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中的“他律”

作者: 蕉下客deer | 来源:发表于2024-03-07 16:39 被阅读0次

    3月8日,周五,晴,2-14度

    妇女节,夫与儿皆在群中发红包以庆贺,生儿的好处在此日突显——收获双份福利,生女者仅得二分之一吧。(窃喜)

    本周五天,日日早起诵读《论语》。曾国藩谕儿:看、读、写、作。看与读都指读书,看为通读,读为熟记。读书须得有个熟记的底本,底本上的言论能在日常阅读和历事中自动涌出,获得具象的验证,使得书本上死的知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生命认知。

    比如今早背《论语·颜渊》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侍孔子在舞雩下游逛,说道:“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样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怎样分辨哪种是糊涂事。”孔子说:“问得好!先付出劳动,再得收获,不是提高品德了吗?批判自己的坏处,不去批判别人的坏处,不就消除嫌怨了吗?因为一时愤怒,忘记自己,甚至忘记爹娘,不是很糊涂吗?

    其中“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我以前的理解是,不能忍 一时之忿怒,与人相争相斗,使自身陷于危险中,甚至危及家人。

    最近读《曾国藩日记》,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九的日记中写道:

    “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漫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

    郑小珊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时任刑部主事,精通医术,经常给曾国藩家人看病。平日里二人来往密切,说话就比较随便。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两人一言不合就吵了起来,大概同是湖南人的缘故,郑小珊脾气火爆,口不择言,曾国藩也肆口谩骂,冲突陡然升级,最后郑小珊拂袖而走。这就是孔子所谓“一朝之忿”。曾国藩回家后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思,认为都是自己不对,撂下笔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很感动,本来两人都有不对,结果曾氏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曾氏在日记中反省时写道“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若此”,这不正是复述《论语》“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可见曾氏对《论语》滥熟于胸,遇事便托口而出,如出之己心般自然。那什么叫忘身?在大庭广众之下,吹胡子瞪眼,撕打对骂,有辱斯文,这是自取其辱。那忘身又如何会“及亲”呢?古人说身体是父母的遗物,不珍惜这身体,也就是损坏父母的遗物,败坏自己的名誉,就是给父母脸上蒙羞。

    倘若一件东西为我自己独有,那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与任何人无关。倘若这东西不单为我个人所有,那使用它时,便会顾及其他所有人的权益和感受,岂敢任情使性、疏忽大意。

    曾子临死前,呼唤弟子揭开被子,查看自己的手、脚是否完好无损。然后说,我这辈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保护身体,现在可以坦然去见父母了。

    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伤愈后,数月都不敢出门,脸上仍有忧色。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子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他的老师曾子曾教他孔老夫子说的话,天地生物中,人最为大,父母完整地生出子女,子女也应完整地归还天地,这才是尽孝,不让自己的身体受损伤,不使自己的外形有缺漏,这才是完整。君子时刻不能忘记这点。如今我伤了脚,忘了孝子之道,所以我忧愁。

    信仰,就是在人头顶之上,另置一令人敬畏的大人或神灵,他时刻在监督、钳制我们的言行。我们与他生死相依,荣辱与共。有时,我们行动上的自律,源自于意念中的“他律”。


    三八节,给自己包了顿荠菜饺子,抚慰肚子里的馋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念中的“他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as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