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
徐 宏
这些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课内阅读和课外自读文章。对此,一些教师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力图把阅读教学引进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进行语文学习。这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也是语文教改的一个课题。怎样做好这项工作呢?结合自己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介绍与课文有关知识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教授新课文时,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教师教起来感到棘手。原因之一,就是教学结构呆板单一。对新课文的学习,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把学生置于广泛的阅读背景下,沟通已有知识与课文新知识相应的联系,把阅读与课内学习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化难为易,兴趣盎然。例如,阅读剧本《高山下的花环》(节选),首先由教师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创作动机和缘由、内容梗概等,让学生知道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一个连队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的故事,通过对人民子弟兵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等人的生动刻画,歌颂了军队与人民之闻血肉相连的情感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然后交给学生初读,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疑难所在,加以解答。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时,老师要了解学生阅读程度,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检查,方法有:
1、收看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
2、口头或书面对学生弄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
3、训练学生用好《指学 丛书》,指导学去思考。
通过阅读,学生对整篇课文已大体有所了解。但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
二、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设疑让学生思考
教师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而很少注意学生阅读中的思考,这就不能圆满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弄清文章的内容,还必须进一步耐心引导,让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有:
1、提出疑难进行讨论,拓宽思路,把思考引向深入;
2、启发学生联想,允许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不急于下结论,通过比较让学生来证实自己的结论正确与否。
这样,学生增强了信心,通过展开联想,积极进行思考,并且大胆提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且获得了新的知识。如对《牛郎织女》阅读时,个别学生会问:‘’牛郎为什么不游过天河去呢‘’?一些学生回答:“牛郎不会游泳‘’。阅读《天上的街市》,个别学生会问:‘’天上也有城市和大街吗‘’?这些不足为怪,作为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难免会提出些天真幼稚的问题,老师应该赞扬他们这种积极思考的精神,同时让别的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任何思维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可见设置疑难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着直接的积极的作用。因为有了‘’疑”就必须去“解”,教师善于设疑,启发和诱导,就可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有针对性地完成适量训练
综合归纳,形成有规律性的知识,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大量纷繁复杂的材料,零散的点滴知识,只有把它编入有纲有目的知识网络里,归纳到合理的知识结构中,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例如,阅读《香山红叶》,可让学生回想前面学过的《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三篇散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四篇具有共性而又各具特色的散文,得到散文都有一条明晰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知识。又如分析阅读《论各尽所能》一文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学生通过综合归纳其他首尾呼应的课文,得出一个规律,凡首尾呼应,作用有二:一是在结构上使文章严谨,突出中心;二是在内容上强调中心事件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知识就得到了巩固。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自己局限在教科书的小天地之中,而乐于在弄懂教材,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涉猎更多的知识。为此,让学生养成综合归纳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加深知识条理化。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多巩固阅读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训练。如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让学生复述,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让学生分析一二个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可让学生概括文章中心和写作特点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等。
总的说来,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好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阅读训练,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愿广大教师都来尝试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