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听了一节颇受争议的语文课。这节课源自于管建刚老师在《双减与作业》中播放的一堂课。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开始以为管老师会讲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作业,然而并不是。他认为一线教师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或者能力来设计好作业,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率完成作业,高质量完成作业。高质量作业体现在三个方面:“高质量布置,高质量订正、高质量完成。”其中重点讲了如何高质量完成作业。
高质量完成作业,必须包含两个要素:独立、现实。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能够做好时间管理。“要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完成作业。”他说这是他老婆教学成绩年年第一的秘诀。华东师大做过一次调查,语文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在课堂中至少70-80%开小差,为此我们老师要关注课堂的失业率,不能让学生失业,不能让学生无事可做,要让学生就业!如何让学生就业呢,就是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老师管住嘴,迈开退。他再播放了一堂四年级的课例《麻雀》。这堂课和果然我们传统课堂不一样,首先是口令不断。“请你拿起书,我就拿起书;请你读,我就读;时间不停,读书不停。”然后学生一直处于不停地读,不停地写,全程精神饱满,老师也激情饱满,不停地关注学生读和写。此时评论区开始不平静了——“有人说这样的口令适合低年级,不适合高年级;有人说这样的课堂太军事化了,没有一点语文味道。有人说管老师降格了,管老师看到曾经年轻的自己;有人甚至说和王崧舟老师差距太大了,名师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看着这些评论,我捏一把了汗,第一次看到这么直白的质疑,而且还是小语届名师。当然评论区也有说这样课堂好的。没有想到管老师却特别淡定,果然是特级教师的气度啊。他继续风轻云谈地给大家做讲座,这时才明白这是他这两年双减后打造的一种新的模式,家常课—习课堂,老师们所有的一切疑问他都在公众号里面有解说。然后又给我们播放了一位其他老师用这模式的课例,《狼牙山五壮士》全程学生参与度很高,带着任务一直在读,在写,教师则走到课堂去关注学生,去引导。读要读成什么样,写要写到哪种程度,都有示范。当然这堂课还是有很多老师在评论区说这样的模式适合在高山地区等等,最后管老师回到他的讲座主题,双减要问课堂要效率,课堂质量很大程度考验老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他说到双减后家长最希望的就是考试成绩好,回家作业少。很多老师都觉得很有道理,管老师的课很接地气,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一般老师是模仿不来的,要解决理想和现实的问题。
我觉得没有所谓完美的课堂,要看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诗意的语文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样的家常课堂解决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问题,这个模式基本是第一课时用,但我也想了解,习课堂的模式在各个阶段都可以试用吗?任务单是如何设计呢?第二课时又会怎样处理呢?待深入去研读。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建议我们老师去买手机支架来对准学生拍,而不是从后往前拍。我们的学习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样教师回头看自己课时,才更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这一点我觉得很有新意,期待返校之后试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