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红楼里,贾府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元妃省亲。
当是时,元春才封凤藻宫,加封贤德妃,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又得圣上眷顾,入宫多年后恩准回家省亲。
为了元春省亲,贾府倾尽所有物力人力建造了省亲别墅大观园,此时的贾府宛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一回展现了贾府繁华至极的场面,繁华到连看惯了排场的元春都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然而,正如秦可卿所预料的,一切富贵风流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元春省亲是贾府繁华的顶峰,此后便一路衰败,不复当时的繁华。
元妃省亲说穿了不过是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只不过这出嫁的姑娘是贾府千金贾元春,她嫁的地方也不是寻常人家,而是一入深似海的深宫大院。
寻常人家嫁出去的姑娘逢年过节还可以回家看看家人,诉说离别之苦和生活之酸,但是元春自从进入皇宫,就一直没能回娘家见见亲人,直到被晋封贵妃才有了这次来之不易的省亲。
无论多大的排场,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元春最盼望的不过是与亲人相拥而泣罢了。
这一回最动人的场面不是大观园的富丽豪华,而是元春与亲人相见的脉脉亲情。
看元春与母亲祖母的相见:
“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心里皆有许多话,只管呜咽对泣”。
听元春对母亲祖母说的话:
“当日既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起,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可以相见元春在深宫中的日子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春风得意,既要应对各种复杂关系,还不能得见亲人一诉苦衷。
寻常女儿嫁到别人家尚且有很多委屈和苦楚,何况成为皇帝三千佳丽中的一个?其中关系的错综复杂让人不得不步步惊心,处处留心,比林黛玉进贾府不知又要难上几百倍?
可是因为身份特殊,周围眼多嘴杂,即便见了亲人也不便倾诉苦衷,只能相对呜咽,无言垂泪。
这样的相见争似不见,难过多过欢喜,本来应该喜庆的省亲,悲伤却成了主旋律,也为后面元春的不幸病逝和贾府的衰败埋下伏笔。
如果说元春与母亲祖母的相见让人心酸,那么与宝玉的相见更让人感动。
真正的亲人相见,无需语言的赘述。
书中第三回描写林黛玉进贾府见到贾母时,“被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一搂一哭,便知是亲人。
这一回描写元春见到宝玉的场面,也用语俭省:
“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一句话都没说完,笑着笑着泪如雨下,姐弟情深尽在不言之中,那样的场景竟然如在眼前,读来让人忍不住泪盈于睫,感同身受。
这一回是红楼中对元春唯一一次正面描写,从描写可以看出:元春虽然贵为贵妃,却并无骄矜之态,行事稳重低调,相比富贵荣华更加重视家族亲情。
因为元春自小跟随贾母,受贾母影响较深,由此可见贾母教女有方。
和贾母一样,元春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即便身份尊贵也并不拘泥刻板。
这回里写到为迎接元春省亲,贾蔷带领一众戏子为元妃表演助兴,其中一个性情类似林黛玉的戏子龄官颇受贵妃喜爱。
对于这样一个身份低微却很有性格的女孩子,贵妃元春不仅厚礼赏赐,还命人传话“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在龄官身上,元春看到的是曾经的自己,一样天真烂漫真性情,而今尊为贵妃,却不得不收敛真性情,或许正因为自己的身不由己,她才极力呵护龄官,好像呵护曾经的自己。
别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繁华热闹,又有谁懂得元春内心的寂寞荒凉?
热闹终将归于寂静,团聚终有一别。
身为贵妃,元春带给家人名望和财富,而自己却连俗常人家的天伦之乐也难以尽享,短短半天时间,就要和家人再度分离。
听到“请驾回銮”的宣旨,元春“不由得满眼滚下泪来”“勉强推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
虽然口里说着后会有期的话,但心里却万分悲痛,谁知这一别,还有无归期?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
此后的元春,便再没有回过贾府,直到不明不白病逝,她留给众人的都只是一个代表富贵的符号,谁关心她荣华背后的荒凉,笑容背后的眼泪?
