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间最美烟火气🌐名人名篇🌍
简 平|一切皆有可能,唯细节不可撼动

简 平|一切皆有可能,唯细节不可撼动

作者: 后窗 | 来源:发表于2018-11-21 20:44 被阅读507次
简 平|一切皆有可能,唯细节不可撼动

在我看来,写作与阅读其实都是对细节的探险。

就写作而言,无论打什么旗号,不管是最为传统的还是所谓先锋的,文本可以五花八门,炫技可以随心所欲,但细节却永远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看到,《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这种完全颠覆传统的作品,没有以往文学作品的“完整的情节”“完整的人物关系”“完整的故事结构”,天马行空,兴致所至,随意识流动,流到哪里是哪里,却到处流淌着细节,是细节成全了皇皇巨著。同样,阅读也是如此,其实就是对细节的发现,在发现的细节中完成体验,完成感受。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文本形态一切皆有可能,唯细节不可撼动。细节终究是文学作品的根基,是文学作品力量的根本体现。

细节是饱满的筋肉

一部文学作品,不管用什么样的结构组成骨架,总是要在上面覆盖筋肉的,否则空空一具骨架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细节赋予了它最为鲜活的生命。

我那篇被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的《为少年轻唱》一文,其实是一篇散文诗,我动用了散文诗的形式和语言。散文诗在形式上是没有循序渐进的故事结构的,并不特意交代背景,也并不具有线性的逻辑,情节散漫而不集中,出现的人物也没有贯串始终,语言上则更注重精致和诗意,因此对于故事的叙述也就不可能平铺直叙。但为什么读完整篇文章,会感到一种深切的宽慰和温暖,同时感到一种尖锐的直面和诘问,那就是细节所带来的。

“在长长的走廊里,我们会悄悄地掉下几颗眼泪,有时是认错,有时是委屈。我们分辨得很清楚。”这个句子仔细体味,是有诸多细节的。“长长的走廊”不仅是指走廊的长度,更是指代了数量,反复多次地徘徊,才是“长长的”真意。由于心情的关系,一段距离时常会发生变化,短的显得很长很长,长的则显得很短很短,由于被老师批评的缘故,心情不太舒畅,因而这走廊也便显得格外漫长。“悄悄地掉下几颗眼泪”,强调了一种隐忍,不敢大声哭泣,也不敢让别人看到,所以既是悄悄地,又是只掉下几颗而不是成串的眼泪,这样的细节因为点明了有时是认错,有时是委屈,而且内心分辨得很清楚,于是,便容易引发读者的感触,尤其因为写的是孩子,所以文字的背后显示出更为复杂的场景和心境。同时,这样的细节也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这个细节,显然是不空洞、不空泛的,有筋有肉,把少年的心事写得很传神、翔实,加以委婉表达,让人生出怜惜以至共鸣。

被收入语文课外阅读读本《阳光阅读》中的我的《夏夜的歌唱》,在描述月光下的水面时,则完全凭借了一组细节:

桥上的孩子看见,悠扬的歌声伴着微风飘进河里,本来镜子般平滑的水面开始跳荡起来,有了一圈一圈的水波。水波跳着跳着,跳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这时,恢复平静的水面上映照出了一轮满月。现在,有两个月亮了,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

孩子们看到一只小船停在河边,他们走下桥来,爬到了船上。一个孩子调皮地用船桨拍了拍河面,顿时,水里的月亮被打碎了,变成了一片一片晶晶亮亮的碎银,孩子们一边用手去捧,一边欢笑起来。

可只一会儿,水里的月亮就合拢了。孩子们又唱起歌来,唱着唱着,他们发现天上的月亮和水里的月亮很要好地靠得越来越近,变成了一轮更大更圆的月亮。此刻,一只又一只青蛙扑通扑通地扑向月亮,然后停在一张张荷叶上,欢快地鸣唱。

……

这样的细节是琐碎的,但又是饱满的;是片段的,但又是完整的;是生动的,但又是想象的。细节犹如一帧帧扑面而来、目不暇接的画面,有动感,有意境,有韵律,读着感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似真似幻,因而非常丰富。

如果不是用这样有意象的细节来一一铺展,那很容易流于泛泛而谈,很容易一笔带过,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有层次感,有想象力,也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会有筋有肉地如此丰满。

细节是一串串的珍珠

如果文本的丰富性来自细节,那真是精彩纷呈,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因为如同生活本身,主情节很可能没有太多的变化,大喜大悲也并非人人愿意,但细节却是千变万化、不可猜度的,正因这样,先锋派写作才会越来越不重视情节,甚至可以没有故事,却充斥着详尽的细节。

细节在文本中的呈现,本身也是极其丰富的,可以是一句对白,可以是一个动作,可以是一副道具,可以是一幕场景,可以是一丝念想……可谓应有尽有,这些细节就像是一颗颗珍珠,被作者处心积虑地撒落于文本深处,需要读者去一一发现,一一拾捡,当这些散落的珍珠被串起来的时候,那真是显得美丽异常。

