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淘来的
在湿地,艳平绝对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极好的榜样,不仅勤奋,而且知道为什么而勤奋。比如,君师傅让我们整理书稿,我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自己松绑,而艳平,在补课的基础上,每天给自己任务,整理实录,写悟课,好了再分配写课评,在忙碌与消闲之间,书稿完成得差不多了。
想一想,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稍纵即逝的,从时间上讲,真的需要聚焦,最重要的事情永远只有一件,总是在同时追赶两只兔子,那就有可能一只也得不到。
今天下雨,也没能阻挡我做了几件大事,看着一点一点燕子衔泥般筑起来的家,很有成就感。傍晚和熊孩子去了一趟博库,周围的喧嚣立刻隐了去,那么多的书静默在那里,投入它们,我的世界就安静下来了。
淘来了几本书,在开学之前,且好好享受这样纯粹的阅读时光。
今晚又读了为艳平写的课评,贴如下,这两天的书写并不荒芜,虽然仍待修改。说到书写,想起了爱红和娅宁,这俩二宝妈妈如今拧成了一股绳,不用扬鞭自奋蹄,这几天写得欢呐。
看来,时间真的只为喜欢做的事空闲,就像时间只为喜爱的人永远存在一样,只要喜欢,无论多忙,为你,我有的是时间。
如何将文本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看司艳平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
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触摸语言,在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摸爬滚打,这样在继承中创新的精神才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之路。
近来,反复咀嚼司艳平老师《白杨礼赞》的课堂实录,发现其课堂教学就是在牢牢地遵循钱先生的语文教学观,整堂课的设计紧扣文本,沉入语言,在扎实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素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谋得师生的共同发展。
现将对堂课的思考阐述如下:
一、教学目标明确,富有层次感和连续性
教学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统领性的作用,至关重要。
观司老师的这节课,导入新课之后,她设置了五个环节:其中“纵观看关系”,是带着学生一起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树立阅读文本的全局意识;接下来在“横观看段落”和“微观看虚词”两个步骤中,引领学生沉入文本,透过品读语言深入理解白杨树的“普通”和“不平凡”;最后在“大观看意旨”中,师生共探:矛盾礼赞白杨,到底是礼赞什么?这是文章的写作主旨所在。
五个教学环节,扣住的是三个清晰的目标,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主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司老师都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考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使得学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来,这样的目标和环节设置具体、有指向性,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但也巧妙地兼顾了个体的差别,彰显了一定的层次性和区分度。比如,在“微观看虚词”中,司老师设置三个问题:
问题1:“然而”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各自表达什么?能否将它换成“但是”?理由?
问题2: 第七段中的“但是它伟岸”中的“但是”能否换成“然而”?理由?
问题3: 文中的四个“难道”读起来很拖沓吗?理由?
这里,很明确地以“虚词”为抓手,层层设疑,自由开放,让学生通过揣摩把握虚词的表达作用,从而理解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为下文凸显写作主旨做铺垫。
课文中的任何一个点只要我们仔细研读、认真揣摩,它都可以是一个丰富的教学元素,司老师正是透过这些教学点,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层层递进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二、师生对话充分,尽显平等与尊重
课程专家张华教授认为:“对话教学是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的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该实践旨在发展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关心伦理和民主的社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如下表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看司老师的课堂,每个环节都是在师生恰如其分的对话中进行的,教师充分给予学生平等思考的权利,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然后共同探索,走向文本的深处。
在“纵观看关系”环节中,司老师设置“概读发现:我也想礼赞白杨,因为它_______”
师:我们来看这节课的第一个任务,纵观看关系,是让大家通篇把握课文内容,你们在概读后谈谈自己的发现,把问题补充完整。概读后,请在书中寻找触动你的语句,如有发现,请直接回答。最好是把书中的话变为自己的话。
生1:我也想礼赞白杨,因为它的坚韧不屈,即使在风雪的压迫下倔强挺立。
生2:我也想礼赞白杨,因为它面对困难很淡然。
生3:我也想礼赞白杨,因为它正直魁梧。
生4:我也想礼赞白杨,因为它傲然地耸立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它想守卫的地方。
……
司老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表述,其间:
生5:我说得肤浅。
师:老师就喜欢听肤浅的,你大胆说。
正是因为老师的鼓励,才会有接下来那么多的学生全面而细致地去发现白杨树值得礼赞的原因。总结时,司老师说:
“大家想礼赞白杨的原因,也正是茅盾礼赞白杨的原因,大家的心思与茅盾息息相通呢!大家初读效果显著。”
老师的肯定和引领为激发了学生更广阔的思路和视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精彩。
教师设计“比读发现”:
语段一: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语段二: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比较这两个语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说自己的发现,其中一生发现了“这”与“那”,理解那:“那”表明作者是在远远地观察白杨,距离较远,观察得不够真切,看得是轮廓,所以用“那”。
老师为学生的发现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说:这个解释更明了,“那”在现代汉语里是远指代词,表明作者观察得有距离感。
而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制止:“老师,你先别说,让我们来说。”接着学生的思考发现果然让人赞叹,如下:
生:我发现修饰“不平凡”的词不同,一个是“实在”,一个是“决不”,它们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方位不一样,一个远看,一个近看。“实在”的语气较之“决不”语气轻一些,前者是因为作者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猜想,只能用一个稍显模糊的词来表达;“决不”则表达了作者毫不迟疑、无比肯定的态度。这是作者在近观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之前进一步的肯定。这两段之间是递进关系。
生:第四段承接上文而来,作者先放眼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然后在不经意间看到白杨树,立足较远,所以是“那”;而第六段承接上文而来,作者走近描写白杨,写了它的“干”“枝”“叶”“皮”,看得细腻真切,所以是“这”。
……
司老师和学生俨然是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展开与文本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平等、双向、积极,师生思维的火花在不停地摩擦、撞击,切实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共享民主、自由的思想。
三、聚焦语言文字,语用训练扎实
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可谓是语用型知识训练的范本,司老师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扎扎实实地把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落在语言文字上,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塑造必要的语文能力。
分解来看,在“纵观看关系”中,要求学生概读后,寻找触动自己的语句,贴着语言去发现,这其实是在培养学生概括、筛选、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比读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和倒数第二自然段,通过不同的朗读体验,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前后关联的思维能力;在“横看看段落”里,让学生比读两个独立的语段,并由此沉入文本,深入挖掘语言文字后面的价值资源,学生细致到白杨树的“干、枝、叶、皮”,透过语言,学生打开了剖析文本的视角;在“微观看虚词”环节,更重在教会学生去捕捉那些看起来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其实它们身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然而”,比如“难道”,“牵一发而动全身”,透过这样的虚词,学生深入理解,顺藤摸瓜,思维越来越深入;“大观看意旨”中,依然是学生在悟读中去发现:
“1.矛盾礼赞白杨,就是礼赞______;
2.矛盾抨击楠木,就是抨击_________。”
学生以语言为依托,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
整堂课的教学,如司老师而言,都是立足文本语言,精心设计课堂,分解不同层次的语用点,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比较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扎扎实实地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