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围魏救赵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是能随口就说计谋,可是你真正的了解围魏救赵的含义么?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奉魏惠王之命领兵攻打赵国。这时候的魏国人才济济非常强大,很快就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存亡也在一夜之间。
这时候的赵国,也只能对外求救了,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是个很有志向和能耐的君主,他决定救援赵国。
齐威王命令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救援赵国。田忌认为赵国存亡已经危在旦夕,需要马上驰援邯郸,然后齐赵夹击,歼灭掉魏军,解决掉赵国的危机。
其实田忌这个想法是没错的,但是在谋略家看来就是白痴行为,谋略家追求的是以最低的代价赢的战争的胜利。
这个时候赵军有多少战斗力还不知道,自己千里救援本身就会士卒疲惫不堪,这会让胜率大打折扣,谋略家追求的是更高概率的胜利。
军师孙膑说:“古人说紧紧的握住拳头捶打,是解不开纷乱缠绕的丝麻。赤膊上阵直接参与斗争是劝不开打斗的双方,正在抗拒的双方,直接攻击一方的空虚之处,造成形势禁绝之事,矛盾自然而言就化解掉了。”
孙膑随后又说:“如今魏国攻打赵国,必然是精兵悍将围困邯郸,老弱病残留守国内。我们不如直接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占据交通要道,攻打他的空虚之处,庞涓必定会回援大梁。我们可以利用庞涓回救心切之时,设伏以待,这样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解决了赵国危机,又能趁势魏军疲惫之机将其歼灭。”
庞涓果然领兵回救大梁,在桂陵遭到了齐军伏击,溃不成军,大败而回。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孙膑能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点,魏军在赵军的对决中,本身就已经疲惫了,又千里回援,极速行军,士兵的战斗力本身就已经微弱到极点了,一路上戒备又少,被声势浩大的齐军猛然袭击,自然慌乱,溃败也在理所应当之中。
《三十六计》给围魏救赵这计谋的定义是: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这句话的意思是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使兵力分散,而后在打。攻打正面的强敌,不如攻打后方的弱敌。
围魏救赵的核心思想就是避强击弱,不与强者硬碰硬,消灭弱者,来打击消耗对方的力量,赢取胜利。
南梁萧武帝末年,因接纳了东魏叛臣侯景,由于萧武帝非常宠信侯景,最后南梁要和东魏讲和,侯景担心自己会被牺牲,就发动叛乱领兵攻打南梁都城健康,并且成功了。这段历史被史学家称为侯景之乱。
候景这个家伙没有当皇帝的能耐,也没有治国的能力,他残暴不仁,很快就引发了各地声征讨。
候景最后成功的灭掉了,能灭掉侯景,结束侯景对百姓的残害,这首屈一指的功劳应该归功于陈霸先。
陈霸先是非常有谋略的一个人,在灭亡侯景大战的前夕,陈霸先说了一段话,说的就是围魏救赵的计谋。
当时有人建议集中兵力对决,陈霸先不同意。陈霸先说:“我军兵力多,贼党侯景兵力少,应该设法分散贼兵的兵势,达到以强制弱的目的。为什么要让贼兵把精锐力量集中在一起,让它们来把我军致于死地呢!”
后来按照陈霸先的想法布置军队,把侯景的部队打了个大败,侯景军队全线溃败。此场战役之后,侯景说天下亡我。
这一场战争拉开了灭亡侯景的序幕。陈霸先所用的谋略就是围魏救赵。分散敌人的兵力,打击弱者,以强制弱。
强强对决,胜负难料。以强制弱,胜利一定把握在手中。所以你不要与强者硬碰硬,鸡蛋碰石头,是非常可笑的。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核心内涵,它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