在我的《三只野猫》一文中,我用非常有识别度的细节来描写一条少有人踏足的小径里的三只野猫:“这是三只野猫,一只是黑猫,一只是黄猫,还有一只是白猫。我不知道它们是不是一伙的,但我总能同时看到它们的身影。”“那只黑猫是三只猫里个子最大的,也最有力气,奇怪的是,它似乎不喜欢在地上行走,而总是在围墙的最高处或蹲伏或转悠,一副君临天下的样子。黄猫身上有着很好看的斑纹,但它并不理会,哪里脏就往哪里钻,它跑动的速度极快,让我惊讶的是它会在跑动中突然停下,而后打起滚来,弄得尘土飞扬。最乖的是那只白猫,瘦瘦小小的,好像也特别胆小,老是独自远远地伏在草丛中。”由此,三只野猫不同的形态和性格一目了然。

我用这样的细节来写我在小径出现后野猫的反应:“小径极少有人来往,所以,我的出现让三只野猫一下子变得焦躁不安。黑猫在高高的围墙上一动不动地盯着我;黄猫猛地蹿上树去,摇落一树枝叶;白猫则更深地躲进草丛的暗影里。”事实上,我是可以只写“我的出现让三只野猫一下子变得焦躁不安”一句话的,但由于有了三只野猫不同的焦躁不安的细节,所以也就显得不那么一晃而过了,也就有了写作上的粗糙与精致之分。这样的细节突显了人与动物的严重的隔阂。

这是三只野猫,所以不像被驯服的家猫一般有着小鸟依人的温柔,我用一个场景描述了它们的野性:“它们太爱打架了。事实上,我根本搞不清楚它们是真打还是在闹着玩儿,但有一天,我断然干预了它们的混战。那天,黑猫和黄猫打得昏天黑地,那只白猫则跳出草丛,在一边围观,表现得很是兴奋。黑猫和黄猫厮打着,扭在一起,突然,我看见黄猫的脸上被黑猫抓出了血痕。”

但就是这样的野猫,我用另一个场景细述了它们的“团结”:

小径边上的一户人家新养了一条大狗,它十分霸道,不管是人,还是野猫,甚或它的同类经过,它都汹汹地杀将过来,狂吠不已。小径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也令我的散步失去了不少的愉悦。那天早上,我刚踏上小径,却出乎意料地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那条狗对着蹲在邻近草丛里的白猫一刻不停地啸叫着,每一声都像要撕裂天空,让人都感到了没有自尊的屈辱。忽然,黑猫速速地翻下围墙,黄猫奋蹄踢开落叶,白猫则勇敢地跃出草丛,三只野猫昂首挺胸地蹲成一排,以沉默直视狂吠的大狗,不畏不怯。对峙许久之后,最终,那条狗无趣地停止了吠叫,悻悻地掉头离去。我想,这或许是小径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蔑视强权的壮观戏剧。

这个场景里的细节是多元的,既有野猫与大狗对峙的详细描写,也有对周遭环境的细致交代,更有人文背景的细腻阐述,这些多元的细节串联在一起,就仿佛有了一个崭新而完整的“故事链”或“情节链”,且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因为说的是动物,而真正表达的却是“人性”。

细节是内在的揭示

我们都有这样的写作或阅读经验:从细节里感受和体会作品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是为了实现内在的揭示。一般而言,作者会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复杂的内在的东西掩藏在种种细节里,而这种细节事实上也考虑到了主题性、逻辑性、紧张度和节奏感。

我的那篇被选为某省中考题的曾获得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等奖的文章《不要穿越那些隙缝》,主题相当复杂,因为生活中的“隙缝”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如果简单地将之归于一类,审题就会发生错误。的确,不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常常为了减少文章的“多义性”而选择“单一化”,殊不知这是违背生活的本来面目的。对一个有探险精神的作者或读者来说,应该有勇气透过繁复的细节来揭示内在的世界。

《不要穿越那些隙缝》一文写了多种“隙缝”,但通篇文章中没有使用清晰的数字标示,也没有使用明确的段落分割,都是在不经意间,通过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呈现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稍不留意,便会发现已走笔他处。

比如,我从乐山大佛一条游人如织而阻塞的小道,细细地写到上海市中心因拥堵而成为空中停车场的密不透风的高架道路,即使连隙缝都快没有了,可路人还是想方设法地想要穿越,这就反映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内心的焦虑。拥挤的景区、水泥森林般大楼林立的密匝都市,让人焦躁而压抑,容易失去耐心,生出戾气。

接着,我用线描的方式以细节来铺展我在汶川地震后不久所见到的都江堰城区:

