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先生去世,享年89岁。
巨星殒落,身边竟有人问我,谁是余光中?于是我必须写点文字来纪念这位文坛巨人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大学时初识大师,是因为《乡愁》。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是一代台湾人对大陆的情感。
后来知道,余光中大师生于重九,自称“茱萸的孩子”。从文化上我与大师还少沾点儿亲。大师是茱萸的孩子,我是朱元璋之后,听起来是同姓,实际上也流着同样赤红的华夏的血,都是龙的子孙。
余光中先生出生于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创作初期,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余先生90年的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当初为何走了写作这条路呢?他说,“我写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喷嚏,却凭空喷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乐。”“凡我在处,就是中国”,凡他在处,便是世界。
余光中先生走了,人间从此,再无余光中;天国之上,他与太白相对而酌。普天之下,必将继续传唱他的歌声,他的乡愁……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
秋兴
白露为封面,清霜作扉页
秋是一册成熟的诗选
翻动时满是瓜香与果香
又月满中秋,菊满重阳
炒栗子和螃蟹新肥的引诱
又飘满这港口的街角和酒楼
野火烧艳对岸的远山
吐露港是一湾湛湛的蓝
仰对长空幻幻的青
每一个美得无憾的金日子
临去都签上晚霞的名字
而永垂不朽,吾友吾友
你航空信里寄来的红叶
满是霜余的齿印,血印
夹在诗选的“秋兴”那几页
便成为今年最壮丽最动人联想的
一张书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