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到这个时间还没写出几个字来,勉强写出一个主题,修修改改几个字写不下去又擦掉,又一个主题又擦掉。
之所以反复这次,是没的可写,没有思路没有框架,就像原地打转,没想好去哪里如何迈得出那一步。
有那么一段时间,灵感想空气一样围绕身边,深吸一口就能触碰到,形成文字落于纸上,这段时间下笔困难的多,总有写不下去之时。
反思其原因,灵感多的时候因为我在经历,我认真观察着身边的人和物,每天有新鲜事填充思想里,所以下笔时很流畅。一口气可以写三篇不同主题的文章,还觉得意犹未尽,那种感觉很美妙,一股成就感和喜悦感游遍全身。
输出小于输入的,所以大量的输入是得来输出的基本条件。像食物的营养一样,吃多少吃的好不好,也看吸收程度。
输入的方式有很多,而我大多来自看书,其实今年纸质书看的不多,听书为主了,但是纸质书有其不可替代性,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才不枉时间的投入。
另一种输入在于经历,每天三点一线的工作和上班,经历太少,眼界打不开格局自然也打不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为了完成一部作品,要去到当地考察几个月,甚至几年放可。
说到这想起之前的同事问我,如果写书想写哪类题材的,我说会写乡村文学。主要源于我生于农村,割舍不掉对乡村的喜爱。
而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搬到城市生活,农村老龄化越发严重,几代人之后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城市化带来了方便,也带走了最本土的韵味。
我老家很多风俗到我这辈早已失传,不复存在了,这么推理下来,很多地方也是如此吧。一些习俗渐渐的被风化。
像这样不出去走怎么会了解呢,所以读万卷书时也要行万里路,眼耳口鼻的相互配合拼成大脑的记忆。
最近太忙了也比较赖,对消息的触觉明显迟缓了,不去看新闻,也不关注热点,也很少看一些题材新颖的文章了。
互联网时代,想要知道什么手指一碰即可获得。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多听多看填充自己的认知圈,让大脑转起来搅动起来,才可以跟上发展的脚步,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来。
素材有很多,需要发掘。最近这段时间确实精力不足,留给写作的时间太少了,既然决定要写下来,除了用心写在无其他选择。
当灵感不光顾时,不要傻等,主动去找它,总会来的,我要做的,是每天给写一点时间。写不出多高大上的文字,没关系,重要的是写了并写下去。
日记和每日一件事,还要坚持写下去,是收集是积累,库存足够时,才能收用自如,储备好能量,化成灵感的源泉。
保持好奇心,多想为什么和怎么做。还是喜欢那句话: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像华生一样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