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警戒和教导来自《古鲁·拉马纳·瓦查纳·马拉》(Guru Ramana Vachana Mala)之《灵修实践篇》(Sadhakachara prakarana):
“忘记(真我)是真正的死亡;因此,对于那已经通过质询而征服死亡的人,需要遵循的一条规则是不要忘记(真我)。”
“由于即使人自身的活动都是造成忘记(真我)的原因,所以,有必要说正在进行真我质询的人不应从事他人的工作吗?”
“尽管有无数条戒律需要遵守,但对于灵修者(求道者)来说,只要有规范饮食这一条就足够了,因为它提升了善性(Sattva)这一属性。”*
(*原注:头脑有三种主要的属性或情绪:善性、激情(Rajas)和愚昧(Tamas)。在这三者之中,第一种是清晰与平静的状态。第二种是不安与行动的状态。第三种是黑暗与懒惰的状态。要培养第一种,摆脱另两种。)
“规范饮食是指,应该让胃有休息的时间,饥饿时,吃少量悦性食物。”
“对于灵修者来说,直到小我最终死去之前,唯有保持谦逊是有益的;他不应当接受来自他人的敬意。”
“茶壶沉没,因为它进了水。木船漂浮,因为它不进水。那执着的人会变得受束缚。那不执着的人,即使生活在家中也不受束缚。”
“人应该以信心、勇气和从容来战胜不幸;一直记得:一切都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样能够给予你力量。”
“对奉献于最高者之人而言,最好处于令人同情的世俗境地,而非容易引起嫉妒的境地。”
“对于灵修者来说,对周遭一切淡然处之,头脑平静,既没有欲望,也没有仇恨,是美好的生活之道。”
“所谓命运,不是别的,正是人自己先前的作为。因此,命运可以通过适当的努力抹去。”
“以平静与纯粹的心所做的,是正确的行动;在头脑不安时或出于欲望所做的,是错误的行动。”
“不执着并处于平静中,卸下所有的负担,把它们交给上帝——全能者,是最高的‘苦行’。”
“就像残留在手推磨轴心底部的谷粒不会被碾碎一样,那些以上帝为庇护所的人,甚至不会被极大的不幸所影响。”
“正如磁针不会偏离北方,那些将头脑奉献于上帝的人,也不会在幻相中偏离正确的道路。”
“绝不要让步于焦虑,思考‘我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它是超越时空的,因此既不远也不近。”
“真我,因其本性而遍透一切,它永恒自由,如何可能被幻相束缚?所以,不要陷入绝望。”
“‘我是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想法源于人忘记了自己如如不动的本性。灵修者应该抛弃这种想法并安住于无上的沉默中。”
“这是战胜头脑善变天性的方法——将所感知到的一切以及感知者本身看作真我。”
“正如一根刺被用来挑出另一根刺,最后应该被扔掉;善念被用来驱赶恶念,最后也应该放下。”
“就像一个人用一块(沉重的)石头潜入水中并取出珍珠;灵修者也应该以不执着潜入心中并获得真我。”
真我的质询,从根本上不同于时下流行的获得解脱的所有方法。这些方法被称为瑜伽。其中四种瑜伽是众所周知的,即:行动瑜伽、奉爱瑜伽、心念控制瑜伽和正见瑜伽。
圣人将这四者与质询做了如下对比:
“质询‘(与上帝)分离的、无知的、或(与实相)分离的那个人是谁,
行动属于谁?’,
其本身就是行动瑜伽、奉爱瑜伽、心念控制瑜伽和正见瑜伽。
那是(真我的)真正状态——无染、充满极乐的真我体验——在那里,求道者,这个‘我’已灭绝,
这八者(译注: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已无存在的余地。
这里说得很清楚,在四种瑜伽中,修习者将小我当作他自己,因此,他将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归因于真我。修习行动瑜伽的瑜伽士认为自我是行为的做者,因此注定要承受其后果,他希望通过其他行为来抵消这些行为。
修习奉爱瑜伽的瑜伽士相信,他自己与上帝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通过奉献与祂合一。
修习正见瑜伽的瑜伽士认为自我处于无知之中,因此希望移除那无知。
修习心念控制的瑜伽士认为,自我与实相是分离的,因此企图通过控制心念而重新合一。
这些都是错误的假设,因为不存在个体灵魂——因为整个世界秩序是一个幻相。
一旦找到真我就会发现,真我从未被束缚过,而是永恒圆满的。
寻找真我者以这个知识作为开端。
当通过质询小我死去时,就会看到既不存在这四种缺陷也不存在对其的补救措施,它们在无我状态中并无任何存在的余地,
唯有无我是真实的。圣人曾告诉本书作者,质询是伟大的瑜伽——玛哈瑜伽——理由正如这里所示,所有的瑜伽都包含在质询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