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写于2017年11月2日。
今天上午,我要求两个班共23个孩子(我班16个,对班7个)今晚重看我之前录制的代词微课,因为他们在刚刚考过的小卷里把人称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混淆得一塌糊涂,但我对他们重看微课后能有多大提升并不乐观。
就是这5道小题午餐时,我坐在屈宝峰老师和南雨娜老师旁边,南老师说,她今天在数学课上布置了一道大题,在学生埋头解题的时间里,她仔细观察了每个学生已经完成的那部分解题步骤,渐渐发现他们是如何理解这道答题的。我马上想到,我应该摸摸我这23个孩子的答题思路。回到教室,我就把这些孩子都叫了过来。
我让他们在自己错的每道小题旁边都写上当时是怎么想的从而写了这个答案,也就是向我呈现他们当时的思维过程。几个孩子开始没听懂我的意思,他们写的是“没读懂”或“审题不认真”,我让他们再做一遍题,改过的答案还是错的,只是换了种错法。
于是,我开始单独谈话,引导他们一步步重现自己当时的思维过程,以下是孩子们的真实思路。
1. 不知道用方框中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是需要变形的;
2. 不知道方框选词只能选方框中的词;
3. 不知道这5个小题都是对话(错在这一点的孩子最多);
4. 没读题,看到逗号后的人名就根据性别填空了;
5. 不知道Alan是男名;
6. 分不清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错在这一点的孩子很多);
7. 只会用排除法答题,只剩一个空时就把没选的词填上,而不看语意(错在这一点的孩子也不少);
8. 2个孩子知道填什么语意的词,但不会拼写;
9. 1个孩子分不清is和isn't;
10. 1个孩子说box的复数加s,因为x前面有个o;
11. 1个孩子认为box不可数;
12. 1个孩子错在单词内部改字母,属于屡教不改。
如果今天中午我没有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明天我在课堂上对这5道小题的讲法将还是如下套路,,这23个孩子中至少有一半仍然稀里糊涂。
第1题,are和these都提示后面的名词是复数,box以x结尾变复数加es;
第2题,这是你的照片吗?不是,所以是it isn't mine;
第3题,那是Alan的铅笔,对,是他的,所以是it's his;
第4题,这些书是你的吗?“你的”后面没有名词,无名则名物,所以用yours;
第5题,那些是Gina的光盘吗?是她的,所以是they are hers。
下午,我跟语文牛群老师和数学苏昊老师碰了个头,分享了我的心得,希望我们今后能一起关注孩子们的思维过程,拓宽我们的日常教学思路,不再只从老师的角度给孩子的答案打对错号。
听孩子说话,一定要听完整。如果他说的不完整,我们就鼓励他、引导他甚至逼迫他继续说,直到他能说完整、说清楚。浅层思考的表现是经常把结果当作原因。很多时候,孩子说的只是问题的结果,而非原因。我们必须继续追问,把孩子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真相复出水面。例如:
你为什么迟到了?因为起来晚了。
为什么起来晚了?因为昨晚写作业写太晚了。
为什么作业写那么晚?因为白天没抓紧。
为什么白天没抓紧?因为看自己喜欢看的课外书了。
因为没分清主次!
总分不清主次,是很多人一生潦倒的重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朋友圈有个视频,一位父亲回家看到儿子在玩手机,一怒之下,把儿子的手机从楼上扔了出去,儿子跟着就跳了楼,那位父亲在楼下抱着儿子的尸体失声痛苦。有一天这个视频被我儿子看到了,他妈问他什么感受,他说他也会那样。我和他妈都吓了一大跳!!!我们赶紧向他追问他是否真的这样想。
儿子说,如果爸爸把我手机里的游戏都删掉,我也会那样哭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