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成为儒学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奠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董仲舒约生于公元前198年,约卒于公元前106年。早年专心研究《春秋》公羊学,在汉景帝时代任经学博士,并教授很多弟子。他专心研究时,曾经三年不去看自己的园圃。他的学生很多,都是由几个先来的学生从董仲舒那里学习后,再去教其他的学生。有的学生在董仲舒那里学习了几年,还没有见过董仲舒的面。
汉武帝时代,他参加对策,连续三次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这三次对策的策文主要讲了天人感应的问题,后人称为“天人三策”。任江都相期间曾一度任中大夫。后从江都相调任胶西相。不久,由于年老,又不得志,辞职回家,专心从事著述和教学工作。他虽然穷居陋巷,朝廷有些议而不决的事,还派廷尉张汤等去向他咨询。
董仲舒的著作由后人汇编成一书,汉代时称《董仲舒书》,后来称《春秋繁露》。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收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这些学术成果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可靠资料。
董仲舒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著名的有嬴公(汉昭帝时任谏议大夫)、褚大(任梁相)、吕步舒(任丞相长史)、殷忠(《汉书》作段仲)等。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弟子约有几百人。他的子孙也都因为有学问而当了大官。董仲舒的学生及后学著名的还有睦孟、孟卿、严彭祖、颜安乐、刘向、王彦以及东汉何休等。西汉另外两个著名的公羊学大家:一个是胡母子都,另一个是他的弟子公孙弘。公孙弘当了大官,没有从事教学工作,因此没有弟子。
董仲舒以后,研究公羊学的学者大都是董仲舒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和后学。西汉时公羊学很盛行,在政治上影响很大,实际上是董仲舒思想对于政治的影响的结果。
因此,汉代思想家认为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
3、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用最简单的两句话来概括,就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
“屈民而伸君”,就是要全国人民都要服从国君即皇帝,这是董仲舒对历史教训的一个重要总结。周代末年,诸侯强大,不服从周天子,于是天下分裂,整个社会陷于长期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民不聊生。人民要过安定的生活,就需要社会稳定。为了社会稳定,就要确立天子的权威。“王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恩格斯语)。只有“屈民而伸君”,才能建立稳定的社会。在汉景帝时代,由于吴楚七国叛乱,曾经破坏了安定的秩序,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董仲舒亲身经历这一场灾难,总结教训,他认为必须让所有的“民”都服从天子,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稳定社会的秩序。这个“民”,主要是指那些地方上有政治实力的诸侯国王,因为只有这些人物才是不稳定因素,才会有分裂国家的可能性。这就是董仲舒所谓的政治“大一统”。提倡“大一统”,强调统一,反对分裂、防止分裂的重要思想是当时有远见卓识的理论,也是针对当时分裂危险而提出的非常先进的理论。
“屈君而伸天”,这是说国君要服从上天。就是说皇帝要听上天的,天又是按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归根到底,皇帝要听儒家的。
也就是说,要用儒家的思想统一全天下的思想。上自天子皇帝,下至百官万民,都要遵循儒家思想,都要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在这里,“大一统”在思想上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种思想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秦朝皇帝不信上天,为所欲为,以天下奉一己,搅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秦始皇是无法无天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受到制约,就要产生严重的腐败,这是普遍规律,也是东西方思想家的共识。因此,董仲舒认为需要给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加上精神枷锁,使他的个人欲望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社会才能安定,人民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董仲舒抬出天命论,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加以改造,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4、总之,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核心思想是“大一统”。“大一统”分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统一,统一于皇帝;二是思想上的统一,统一于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天的形式,凌驾于政权之上。董仲舒讲的天人感应,形式上是神学目的论,而实质上还是儒家的政治哲学。他讲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质上是等级社会的均衡和谐,均衡就是要相互制约,相互制约才可能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