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禅坐拨开凡夫心见本性——《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三

禅坐拨开凡夫心见本性——《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三

作者: 意乐刘震 | 来源:发表于2021-01-28 23:55 被阅读0次

光明、智慧等词可能小学生都能给出它的文字解释,但这种感觉可能我们从未体验过。但索甲仁波切在六七岁时就已经体验过了。

《西藏生死书》

在今天的阅读中证实了我的猜想是没错的,这后面的内容其实不该随便分享出来,因为即使索甲仁波切说的完全真实的,但只要我们没有体验、经历过也是无法理解和感受到的,因为井底之蛙是无法感知井外事物。

一天,一只海蛙造访一只终生没有离开水井的老蛙。

“你是从哪里来的?”井底蛙问。

“来自大海。”它回答。

“你的海有多大?”

“大得很!”

“你是说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

“大多了!”

“大多了?你是说像我的井二分之一大?”

“不!大多了!”

“像……我的井这么大?”

“不能相比”

“绝不可能!我要自己去看看。”

它们一起出发,当井底蛙看到大海时,惊吓得脑袋爆炸。

这段寓言故事很好诠释了我们众生看到的世界,与开悟者所见世界的本质区别。索甲仁波切在六七岁时就体悟到了沉浸在柔和、温暖、信心和力量之中的感觉。这源于他被上师抱起,并在脸颊上重重吻了一下。

和这次简单的感受相比,他9岁时来的更加正式。那是发生在洛卓卡珠的一个洞穴里(西藏佛教之父莲花生大士曾经在这里禅修过),上师决定把重要的【心性】传示给他,便问他“心是什么?”就在这一刻,索甲仁波切的心瓦解了,他感觉没有语言、没有名称、没有思想——事实上,连心都没有

这时候打开了一片空白,而这种空白就是当下觉醒的存在,它是那么单纯、赤裸裸的基本觉醒。了无一切,却散发出无限慈悲的温暖。

心性才是真正恒定不变的,它是相比于海浪之下的大海一般的存在。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心性都被蒙蔽了,被我们的通常所见的心所蒙蔽。为了理解和区分,分别给它们起名为心的本性和凡夫心。

在西藏传统中,想要介绍心性必须具足「三真」——真上师的加持、真学生的奉献、真传承的法门。真上师的加持就是上师必须真的觉醒,且感觉到心的本性的存在,才能引领弟子走上这条路。这就好比健身教练必须有过健身的经历,才能教想健身的人正确且适合自己的方法。

凡夫心是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着或拒绝外物的心。它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它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会暴怒,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的情绪和思想。它就像风口的烛火,被吹来吹去,无法稳定。

但这背后其实是有一种错误而迟钝的稳定性,一种模糊而自我保护的惰性,一种习气深重像石头般的冥顽不灵。让我们不相信别人,且善于玩欺骗的游戏。

而作为学生,必须能够发现和不断滋养我们的开放性、视野、愿心、热忱和恭敬心,才能改变我们整个心的气氛,并且有利于接受心性的传示能力。这样才能帮助我们体悟到心的本性,即心的底蕴。它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所触及的。

如果说凡夫心是天上的云,那心的本性其实就是天空,云不属于天空。即使天空被乌云全部遮蔽,我们误以为所见乌云即天空时,但那也不是事实。因为当风吹开乌云后,我们就能看到天空。云彩不是天空,甚至根本不在天空中。

我们心的本性就被严密地包裹在凡夫心中,让我们无法看清,甚至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自己具有心的本性——即万物的本质。尤其在现在这个多疑的时代,绝大多数人更是无法理解,觉得这种境界如梦幻或梦境一般,是无法企及的。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即心的本性

想要探索到心的本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往内看。这个答案是必须去觉察到的,而非别人分享或告知的,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体悟到,即使别人说了我们也不能理解,甚至不会相信。

往内看心性能够帮助我们摆脱死亡的恐惧,体悟生命的真相。但这需要我们具有极大的敏锐和勇气。甚至这一过程和我们现在的习惯是相违背的,因为我们习惯向外寻找答案,但其实答案并不在外,而是在内。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投射,所以不能回归本源,我们永远无法看到世界真相。

我们一向耽于往外求取,以致于无法接触到我们的内心生命。我们不敢往内看,因为我们的文化不曾告诉我们,这样做会发现什么,我们甚至还相信,往内看会有发疯的危险。这是我执的最后一种,也是最有力的阴谋,阻止我们发现自己的本性

所以我们其实对于「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很少思考,甚至不敢坦然面对问题的真实答案,因为我们怕发现在我们熟悉的存在之外另有真相,甚至这个真相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

我们日常中看到自己的心思完全都被愤怒、贪婪、嫉妒、怨恨、残酷、欲望、恐惧、焦虑和纷乱所占满,这也让我们对觉悟这件事不抱任何希望。

心性不是身外物,不是怪物,不是精英才有,而是一切人类都有;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体悟心性时,它是出乎意料的平常。精神方面的真理,并不是刻意经营的,也并不神秘,完全是一种常识。

当你体悟心性时,迷惑被一层一层剥掉了。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逐渐不再迷惑而已。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人

心性可能简单的超乎我们的意料,它平常、简单。但我们却认为它不平常,只因我们把不平常的迷幻当成了真实,而不再知晓真实为何。这就像抽烟的人如果抽惯了假中华后,再抽真中华他就不信是真的。

贝珠仁波切曾说过“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我们可能总是沉迷于自己的理论,但最后却发现这些理论让我们迷失重点和方向。

索性在看到这么多错误的方式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禅修且认识到它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禅坐可以带我们回归真我,甚至是超越也一切宗教的存在。它超越我们的习气,改变我们的“正常”生活模式,让我们远离竞争、拥有、执着。在禅坐中没有紧张和焦虑,回到一种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既不希望也不害怕的状态中。

读到这里我才渐渐明白禅坐的意义所在,这可能对于很多禅坐的人也是一种提示和启发。

相关文章

  • 禅坐拨开凡夫心见本性——《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三

    光明、智慧等词可能小学生都能给出它的文字解释,但这种感觉可能我们从未体验过。但索甲仁波切在六七岁时就已经体验过了。...

  • 《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三)

    《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 (三) 第一篇 生 第四章 心性 心与心性 凡夫心: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

  • 明心见性

    即:明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之心,见自身罪恶生死凡夫之本性。

  • 【西藏生死书32】禅坐中的心

    “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像水如果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 我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泥水:我们越不...

  • 【西藏生死书30】禅坐的方法

    如果你的心可以自然地安定下来,如果你发现自己也可以因为安住在纯净的觉察中而受到启发,那么你就不需采用任何禅修的方法...

  • 【西藏生死书32】三种禅坐方式

    佛陀教了八万四千法门,以驯服和舒缓负面的情绪,佛教里有无数的禅坐方法。我发现,有三种禅坐方法在现代世界中特别有效,...

  • 回归当下便是让心回家

    在《西藏生死书》中介绍了三种方式让心回家,一种是禅坐,一种是持咒,一种是观呼吸,三种方式看起来各有特色,实际上都是...

  •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五)

    第五章讲把心带回家。本章讲禅坐修心,详细介绍了禅坐的心要和方法。 通过禅修,把心带回家,带回它的真实本性。 禅坐的...

  • 分享:禅坐的修行方法

    2018年4月15日 Lee公子 摘自《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 著 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唯...

  • 禅与人生之浅思

    书名:《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陈坤 推荐指数:4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 推荐指数:5 《禅与摩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坐拨开凡夫心见本性——《西藏生死书》读书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df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