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督导

作者: 黄家公子铭 | 来源:发表于2017-03-24 20:51 被阅读90次

    当市社协的网站发布第七届督导班的学员名单时,约有十来位同行发来信息,祝贺我成为新一届的督导班学员。消息是以前的同事告知,我起初还有点不相信此事,因为邮想一直都没收到录取通知。那两天,我好像古代的秀才考中举人一样,微信陆续祝贺的信息。

    本土督导确实需要培养,至于如何培养,不同的地方做法各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城市内,不同组织开办的督导班所培养的督导,也存在互不承认的情况。省民政厅出台文件要求取消督导认证制度,其中也可基于此现状的考虑。从我目前工作内容来看,不管有无督导认证制度,也不论有否考进督导班,作为家综的管理者,本身就是督导者了。

    然而,考进督导班,我可能并有其他人想象中那样高兴。当时考完笔试时,觉得自己答得不好,担心又一次未能突围。不过,当时也没有太失望。我想原因是如此:在实行督导认证制度下,拿证督导证的“督导者”是非常稀缺,“物以稀为贵”,这种状况下,有机构请去做“督导”酬劳是非常高的。一千元一天不在话下。既然取消了督导认证制度,那就是“人人都可以做督导”只需有机构请,“督导者”就不再稀缺了,不再那么吃香了。所以,要靠做督导赚钱,也不一定要进入督导班。因而觉得,考不进也没什么所谓了。

    可笑的是,当我得知自己考进督导班之后,我内心却想,如果没有取消认证制度,那就好了!人性啊!当自己如果成为了利益既得者的时候,我的态度却不同了!2016年的市社协督导班笔试题颇耐人寻味。第一题是关于督导认证制度,第二题是关于一些拿了证的本土督导赚得“盘满钵满”的现状。两道题如此:1.省民政厅取消督导认证制度,采用谁聘用,谁负责,谁付款选择。结合广州社工服务,谈谈应如何保证督导的有效性。2.某社工从督导班毕业后成为“社工新贵”,常奔波于众多项目之间,收入高社工好几倍。有人羡慕,有人不认可。请从行业发展和社工个人发展分析。

    究竟要做多久一线才能去做督导,似乎业界并没有规定。在做一线的时候,常听到一些人说(这些人也自然是一线社工了),好多本土督导都没什么料,做了两三年一线便去做管理,并无什么实务经验,最后拿了个正而已,当然有对本土督导的高薪感到不公平。认为一些本土督导无能是知识还是经验,都还未能够成为督导者。其实我的看法也与此相近,当自己在考虑要不要去尝试从事管理岗位时,也会考虑到,可能很多一线社工不信服自己的能力。原计划在从事三年长者服务后,转往家庭领域实践,将一线的实务经验再扎根两年,这样有了五年多的实务经验就非常了得了。最后,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提早进入了管理岗位,成为实质上的督导者了。

    在旁人看来,我2016年简直是人品爆发——升职不久后,就如愿进了市社协督导班。坦白说,变成管理者,挑战更大!尽管从专业能力上,我目前比中心前线社工的能力更强一些,可我仍认为我的经验和知识远远未能够满足十几个社工的需求。尤其是刚在管理岗位时,自身的角色需要调整,与新单位的社工需要磨合,这个过程,并不是外人觉得那样的光鲜。

    在指导实务上,有时一些社工问的问题,我不知如何回应好。“我要开一个什么的小组/个案,用什么理论好?”哪怕以前与同事交流,也会讲述应该如何理解此理论。这一过程却未必是他们想要,或许只需要告诉他复制哪一个理论就行了。后来,我也妥协了,给几个理论社工选择,他喜欢哪一个就在百度复制吧。我想要去引导,会被认为得不到指引。社工问,我这个个案不知道要怎样才能帮助到案主。我当然不原意告诉社工,你可以怎样做。无论有没有实务经验,在督导过程中,我都希望社工要明白到,在去想帮助案主之前,应先懂得评估需要,再去思考介入的措施,先去明白案主的感受,建立起信任关系再去探讨如何解决。然而,这比自己个案更难的是,要去教导社工明白这一点。每次谈完,我都会直接问社工是否对做个案或小组多了一点了解。扪心自问,要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让社工豁然开朗,我能力和经验还未到,但希望社工至少比来找我之前要明白多了一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似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被我督导的社工们明不明白呢?后来,对于刚毕业的,倾向于先少量引导,然后给一些答案和指引。对于有两三年经验的,也是少了引导,只好在促进她们反思上下功夫。引导,比给答案更难,也更费时间。当然,我认为引导更重要,过程中也常遇到我也不懂(未能提供答案)的情况,只好自己知道多少就给多少。但有一点我始终坚持强调的是,在个案辅导中要避免直接给建议和指引案主,告诉他(她)如何做,这不是助人自助,哪怕案主直接表达“你告诉我怎么做”,给予建议也需要把握尺度。在引导反思、促进自我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上,还需要继续摸索自己的方法。

