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说说我们那时候的工资吧
我的第一份工资是十四元。七七年一月份。
那时候的物价是,肉七 角二分,大米一角四分,螃蟹五分钱一只,别的记不清,因为七六年待业时我在家买菜烧饭,早上市场上回来,总提一串螃蟹,夏天嘛,放点毛豆炒炒,很鲜的。隔壁的沈家老要和我比谁买的便宜,一般是五只一串,从上到下,从大到小地扎着,有时她化了三角就说自己买的大。看场电影五分,吃个冰棒四分。日常生活用品不贵,但耐用消费品相对是很贵的,一辆自行车一百二十元,一台缝纫机一百五十元。第一个月的工资我记得是买了一双黑色的高帮套鞋,好像有近五元吧,余下的钱就自己存了。
卫校里,一个菜汤五分,一份红烧肉二毛五,我从那时起就记账,每个月大概菜金是十五到二十元。为什么会记账呢
从记事起,准确地说是十二岁以后,我跟随父母从南通下放到余东开始,就对钱有概念。是因为每个月都和母亲一起去镇上的邮局汇款,三十还是四十的,是给外婆家的生活费,因为二个姐姐在那。然后母亲还做了一个‘会’,就是几个同事间每人拿出五块钱放一起,这个月你用,下个月我用,解决一些燃眉之急。母亲总是放在过春节时用,我们家非常重视春节,过年总是馒头、松糕、春卷、八宝饭不能少,几个冷盆,几个热炒、几只大菜,摆得满满的。这点很多年后在海门了,住在前面的刘军总是说起,你家过年吃得好来罗!在父亲的心中,过年就是团圆,就是吃,心疼孩子、宝贝孩子也体现在这点上,他很舍得。十六岁之前我不觉得有什么,十六岁后我到了海门,慢慢觉得我家和别人家不同,你看,我家是高工资,母亲一直是六十三元,父亲是五十七元,几十年没变过,那时候院长书记都没这么多的,周围人说起来都觉得我家条件好,特别是同学,有的人并不知道我有俩姐,我家不仅吃得不差,穿的也比人家的好,所以很是羡慕我,可我,总觉得矮人一头,别人家里都三门橱、五斗橱,高低橱,整洁、漂亮,我家呢,称得上家具的都是公家的,写字台、床、其余就是各种包装箱了,家里的被褥、衣服都塞在木箱纸箱里,有同学到家里来,我都会羞愧。那时就会想,为啥我家没有钱做不起呢?这么多钱去哪了?后来也明白了,工资虽然高,人均并不多,人家二十八元工资,夫妻俩养二孩子,我家也差不多。只是我妈的家当得不紧,她是富家出生的小姐,没什么持家能力。不亏空不欠债就蛮好了。平时的松,必定关键时紧,到我大姐出嫁时,她只拿得出四百元。而且和雯和我说,你们也一样。所以,我结婚的时候,她也给了我四百。那是八六年。幸好我自己手里积攒了些。我打工作后就一直记账,量入为出。
对钱的态度我觉得不只是因为有没有钱而改变,更大的影响因素往往在童年的记忆里。当体会过‘一钱逼死英雄汉’的滋味,自然会克勤 克俭,成了习惯。我认为我是个比较看重钱的人,就是说知道来钱不易,舍不得花,但我不是个追求钱的人,我对钱没有欲望。这点,我想我是继承了父母的不贪钱的优点也改变了父母胡乱花的缺点。但很显然,现在的社会,提倡能挣会花,这样的人活得有奔劲、有动力,而我,一辈子了,碌碌无为,也是因为太不想钱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