那真是一座空无人烟的“鬼城”。没有比这更让人毛骨悚然了:所有的建筑都还在那里,但只是一副躯壳,地基已经松垮,墙面已经开裂,风呜呜地穿过,那些建筑战栗着,就在风中摇摇欲坠。我看到墙面的隙缝有细有粗,细者如蛛丝,粗者像黑蟒,直至豁开,露出断裂的钢筋。我当即想到《商君书·修权》里说的“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隙缝大了,墙就要倒塌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么简单的道理,又有多少人在乎,尤其一旦得了权势,便肆意妄为地穿越种种隙缝。自然,有的人是从小隙缝开始逾越的,殊不知,权力和利益都是勾人的魔鬼,让人一发而不可收,一次次地穿越,隙缝就会越来越大,终将墙倒楼垮,土崩瓦解。

显然,我要写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作为地震废墟的都江堰城区,我想揭示的是一种内在的真相——由权力失控而导致的腐败,以及这种腐败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

随后,我信马由缰地写了现代科技试图让人们无缝对接,以消解人与人之间日益凸显的隔膜和疏离,但我觉得这是片面的,因为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有些隙缝的,不必穿越以作弥合,或许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类的个体独立的基因。我运用援引作为细节来生发内心的思考:“弘一法师认为,人和人之间要有些隙缝的,不要靠得太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即便从世俗的眼光看,人若无隙,很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而同流合污,放弃应有的坚守和撑持。因此,与其穿越隙缝而达到水乳交融,不如和而不同,至少这可以帮助保持一些人类的独立品性。”由此可见,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内在的坚守。

此文的最后一段我细致描写了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可以说细数到家,让人如临其境。但是,在我说到其中的随求堂里面有一尊观音菩萨,可让人体验“胎内漫步”,也即进入菩萨的腹中,其寓意在观音的胎内祈祷时,笔锋在陈述细节的当口发生了“跳转”:“菩萨的腹腔其实与常人无异,千肠百结,漆黑一片,在里面摸索非常不易,待等终于找到出口,方知原是一条极小的隙缝。我自己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扭曲身子,横试竖试,好不容易才钻出身来的。就在我重见光亮的时候,蓦然回首,撞见身后有一人随我而出,那一刻,我看到了穿越一个人的两面性之隙缝时,竟是如此的狼狈不堪。”貌似写景,其实揭示了人的内在的虚伪:明明人人都有两面性,但却总是遮遮掩掩,希图只以美好的一面示人,事实上,丑陋的一面越是遮蔽越容易自我忘却,从而导致自我膨胀,乃至酿成恶果。这般的认识是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

我坚信细节是文本最有力量的所在,细节让作品丰满而不空泛,细节让作品增色而不单调,细节让作品深刻而不肤浅。在我读过那么多中外文学作品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堪称影响的,都是那些细节。

说到底,文学作品的根基是细节,细节才是最为可靠的支撑,同时,细节也是读者解读作品的钥匙。精雕细琢的细节已被公认为一个文本优劣的评判标准,因此,潜入文字深处,关注细节,捕捉细节,审视细节,咀嚼细节,回味细节,于精微处体现和体验文学的魅力,俨然成为现代写作和阅读的要求。

(本文经作者授权后发布,图片来自朋友圈)

相关文章

  • 简 平|一切皆有可能,唯细节不可撼动

    在我看来,写作与阅读其实都是对细节的探险。 就写作而言,无论打什么旗号,不管是最为传统的还是所谓先锋的,文本可以五...

  • 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可能性微乎其微。微乎其微的可能性,现实意义就是一切都不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 需要一定的立场,立场无关...

  • 不可能皆有可能

    原创:周浪 指导:杨荷 李丽 校核: 玉蕴 编辑: 玫瑰 丽辉 此刻,我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感动,恍如做了一场梦。...

  • 【套路】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

    据说川普当上总统之后加拿大的移民局官网就崩溃了。 当初高晓松在综艺节目里打赌希拉里百分之百会当上总统,现在他的脸,...

  • 《触不可及》-一切皆有可能

    第一次写影评,献给法国电影《Intouchables》中文名“触不可及” 说实话,第一次看完整的法国片,我之前看很...

  • 只要你愿意,一切皆有可能

    题记: 挑战不可能,人生没有不可能,只要心中有信念,一切皆有可能。 火车上,看到朋友发的视频让我感觉自己...

  • 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你说的不可能, 明天可能就有人实现了. 今天你说的不可能, 昨天可能就有人实现了. 你说这.....

  • 不懂回答就说中性词(哎呀,不合适)

    可能——一切皆有可能。

  • now&past

    干花与鲜花的完美碰撞!现在与过去的不期而遇,一切不可能皆有可能!

  • 唯爱与责任,使一切皆有可能

    以往看《挑战不可能》,也震撼过,也惊呆过。可今晚的《挑战不可能》却不仅仅让我感到震撼,更让我有一种感动! 警官李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 平|一切皆有可能,唯细节不可撼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dh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