    在同事关系上,最初的时候,更是无所适从。成为管理者,与社工的关系,再也不像以前可以和同事做什么都可以一起,有说有笑了。尽管目前和同事不是一种僵持的关系,但是也不再能像与以前的同事那样可以做朋友。主任常跟我说,做了管理的岗位,皆是如此,自己需要接受和调整。或许是我性格原因,我希望日常与所有人有说有笑。不过,即使我想与她们发展为朋友,也是不可能了。所谓的“高处不胜寒”,他位置越高,就越少朋友,越少人理解。

    很有趣的是,我比我以前更能体会和理解以前的所有上司了!下属总会私下讨论、批评和指责上司的工作甚至为人。假设当初的上司说要和我做朋友,我想我自己也会拒绝。成为了管理者,在工作单位,几乎没有朋友了。外聘本土督导则能与社工建立起很好的关系,尽管一个月才见两三次面。本土督导也分享到,当她曾经是中心管理者的时候,也是一样没朋友,社工也很少会与她说真心话,这是位置而决定,不是人本身的问题。确实是吧!我现在却能当我以前的上司是朋友了。也可以想象,一个中心内的一群死党,他们当中的一人如果成为他们上司了,众人与他也会逐渐疏远,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理解,他们的关系,也会有微妙的变化,在同一中心,他与众人恐怕也不会再是朋友(关系不会像以前那么友好了)。

    面对这种孤独,挺难适应过来。目前位置并不算高,日后更高处的寒,恐怕更难承受。尤其是当督导者(管理者)需要支持的时候,找谁呢?当然也可以找外聘的督导,也可以找上司,也可以找以前的同事和朋友,但还是主要靠自己了,莫非这也是众多香港督导信耶稣的一个诱因?

    我希望有更多朋友,还是希望更高位更高薪呢?似乎二者不能兼得。做督导并作一线更难,很高兴的是,尽管未到一年,自身变化最大的是情商和心态。在工作中,不会发脾气,学全面一点思考问题,这个是很明显的变化。至于管理能力,也像实务能力一样,不是一下就能提升。从业以来,几年未加薪,除了位置升高才能增加收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怕少了朋友,但我更怕钱没有多。就如刚毕业时,觉得自己还未够能力做社工时一样,成为管理者,也觉得自己还未够能力做督导者。现实是,总不能在大学的时候,把什么都学够了才出来工作,总不能什么都准备好了才去做,总不能等到自己觉得有能力才去做。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求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以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走得远走的高的人,肯定越来越少吧!这种孤独,或许以后能才体会到。

    一七年一月七日记。

    以下为近两年广州市督导班笔试题,非一模一样的原题,但主旨不偏离。

    2015年(凭印象回忆)

    1.请结合家综的实际情况分析督导如何发挥其行政、教育和支持三大功能。

    2.一社工与机构发生矛盾,对机构的处理结果不满意,多番沟通无效后,社工决定同工法律途径解决,如你是机构的督导,你是否介入此事件,并说明理由。

    3.一家综在评估前一个月时,发现较多指标仍未完成,中心主任决定一个月内全部社工加班赶指标,有社工表达怨言,认为不妥。如你是中心的督导,你如何协助中心主任处理?

    4.社工的文书量较多,众多社工认为社工变成了“写工”,督导如何指导协助家综保证服务文书

    5.家综在年度计划的总体目标和分领域目标上不清晰,你作为督导,如何协助家综梳理分领域目标和总体目标的关系?

    2016年(离开考室马上回忆记录)

    1.省民政厅取消督导认证制度,采用谁聘用,谁负责,谁付款选择。结合广州社工服务,谈谈应如何保证督导的有效性。

    2.某督导从督导班毕业后成为“社工新贵”,奔波于众多项目中,收入高社工好几倍。有人羡慕,有人不认可。请从行业发展和社工个人发展分析。

    3.社会服务发展初期,项目招投标或评估等受不稳定因素影响其公正性。有社工产生职业怀疑,督导从态度上方法上如何介入?

    4.服务文书繁重,令社工望而生畏,但难以用服务规范来要求文书。督导如何介入?

    5.新一年服务周期要求设置社区发展部,但有家综却将之与青少年,家庭,长者等领域并列,仍用多少个个案、小组和活动等指标来堆砌,缺乏宏观设计的视角。评估专家反馈不能用微观视角设计服务。督导如何帮助家综梳理服务计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为督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qq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