
宋朝被周边多个少数民族包围,对外战争频繁。但是宋朝的对外战争多是防御性质,所以鲜有开疆拓土的成果。
被动挨打也就算了,而像宋朝这样三百多年孜孜不倦地被挨打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好在北宋并不是没有雄起过,神宗期间的“熙河开边”是北宋对外战争取得的最大军事胜利。在名将王韶的主持下,宋军一路向西,攻占河湟三千里土地。徽宗年间,北宋势力一度到达新疆境内。
可惜这样的巨大功绩在历史教科书中被选择性遗忘了,不仅是名将王韶,更是多出来的几千里土地。在主流专家的包装下,宋朝顶着“弱宋”的称号一路走了过来。
为什么会这样?
1、党争的成果就可以被忽略吗?
提到王韶,人们一般都会将其和王安石联系在一起。
神宗登基后,这位年轻天子深感宋朝被周边少数民族欺负得紧,特别是堂堂大宋居然连小小的西夏都打不过。不能再这么丢人,于是登基开始神宗就酝酿如何富国强兵。很快,他找到了王安石。
王安石虽然也是北宋士大夫的一员,但是王安石有更强的匡扶社稷、富国强兵的愿望,这正是神宗所需要的,所以君臣二人很快打成了一片。
宋朝和其他朝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宋朝的士大夫阶层势力空前庞大。由于宋朝推行“以文制武”,文臣的地位非常高。而统治者又严格遵循不杀上书言事者(文臣)的祖训,所以宋朝成为文臣的天堂。
文臣强大了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宋朝,文人误国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宋朝的士大夫们已经庞大到可以威胁皇权。而皇帝变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居然也是士大夫的一员,这不仅尴尬,而且讽刺。
好在王安石一直坚持变法,被称为“拗相公“,是宋神宗的鼎力支持者。在王安石的支持下,变法迅速铺开。
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士大夫们的口诛笔伐。要证明变法是正确的,有效的。不仅需要皇帝支持,王安石坚持,还需要在军事方面检验一下才能服众。这时,王韶出场了。
早在神宗继位前,王韶就在西北边疆实地考察,。他认为,要想彻底搞定西夏,硬攻是不上算的,绕道背后占据河湟二州,就可以在西夏背后楔入一颗钉子,让西夏腹背受敌。于是他上书《平戎策》三篇,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肯定。
此时北宋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原因在于对武将不信任,将兵不统属,一旦开战兵不知将,将不识兵。为避免这一点,王安石给了王韶极大的信任和权力,没有了束缚的王韶得以挥兵西进,迅速占领河湟二州三千里土地,降服了沿途的吐蕃部落,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包围。
此举被认为是北宋对外战争的最大胜利。王韶的行动,不仅对西夏包了饺子,还打通了丝绸之路,对北宋而言意义重大。
但是好景不长,变法失败,剧情反转。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势力开始了对变法的清算。不知是不是出于对革新的敏感,凡是新法的东西,司马光都一律废除。就连取得的河湟之地,他也以“让西夏不再扰边“为由全部放弃。就这样,就剩一口气的西夏被敌人救活了。
我们说文人误国,不光是执政上的所谓偏执,更是因为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是舆论的执笔者。所以他们影响到了后世的认知。由于变法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王安石被极尽所能贬低,关系密切的王韶也一起被拉下了水,熙宁开边的巨大意义也被忽略。
这样的事例历史上不断发生。皖系军阀徐树铮收复外蒙古,其功绩可以和左宗棠相提并论。但就是因为军阀倾轧,这位名将以及功绩成了历史书上的只言片语。
2、奸臣有功于社稷就不算功劳了吗?
宋朝出于对武将的不信任,处处提防武将,讽刺的是,除了武将,好像都可以带兵。皇帝可以,文臣可以,就连宦官也可以。
神宗去世后,继位的哲宗有高太后垂帘听政,政策趋于保守,对变法没啥兴趣,所以河湟之地就真的废弃了。
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重新重视新法,宋朝再次开始了对西夏的扩张。但是很快哲宗英年早逝,弟弟赵佶继位,这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这是教科书的准确记载。但是,仅凭一个歌妓李师师以及擅长花鸟的本性就将他的功绩全盘否定是不恰当的,众所周知,开创了明朝“仁宣之治“的明宣宗也擅长绘画。而在徽宗执政前期,取得的成绩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对西夏战争。
徽宗期间,宋朝再次主动出击西夏,历史上称为“崇宁开边“。这次担任主角的,是北宋末年著名奸臣童贯。一直以来,宦官带兵在北宋见怪不怪,所以童贯得以跟随宦官李宪在西北磨练,终于在徽宗期间成为宋军西军的总监军。再加上徽宗力主进攻西夏,童贯的机会来了。
1103年,宋军借口讨伐河湟附近的宗喀王国,发动西征。出征前,童贯贿赂拉拢王韶儿子王厚,二者成为搭档。正当宋军刚露出獠牙时,徽宗因为宫中失火下令停止进军。但是童贯审时度势,以“将在为军令有所不受“为由继续进军,一举消灭宗喀王国,再次完成对西夏的包围,势力到达新疆境内。
随即,完成对西夏战略包围的宋军开始了对西夏的进攻。但是很快,北宋北部出现问题,童贯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有些飘飘然,和王厚等的关系开始恶化。朝廷内部在奸臣蔡京的主持下在处理与吐蕃的民族关系等方面错误频出,导致河湟在取得胜利后,并没有发挥出牵制迂回包抄最终灭掉西夏的目的。
而随着形势发展,西夏国主夏崇宗选择向辽国求援,天祚帝随即对宋徽宗施压,徽宗只好“见好就收“。但是徽宗并没有放弃对西夏的敲打,宋朝名将刘发不断打击西夏。1114年童贯经略西北,率六路宋军伐夏。西夏再次紧急请求辽国斡旋, 1119年宋军才基本停止进攻,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
此时的童贯身居高位,祸乱朝纲。但是很快女真取代辽国,童贯趁机进攻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大将耶律大石击败。紧接着,“靖康之变”,蔡京被杀,徽宗被俘,北宋灭亡。
由于童贯后期无恶不作,招致民怨沸腾。所以后世不断加工,终于让他成为一代名奸。加上他伐辽失败,后世干脆将他的功绩一并抹去,所以他的身上,再没有一丝闪光点。
有时候,历史也很主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