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研天地悟读吾写语文教研
语文课堂的“入”与“出”

语文课堂的“入”与“出”

作者: 海风轻吹 | 来源:发表于2019-10-17 20:21 被阅读0次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做到了听中有思考,说时有引领,读中有指导,写时有强调。

              一 朗读三部曲——“入课”

        在《翠鸟》一课中,于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三部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他指引有方向,评价有方法,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朗读要入境,读准确。让学生进入语言环境中,进行朗读思考,如让学生读标题,师问:“人们为什么叫这种鸟为翠鸟?翠是什么意思?”生回答:“是绿的意思。”师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进行解释,并适时点拨,翠鸟的羽毛绿得鲜亮,让人感到舒服。从而让学生深层了解了“翠”字的意思,以及“翠”和“绿”的区别。

        接着,朗读要入情,读出特点。让学生抓住翠鸟特征的词语读出喜欢的感觉。一开始,小朋友们读得声音很大,于老师委婉地提出,声音大反而失去了美感,好像不喜欢翠鸟一样。再读时,孩子们就读得柔美亲切了许多。在评价一位同学的朗读时,于老师带着欣赏的语气这样鼓励:“这次听他读,我真的像是见到了翠鸟。为什么?因为他把‘红色’、‘橄榄色’、‘透亮灵活’、‘又尖又长’等词语读得特别清楚,特别响亮,让我听了以后,印象特别深刻。看谁能赛过他?”和一般老师说“很好”“很棒”不一样,于老师的评价具体生动,且具有激励作用。所以,同学们读得一个比一个好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后,朗读要入味,读出感觉。在孩子们读出课文中翠鸟的特点后,于老师让大家继续练读,并指名读,然后抓住时机进行了范读,告诉大家读课文要融入自己的感受,读出味道来。正是这样一个层层递进指导朗读的过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如一位同学在读“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句话时,他读得很轻,理由是“怕惊动小鱼”,还有几位同学读着读着,简直把翠鸟读活了。于老师一句“我只好甘拜下风了”,即是对孩子们最高的评价,此刻的孩子们已完全沉浸入课堂中了。

      二  作画与说画—“出”课又“入”课

        有了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于老师在第二课时中让孩子们尝试把自己印象中的翠鸟画出来,这既是对前面“读”课的一个检测,也为后面的“说”课做下了铺垫,过渡实为巧妙,这其实是于老师引领学生走出课文的重要一环。

        接下来让学生对自己的“画”作一介绍,这比普通的“看图说话”要深入智慧得多,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让他们对翠鸟的特点有了更深的印象。如果说,作画是走出课文,说画则是再次走进课文,对重点有了回顾。

      三  实地采访 —“出”中“入”课

        如果说前面的朗读、作画、说画是充足的“蓄势”,那么后面的“实地采访”环节则是“喷发而出”,十分精彩,让整节课达到了高潮。记得以前在讲初中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也曾设计了采访环节,但只是让同学们简单说了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而没有再次深入文本细节,设计较浅。

        再看于老师在采访时,总会适时提醒:“哪儿写的?读给我听听?”就这样在看似不经意的聊天中,让孩子们再次走进了课文中,真可谓是“出”中“入”课,出神入化啊!

        结尾的收束也十分精彩,自然流畅,孩子们入情入境,如小学生一样跟着于老师听课,在课堂中进进出出几个来回,受益匪浅,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课堂的“入”与“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ov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