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舟之役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 枯藤老树123 | 来源:发表于2018-09-01 20:05 被阅读12次

泛舟之役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元前650年,晋国公子夷吾靠秦穆公帮忙当了国君(晋惠公)。可他当了国君后,马上就反悔当初许下的诺言,不打算送给秦国五座城池了,理由是他本人虽“同意”送,但大夫们坚决不同意送。

这事很有点像诸葛亮的哥哥向刘备去讨荆州时的场景,刘备“同意”了,但关羽不同意。据路秀社援引相关砖家考证消息,刘备乃是晋惠公转世。

秦穆公很生气,后果不太严重。他为人厚道,也没过分追究此事,但从此他对晋惠公就有了很深的成见。

两年后的冬天,晋国不幸发生饥荒,于是决定向秦国去买米救急。

求购信送到秦国,秦穆公犹豫不决:卖还是不卖?卖,晋国欠秦国良多,就冲晋惠公为人,真心不想卖给他;但如果不卖,晋国很多人就要饿死,从道义上来讲自己理亏。

贤臣百里奚说:“任何国家都可能会发生天灾,我国恐怕也避免不了吧。灾难来临总要靠互相帮助挺过去的。虽然晋惠公很可恶,但晋国百姓却是无罪的。卖吧!”

于是秦穆公决定抛开对晋惠公的个人成见,卖粮给晋国。因晋国人口众多,需要的粮食不少,秦国粮库都几乎搬空了。渭河和汾河上一路都是运粮船只,从秦国首都一直排到了晋国首都,八百里连绵不绝,尉为壮观。历史上把此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

这次卖粮,体现了秦穆公不念旧恶爱民如子的仁义胸怀,从中也能看出,秦穆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绝非幸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故事还没完。

第二年冬天,秦国也发生了饥荒,于是向晋国去买粮。

可出乎秦国意料的是:晋国不卖!

起初,在卖与不卖的问题上,晋国群臣也是有过激烈争论的。

比如说,大夫庆郑和韩简就坚决主张于情于理都要卖粮给秦国。

可是另外有个叫虢射的大夫却说,我们许给秦国的五座城悔约,秦国早就恨死晋国了,哪怕现在我们卖粮给他们,他们会消除对我们的怨恨吗?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说先前答应送给秦国的五座城池是皮,那么粮食是就是附在上面的毛,送给他们的五座城都反悔了,也就是皮都没了,那卖粮食还算个P啊!

好像挺有道理的啊!

晋惠公本就是个不讲信义之人,最后决定:不卖!

老话说得好,事不过三。你晋惠公再三再四欺骗秦国,秦国也不是由得你欺负的。

于是秦穆公终于发兵攻打晋国。此次战争,于秦而言虽是主动入侵,但事出有因,士气高涨;于晋而言虽为反侵略,但晋错在先,士气低落。经过一番激烈战斗,秦军在韩原这个地方把晋惠公抓了。后来多亏秦穆公的夫人——也就是晋惠公的姐姐——以死相逼,秦穆公才没把晋惠公杀掉,放他回国了。

不过晋惠公也结结实实地吃到了不讲信义的苦头:不但吓得半死,还颜面尽失。此外,一双子女还被迫送到秦国分别充当人质和丫环。恐怕此时的晋惠公已是悔之晚矣。

老树观点

“泛舟之役”体现出来的是一国国君对另一国人民的仁义,在充分保证国内民众需要的前提下,分出部分粮食给邻国度过灾难,这是一种普世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普世价值自古至今适用于全人类。比如,虽然三胖很可恶,一再欺骗全世界,但是像美国日本中国等大国每年都要向朝鲜无偿援助不少人道主义物资,因为朝鲜人民是无罪的。

可是,如果这家伙里子面子都不要了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核弹我都飞上天了,再欺骗一下国际社会又算得了什么?那么等待它的将是什么结果恐怕连小朋友们都知道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泛舟之役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wu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