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航MU5735罹难者默哀,愿逝者安息,生者节哀。我想起了在【2012世界末日】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即使再孤单再寂寞,仍然要继续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回头。生命也如此,或许太过美好的东西重来都不适合经历,一旦经历便无法遗忘。
今晚继续探索LTC流程,在前面已隐约看到制单的影子,一是售研前置,一是仪表下单,一个是解决研发产能均衡的问题,一个是降低转研比,场景切割,提升流程效率。本次回归,重点介绍在LTC流程中对制单的理解和运用。
众所周知,研发核心职能是对新品的开发,对我司而言,研发还有个职责是制单。既在下单后对客户订单的技术协议进行解读,对差异点进行校对,以此编辑产品BOM和图纸。
在交付流程中,我们研发制单耗时平均5-7天,核心问题为非标设计多,物编申请长,差错率高(BOM、图纸错漏多)。对于LTC流程来说,设计差错是致命的,不仅会有外部客诉风险,也会导致制程返工,物料重采,制约交付效率。
所以,制单这个节点,核心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非标设计的问题,二是精准客户需求解读降差错。如何做到这2者的和谐统一呢?
复盘客诉问题,研发导致的问题表现为机械特性不符合、电缆头漏、通排错、功能不符、相序错位等。向上归位为需求,标准化、结构、电气及工艺问题,错综复杂。为什么这么多?
我想到之前售前总分享的一个【蝴蝶效应】案例,既前端的一个小错误,放到后端会被放大成很多、很杂的问题。
因此,源头很重要,对研发而言,就是SKU的前置管控,核心落在制单的体系规范,杜差错,重错。反思仪表下单,是从按单设计【ETO】→选配制单【CTO】模式的转变,也是解决设计差错、重错的根本。
这里CTO有一个前提,就是自己的产品具有和核心竞争力,可以尽可能满足甚至超越客户需求(比如苹果、华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客户需求的引领。我的理解对客户需求的精准解读是初阶,是伪命题。与其如此,不如引领客户需求。
所以,研发的天职在创新,通过设计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撇开IPD流程的全生命周期不谈,在团队文化上应该是这样一个环:创新→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创新。
问题是如何将这套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流程、组织、绩效、系统与规范中?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