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数据创作技能
为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为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作者: scvhuang | 来源:发表于2017-09-09 08:58 被阅读490次

    很多年以来,我都和所有人一样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指,文字不容易忘记。最近的一次关于“如何口头报告数据”的闲谈(见下段),令我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在网站日常工作中有个常见的情景:流量增加,订单不变,转化率(订单/流量)降低,这句话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可以体现完全不同的意义:

    -“虽然转化率降低,但订单稳定”是褒义,指的是指标正常波动。

    -“虽然流量增加,但是订单没有增加,所以转化率下降“则为贬义,指的是引流质量低下。

    不难看出,放在“后面”的内容,起到了奠定整句话意思的作用。

    同样内容,如果不是口头汇报,而是结合文字图表在会议上展示,则无论你怎么调整语言顺序,两重褒贬意义都会出现,而没有口头说的时候,顺序所产生的强化、重点作用。

    这里引出一个简单至极、却乏人提及的道理:“顺序”在听的过程里,是有意义的;而在读的过程里,意义不大。

    顺序的意义

    分析我们吸收信息的方式,听或读可以完全等于计算机的‘输入’,下面我们以这种类比为基础,分两种情况考虑:

    1、读

    为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一眼看过去,我们会将“一眼”的内容同时地、全部地放入内存,期间粗略会注意到标题、总的开头、和视野内每段的开头(也就是小学语文老师教的总分总),对于结构有个印象。

    以我上文为例,大家稍微回忆一下第一眼印象,是不是看了标题以后,先注意到第一句是点题,然后举例解释,然后小标题提到了“顺序”,之后似乎开始解释。有诸如此类的全局模糊印象。

    2、听

    为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当我们听的时候,情况大为不同,内容是一个词一个词按“顺序”输入的,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一个缓存,用来将词组合成句子理解。每个人根据智力水平和集中度,这个缓存可以认为是大小不一的“移动窗口”--因为这个缓存是不断随时间向前移动的。

    模拟效果的话,请你强迫自己“每次只能按顺序看下一个词”,不能回头,不能跳(也就是听的情景),然后回忆一下你还记得什么:很显然,你只能记得清最近的一句话--是不是“不能回头、不能跳”? 再前面还记得么?

    再“听”几句的话,之前那句又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最近一句。(注意“读”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去前面看,或者提前看后面,而“听”是不存在这种机会的,模拟的时候忍住,不要往前、往后看,按顺序“听”文字)

    引申开去

    这个道理可以解释很多很多事情,例如:

    1、为什么绩效考核要靠数据?

    因为如果靠考评人员的“印象”,就像“听”一样,有“顺序”的影响,那么每个人都会选择在考评前几天出成绩/或避风险,因为离考评非常近的事件会放大影响(想想美国大选之前,总统是不是啥也不敢做)。

    如果不看数据,靠印象,类似“听”一样,印象是随时间减弱的,“顺序”效应很大,显然结果会不客观。而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全局,则没有这种发生“顺序”加权的影响,相对公允。

    2、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有‘说客’这种职业?

    因为同样的一个客观事实,用不同的语言顺序去说,可以很容易形成相反的观点,讲者可以随意操纵,对于智力较低的决策者尤为适用—这也是为什么皇帝制度很容易出状况,光靠听的话,会被“顺序”操控。

    中国古话“兼听则明”,并不是说“多”就是“好”,而是说要削弱信息输入“顺序”的影响,才能保持智力正常。

    3、为什么数据可视化更容易理解?

    因为相比文字,图形更容易一眼形成概念,比文字传递模糊框架信息的速度更快,例如“斜率”、“增速”,用文字描述,例如“本周a产品产量环比上升了10%,增速超过b产品”,这句话无论如何是比不上简单的曲线图的信息“输入速度”的。

    在职场的ppt场景里,高效的图片加上精心准备过的语言顺序,可以构成魔法般的效果。

    当然了,如果听众不蠢的话,他们会试图挑战你通过图片侧重和语言顺序所构造的“虚假真实”,但是这时讲者的先手优势是非常大的。同样内容如果要换成严谨的文字论证,而没有语言输入“顺序”的威力加成,想要打动信息的被输入者,难度何止千百倍。

    4、为什么会有专门的商务写作沟通课程?

    研发人员都知道,“性能”是决定一个功能能否做出来运行的最基本的“成本”或可行性度量指标,在日常生活工作沟通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性能”太低的沟通会死掉,因为耗尽了信息接受者的内存/CPU,信息却还没有传递完。

    提高信息沟通“性能”的方法就是优化信息接受者的“输入速度”,这里有大量技巧,例如标题、分段、ppt先提出论点再不断recap等等,足以成为一门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走火入魔,很多人会走到玩弄数据、图片、语言顺序,来肆意传递错误的、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的境界。“守护良知”这一点说起来容易,然而环顾四周,一定会有这样的入魔者,敬而远之即可。

    5、为什么老外喜欢演讲?

    个人觉得西方文化非常热衷tradeoff,也就是两难抉择,而中国人长期思想专制,懒于辩论。

    这种特色对于西方来说就形成一个困境:大家都很理性,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演讲的“非理性”的好处就出现了,由于信息输入的“顺序”可以产生煽动听众的巨大魔力,因此可以快速决定事情—不管对不对,从结果上说,决策效率就不低于专制独裁的东方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决策者很少演讲:因为他们不需要在公共场合说服任何人。

    6、最后来个轻松的:为什么写错别字不容易被发现,而念错字会被秒杀?

    如果你认真读到这里,或许会会心一笑,因为这实在很简答:

    听的时候一个词一个词输入,一旦错了,就是最近的最清晰的输入,大家立刻发现(或者发笑),但阅读是全文进入内存去概览,这时候稍微调整次序或写错几个字,极易被大脑自动纠错,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

    小结

    回到标题,为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因为听信息的时候,会对于“最近”的信息有更清晰的印象,而缺乏整体感,快速记录下来并不是为了“不要忘记”,而是为了看笔记的时候,瞬间形成更抽象的“全局理解”,这时候之前听到的很多片段,都会忽然耀耀生辉,不知不觉间形成了逻辑链条。

    形成了这种习惯之后,会发现和你一起听,而没有做记录的人,事后交流起来什么也不知道—哪怕他都听了而且都记住了,但是就是“无法连接”,所以烂笔头的作用绝非“记住”,而是“连接”和“抽象”。

    尝试切换听和读的输入模式,体会信息传递双方的体会,感觉很好玩,值得试试。谢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爱瑋儿:不错哟!鼓励鼓励
      • gordonchoi:整个博客的风格充满着“术与道”,离整合成一本书已经不远了
        scvhuang: @gordonchoi 没那么夸张啦

      本文标题:为什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jo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