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读一首诗:“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读罢什么感觉?
不感动,不惊艳,不悲伤,不欢喜,总之没有什么感觉。
这首诗歌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吗?
不豪放,不婉约,也不觉得气象万千一览天下万古八方什么的。
那这首诗歌不好吗?
也不说不上不好,就是太普通了一点儿,说一个地方,有一些描写,别人一般用什么词他也用什么词,诗歌都押韵,他也押韵,最后写成了一首诗而不是别的什么。如果放在今天,谁写这样一首诗歌来,也挺了不起的,但问题是,它放在《全唐诗》里,很难说出众了啊。
这首诗就是《全唐诗》里的第一首诗歌。
也好在它是放在第一首,如果朝后面放,谁读过李白读过杜甫,读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读过高高秋月照长城”还有本事读下去这首诗。
那这首诗何德何能何种才情能是全唐诗第一首呢?
也不是因为诗歌本身了,是因为这首诗歌的作者,大唐开国的时候,这首诗的作者是秦王,大唐治国的时候,这首诗的作者是皇帝陛下,知道这首诗的人不多,但是不知道贞观之治的人,就不多了。这首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唐太宗李世民。
当然李世民不一定要写诗的,就是他这样的也写不出来,有他的贞观他的盛唐,他一份光芒都不会减损的。只是他好歹写了一首,我又不小心看到了,就想说一说这首诗的事,因为我有那么一点儿好奇:且说同样不以文学见长,同样的戎马倥偬,旋转山河的人设,为什么项羽喊出来的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那样的绝唱,千载之下,读来犹觉慷慨悲凉,而且代入感非常强,一下子让人穿越回楚汉最后的战场,而刘邦喊出来“大风起兮云飞扬”也是绝唱级别的,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都觉得大气磅礴,无尽气象。汉诗并不是诗歌史上的高峰,那两位也不是诗歌里的尖子生,为什么那两位写出来的诗就那么赞,为什么轮到李世民就不行呢?
是李世民没有学问吗?可是刘邦和项羽难道很有吗?再怎么样唐朝文学的积累比汉长了很多,再说,李世民世家子弟出身,教育要比刘邦项羽年轻时候跟得上多啦。就肚子里的墨水而言,李世民比刘邦和项羽只多不少,就功业豪情,要也不弱,偏偏就是诗词,没有可比性。
这里边原因当然也多样,但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刘邦项羽都没有人教他们作诗,他们可以由着性子直接喊,喊出来就是那个样子的,但李世民,我听说他是有老师的。也就是他的诗是被教成了这个样子的。唐唐中国唐唐大堂文治武功的李世民先生,开的开元之治实在是什么很有气象,李世民的质地,本来是写“大风起兮云飞扬”那种格调的诗歌。结果他的老师们说了,不行的,那不是诗歌,诗歌不是那个样子的,诗歌是宫体诗那个样子的。
如果那些宫体诗的老师们遇到的是秦始皇或隋炀帝,那也就算了,人家才不听,但是李世民不是从谏如流吗?不是听得进人意见吗?于是他大概就觉得自己文治武功是长项,宫体诗不是长项,于是他就向人家虚心学习,努力模仿,结果生生把自己的诗歌写成了四不像,就好比什么呢?一个跑马的汉子威武雄壮直接吼一嗓子也够雄浑的,结果被人教唱江南丝雨的柔柔弱弱的歌谣,结果因为本来的质地,也没有搞成江南丝雨的婉约,豪放也被中和掉了。
如果本来就风格与宫体诗相近,那么努力成为一个上官大人那样的宫体诗高手一样会得到时代的承认,粉丝的拥戴。可是如果把各种飘逸,豪放,苍凉,慷慨,通通裁剪为宫体诗,那也太可惜了。这就好像是一件绫罗你裁剪成罗裙挺好的,但人家那一份上好的皮革,是可以做盔甲的,你非得给磨成纱布,要裁罗裙,那实在是太可惜啦。唐诗被唐代的诗人玩出来花样,唱成千古绝唱,那也得先有唐,可怜他一个初建大唐江山的人怎么能知道唐诗还能这么玩?
想起一句话,我好像是听王小波说的吧,如果你会唱歌,就只唱自己的歌。现在表达也多了,途径也多了,各种平台有各种要求,每一个平台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味按别人的要求来修改自己改得面目全非也未必能和别人的要求。如果众口难调,做自己的风味看谁喜欢未必不是一种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