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643),齐桓公去世,宋国想与各诸侯结盟相会。十二年(前639)春天,宋襄公要在鹿上结盟,向楚国提出请求,楚人答应了他。公子目夷进谏说:"小国争当盟首,是灾祸。"襄公听不进目夷的劝告。秋天,各诸侯在盂与宋公聚会结盟。目夷说:"灾祸难道在此吗?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怎么受得了呢!"果然,楚拘捕了宋襄公以讨伐宋国。冬天,诸侯再次在毫相会,楚释放了宋公。子鱼说:"灾祸还没有结束呢。"十三年(前638)夏天,宋国讨伐郑国。子鱼说:"灾祸就在这里了。"秋天,楚国为援救郑国而讨伐宋国。襄公要出战。子鱼进谏说:"天抛弃商很久了,不可以战。"冬天,十一月,襄公在泓水与楚成王作战。楚军渡河未完时,目夷就劝说:"彼众我寡,要趁他们渡河时攻打他们。"襄公不听目夷的意见。等到楚军渡完河还未排列成阵势时,目夷又建议:"可以攻打了。"襄公却说:"等他们排好阵势再打。"楚军阵势排好,宋军才出战。结果宋军大败,襄公大腿受伤。宋国人都怨恨襄公。襄公辩解说:"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好阵势的军队。"子鱼说:"打仗胜了就是功劳,说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真的按襄公说的做,就当奴隶服侍别有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宋襄公说两军交战要等敌人排好阵势再打,理由是君子不能乘人之危,这是何等可笑的言论,典型的志大才疏啊!小国争霸本来就是灾祸,战场还讲君子,这个不是情商低而是智商有问题了。我记得孙子兵法开篇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我看亮剑时有一个情节记忆犹新:楚云飞组织敢死队不是让其冲锋送死,而是先用炮火覆盖数次再让他们上,这是尽可能保证战士的生命啊!好了,我们回到本文,先不说宋襄公出战是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单说他不趁楚军渡河、不趁敌人还未排列成阵势时攻击就不配统兵,还辩解说什么君子不能乘人之危?我很怀疑他脑袋是不是进水了?孙子后面还有一段最经典的话: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敌人。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是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这些按宋襄公的意思来说都不够君子,真照他说的做,不用打直接做奴隶算了。
其实我也不说做君子不好,只是战争关系重大,你胜了做做君子到没什么,譬如优待俘虏、人道主义之类的啊!这可以,而且是提倡的。还是子鱼说的好:打仗胜了就是功劳,说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我希望的是不要发生战争,若敌我双方真有冲突,统治者最先考虑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展现部分实力,然后后手若隐若现、绵绵不绝,让对方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协商解决,以和为贵嘛!我觉得军事实力最大的作用不是打而是震慑,若一个人的实力高出另一个人太多,双方起冲突另一个人最先想的绝对不是打一战,那个念头他也只敢想想,所以我觉得还是发展自身实力最重要,朱升对朱元璋说的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很有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