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满江红》的爆火,不管是演员演技还是票房收入,都是值得称道的,在历史长喝中,中国不乏像秦桧一般那样的委曲求全之人,而中国近代的袁世凯,便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
有的人说他是中国近代的拿破仑,若非称帝,与人民意愿违背,那中国可能会是另一番样子。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如果,有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争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21236/4568984cce5c4d64.png)
辛亥革命,成为袁世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清末新政中的中坚阶层,也专一为人民谋求福利。他大力推荐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为国人扬眉吐气,列强为之震慑。联名湖广总督张之洞,废除晚清毒瘤八股取士,大兴学堂教育,其改革思想,在当时的晚清政府,也是十分开明的。
辛亥革命的风潮在武昌首义的一声枪响下,迅速席卷全国,本就与中央政府离心离德的地方封疆大吏纷纷宣告独立,一时之间,清政府人人喊打,孱弱的晚清贵族瑟瑟发抖,袁世凯和他的北洋新军成为清政府最后的救命稻草。
值此全国革命浪潮,他作为定鼎之人,却被赋闲在家,手中的军权也被清政府慢慢剥夺,这让袁世凯对清政府彻底寒了心,若非北洋六镇的士官们对袁世凯忠诚有加,他可能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正是因为如此,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左右逢源,争取政治权益,反复思量之后,亦认为革命之势势不可挡,因此,如何在与革命党人的周旋中,获得更多的政治权益,便成为他的首选。
因此,在他重获军权后,一方面,派遣得力干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加强对武昌的攻势,革命党人如何能与装备精良的北洋军作战,面临北洋军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武昌行将陷落,不得不采取妥协措施。另一方面,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力诉说革命党人是如何凶残,战力如何勇猛,军饷是如何短缺,吓得小皇帝溥仪母子俩失声痛哭。在赚的足够多的政治资本之后,袁世凯有了和革命党人谈判的资本。
袁世凯背后的北洋新军成为他的杀手锏,当谈判陷入僵局之时,武昌便会遭到疯狂进攻,军事压力让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实在难以应付。国家元首的职位,袁世凯势在必得,而且,他也有这样的实力和傲气。在当时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下,共和成为大势所趋,袁世凯也不例外,清政府的小船说翻就翻,最重要的舵手已经抛弃了清政府。
对于袁世凯的政治野心,革命党人十分清楚,袁世凯是否真心拥护共和,都没有一项永久的制度来约束,让他们安心。因此,在南北和谈成功后,中华民国参议院紧急通过了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应该仿照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单独掌握行政权,成为国家元首。却因为本人,硬生生在总统制下,加进去了责任内阁制。行政权由内阁和总统共同掌握,共同对参议院负责。如此一来,明眼人都清楚,这就是因人设法,处处暴露着对袁世凯的不信任,没有这样的实力,却要耍这样的心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袁世凯获得了心满意足的国家元首,这就够了,这可比给清政府打工要强多了,谁愿意一辈子做个打工仔呢,你我不愿意,袁世凯更不愿意。此刻的袁世凯只想伸手指天,大吼一声,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隆裕太后母子已经没了任何希望,只想求个善终,毕竟,谁也经不住袁世凯和他手下的这些人天天在耳边讲述血腥的法国大革命,流血的波兰革命,皇室成员惨遭屠戮比比皆是,在万般无奈下,清帝逊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在中国宣告终结,袁世凯此时的贡献,那时革命党人看在眼里的,因此,袁世凯如愿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当国会参议院准备大显身手,宋教仁当选为国民党领袖,限制袁世凯之时,却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杀手砰砰几枪,当场倒在血泊中,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的设想在这样的暴力威胁下,荡然无存。
对于袁世凯而言,此刻的他,到达了权力的巅峰时期,他的雄图伟略也要在此时大显身手。昔日的他,有着对国家强盛的憧憬,有着对帝国主义的仇恨,他也有强兵富国之设想。在成为大总统后,袁世凯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库的充盈,宣布铸币权收归中央,各地方不得私自铸币,中央统一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元,也就是闻名于世的袁大头,白银成为此时流通的主要货币。货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统一后的半两钱,汉武帝的五铢钱莫不是如此。而因袁大头中白银含量相对较高,在此后三十多年间,成为中国老百姓公认的最具信誉的货币。
可是,他成为中华民国的最高领袖后,才发现,他所面临的财政困难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想。前清时期留下的巨额债务,地方对关税,盐税的截留等等,让他甚是头疼,解决财务问题,唯有开源,节流两途。在开源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便是商税滚滚而来的最佳途径,袁世凯不遗余力地支持兴办实业,鼓励政府使用国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火如荼,看着白花花的银子进了国库,袁世凯乐开了花。
列强在中国的权益悉数被北洋政府所认可,他有了另一项的举措,大量借举外债,以此缓和财政困难。列强在中国的权益也需要北洋政府的认可,这个钱,得借。这也是为什么北洋政府无法在中国长久执政,他们还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广大群众并没有在北洋政府感受到比在清政府时期更好的政策红利,他们的税务压力还是那么大。
对于团结在袁世凯身边的北洋集团来说,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老大要大展宏图,他们便是老大的绊脚石,地方实力派基本都是北洋系,本着捞钱发财,没曾想,老大的铸币权收走了,税收也得乖乖上交中央。就连亲信冯国璋,在南京的兵员也被勒令缩减,陆军总长段祺瑞所有人事任免,都要经过袁世凯的过目。在北洋政府下,他们这些实力派,与袁世凯已经有了些许的离心离德。北洋系本就没有坚实 的信仰,将他们粘合在一起的,就是利益,现在大哥不断侵蚀着他们的钱袋子,只要时机合适,他们便会抛弃这个大哥,自己单干。可是这种危局,袁世凯并没有意识到,依然以为自己下面的人十分忠诚,这也就为他后来众叛亲离埋下了伏笔。
此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美国商品在中国大行其道,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力量不断掀起革命,北洋政府风雨飘摇。袁世凯却在此时做了人生中最为错误的决定—称帝。为了赢得列强对他称帝的支持,他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引起民众的愤怒,本身十一分秘密协议,却被袁世凯政府将内容透露了出去,虽说身背骂名,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让日本商人在中国损失惨重,骂名对袁世凯已经无所谓了,他背负的骂名还少吗?
当他搬出孔夫子和他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称帝的思想基础,至此,他巨力人生的尾端已经很近了。北洋政治力量终于有了足够的借口可以抛弃袁世凯了,当蔡锷打响了反袁第一枪后,其他军阀力量纷纷响应,就连自己的亲信段祺瑞和冯国璋也不支持自己,通电支持共和,他的调令在到达各北洋军驻地之时,却发现,他压根调不动任何人了。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大学如火如荼开展,而批判对象就是自己称帝的武器,儒家伦理道德。
轰轰烈烈而来,众叛亲离而去,其人生经历,让人唏嘘。本以为是一个卑微男主逆袭称帝的励志故事,未曾想,却是一个孤家寡人的戏剧剧本,历史跟袁世凯开了一个大大玩笑。洪宪帝国的百天闹剧,似乎是对自己对戊戌变法期间的投名状的一个惩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