毕竟是回娘家,还是有温馨欢乐的时候,这回里最欢乐的一幕莫过于元春发起的写诗竞赛。
元春提议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后来的稻香村)作诗,除宝玉需要写四首外,其余姐妹只需各赋五言律诗一首。
可见这是姐姐元春专门为弟弟举办的摸底考试,想看看离开的这些年宝玉学识有无长进,宝玉是主角,其他人陪考。
虽然只是一场家庭里的小测验,却也透露出参予者不同的个性追求。
这场考试对别人来说是考试,对黛玉来说不啻一次展露才华的机会。对学霸黛玉来说,只做一首诗未免太不尽兴了,有些怏怏不乐。
黛玉是一个活在艺术世界的女子,她最在意的是艺术生命的完成,在别人看来不过只是一次应制之作,做好陪考的角色就行了。
但黛玉却把作诗当成个性生命的体现,她追求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敷衍迎合不是她的个性,锋芒毕露、才华冠绝才是她要的结果。
而后当她看到宝玉为作诗发愁时,信手拈来就替他做了一首《杏帘在望》,因为其中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考官元春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这一首也被认定为考试之冠。
尽管是假借宝玉之名做的诗,实际作者却是黛玉,算是填补了黛玉的遗憾,变相实现她“大展奇才”“压倒众人”的愿望。
和黛玉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同,宝钗更加关注文学之外的现实世界。
宝钗并非才华平庸之辈,在后文的诗社活动中,宝钗曾有多次展露诗才的表现,她的柳絮诗和螃蟹咏都很出彩。
但宝钗的心思不在作诗上,她不像宝黛一样追求艺术生命的最高境界,她更关注现实世界的利益得失。
宝钗很清楚自己在这次考试中的陪考身份,明白自己的本分,所以不仅不露锋芒,还刻意收敛才华来衬托宝玉。
和黛玉只关注内心世界无视外部世界不同,宝钗很善于体察外部世界的风吹草动。
比如宝玉都没有意识到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四个字,宝钗却意识到了。她提醒宝玉避开“绿玉”的玉,用“腊”代替“玉”。在揣测圣意方面,宝钗有着天然的敏感细致。
不是黛玉不够敏感细致,而是她沉浸在艺术世界里,余者皆不在意。
但宝钗在意,她清楚知道面前坐着的考官是谁,当宝玉受她点拨感谢她:“从此我只叫你师父,不叫你姐姐了。”宝钗答道:“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
穿黄袍给家族带来荣耀的元春,就是宝钗的偶像,在她眼中,元春就是人生赢家,她理想中的人生,就是元春这样的人生:夫贵妻荣,尊贵显赫,光宗耀祖。
在这点上,元春和宝钗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是能为了家族荣耀牺牲个人的女子,比起元春的诸多不情愿,宝钗更加雄心勃勃。
元春何等聪明之人,一场考试下来,既考了弟弟学识,也顺便考察了弟弟女朋友的品性,宝钗和黛玉谁更适合做贾府未来的女主人,她一番观察便明了了,因此才有了后文端午赐礼物时的含蓄“指婚”。
这也为宝黛的爱情悲剧埋下伏笔,在她们爱情之路上,又多了元春阻挠这一道障碍。
然而奈何宝黛心意相通,即便外人阻挠又如何?
单从这次考试也可看出宝黛关系与别人不同,同样是帮宝玉作弊,宝钗只是以姐姐的身份稍稍点拨一下宝玉,尽到了提醒责任也不过分越礼。
黛玉看到宝玉为作诗大废心神就心疼不已,冒着被发现的危险充当抢手直接代宝玉写了一篇作业,让心上人可以顺利过关。
同样是帮助,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一目了然。
宝钗的帮助让宝玉敬重佩服,黛玉的代写作业解了宝玉的燃眉之急,让他大喜过望,而且毫不客气拿来就抄,那是一种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的关系。
这样的宝黛关系,岂是旁人可以离间的?即便后来元春指婚,也不能阻碍宝黛相爱,不过多了一块爱情的试金石,证明了宝黛情比金坚的爱情。
2022-6-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