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是三国时期所有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纵观历史,刘禅(shan)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由于种种原因,刘禅阿斗一直被视为是弱智或低能儿的象征,这实是命运多舛。
刘禅跟其父亲刘备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工于心计的赌博高手。后者(刘备)靠他的智慧与豪赌胆略使其亲手创建的蜀汉帝国在夹缝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前者(刘禅)则靠其智慧与豪赌胆略使自己屡屡在外部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安全地度过余生,这两点千古以来不为大部分人所知,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再看《三国志》的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就是是射援,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然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阿斗不是扶不起,那是冤。
其实,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能干的皇帝,比绝大多数皇帝都更称职。阿斗最后之所以落得如此“凄惨”(——此乃大众看法也)跟他的父亲刘备以及诸葛亮是离不开的。
刘禅有一个无人能及的老爸刘备。刘备为刘禅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局面,文有诸葛,武有五虎,还建立了一个在当时算得上非常强大的蜀国。这一点,阿斗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正因为刘备等人的杰出表现,让阿斗几乎没有露面的机会,大众对阿斗就一点都不理解,最后就有了误解。
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刘禅被人所熟知,一直是到蜀国被灭,刘禅在宴会上所说的那句“乐不思蜀”。这也是刘禅被冤枉的根源所在。可是,真正聪明的人就能看出来,当时刘禅的乐不思蜀是唯一的保命之计,或者也可以说是刘禅的真心话。
说起来,刘禅非常的可悲。刘备在世时,他一直被刘备等父叔的光辉所掩盖,因为是太子的原因,他不能象张苞关索一样出入沙场获取功名;刘备去世了吧,又被相夫孔明所压制,作为一个非常孝顺且稳重的人,一直对孔明谦恭如俾。
刘备在世时暂且不提,因为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说说刘备上去世之后,根据通常剧情,此时就应该是初次登基的新主,慢慢通过手中的权利将一般老臣打压,建立自己的新皇朝。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但是刘禅没有这么做,这是因为他知道他还需要仰仗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军事幻想家,在刘备在世时,就基本牢牢把控了蜀国的所有力量,刘禅初登基,又没有从小培养自己的根基,当然是不可能掰倒孔明,所以此时最聪明的选择就是做诸葛亮的有力支持者。这样才能确保刘氏天下不会出现变故。
刘禅也正是这样做的。在军事幻想家诸葛先生不顾国力实力频频对中原发动战争的时候,刘禅选择了跟孔明站在统一阵线,没办法,这也是为了匡扶汉室。
也正是诸葛亮一次次的为了汉室天下的行为,凸显了刘禅非凡的统治能力。童鞋们,经过多年的争战,天下的百姓最渴望的是什么?是休养生息。而孔明他干了什么?是一次又一次逆道而行。
相信不管在任何朝代、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是渴望和平,特别是经过战火的洗礼之后的蜀国,特别是本身就不好争斗的蜀人(蜀人好闲不喜动,这无需多言罢?),能够在连年的战火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市民风范(蜀国可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刘禅杰出的政务能力和领导能力。
若不是有刘禅非凡的政务能力,为诸葛亮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后营,诸葛亮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实现汉室天下?死了丈夫、儿子、饿着肚子的庶民早就反天了,反正那时候造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刘禅当了三国时最长时间的皇位,却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不可谓奇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若让刘禅真正当权,建立一个强大的蜀国也不无可能。凭着蜀道难的天险,虽然不至于统一天下,但是偏居一隅绝对没问题。
正是孔明和姜维的穷兵黩武,让蜀国人才死的死、走的走、隐的隐,蜀国才走向没落的。
再讨论刘禅的聪明,仅拿乐不思蜀来说吧。
在当时情况下,网友们认为应该怎么说?难倒让刘禅说,还是当皇帝爽啊?那不是找死吗?那不是让蜀国人们都跟着陪葬吗?既然投降了,根据国际惯例,这时候就应该表明真心,我是真的不想当这劳什子的皇帝了,还是当个安乐王爷爽啊。
所以刘禅这回答是相当的适合而且巧妙。
当然,或许刘禅说的是真心话。估计刘禅那劳什子皇帝当着还真没意思,一直被孔明等压制着,被出师表压制着,既不能自己雄起,也不能堕落(阿斗当皇帝还真没有什么大的污点),一点都不自由,还非常的辛苦劳碌,这样的日子,还真不如当一个逍遥王爷来得爽。
对于阿斗来说,他站得很直,压根就不用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