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魏蜀两国交兵耳熟能详,实际上,魏吴两国发生的战争规模更大、次数更多。
魏蜀之间,刘备打了一场汉中争夺战。诸葛亮所谓北伐,实际上只有三次(第一、四、六次);诸葛亮死后,蜀国二十年没有北伐,曹爽伐了一次蜀;姜维北伐,实际上只是跟邓艾的小部队打,连魏国大军都没碰上,每次都有东吴的配合。魏国第二次伐蜀,蜀国就亡了。
魏吴之间就不一样了,赤壁之后,曹操亲征东吴,打了两场濡须之战,其中第二次用兵四十万;曹丕一共当了六年皇帝,御驾亲征伐吴就有五次,却没有伐过一次蜀;曹丕去世后,东吴也一直是魏国的用兵重点,大小战争不计其数。东吴方面,仅孙权亲征伐魏就有五次,诸葛恪等人伐魏,规模也很大。
原因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地理,魏蜀两国有秦岭阻隔,只要守住秦岭的几个关口,谁也奈何不了谁,大部队也派不上用场。魏吴两国接壤,想打的时候随时可打。东吴实力更强,一直是魏国的头号敌人。
奇怪的是,魏吴之间打了那么多年,国界一直没变过,双方都是打过就跑。原因何在呢?
首先,东吴的孙权,没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壮志,也没有孙策的用兵能力,只有占便宜式的小聪明。孙权亲征五次,都是挑合肥下手,原因是合肥在水边,离濡须军港近,打不过随时可以跑。所以东吴进攻都有几个特点:一是不敢上岸,打不过就上船;二是趁蜀国那边用兵的时机,希望能捞点便宜;三是不敢死战,听说魏国有援军就跑。客观来说,以东吴步兵对抗北方骑兵,确实勉为其难。
魏国方面的问题是不敢过江。可能是赤壁留下的阴影,魏军一直对东吴水军畏惧三分,魏国水军的底子是荆州水军,刘表时代,荆州水军从来不是东吴的对手。曹丕第一次伐吴,已经很清晰地说明了魏军的心态。曹丕刚即位,想来一场大胜利,遂大举伐吴,当时名将云集:东路军曹休、张辽、臧霸进攻洞口(今安徽和县);中路军曹仁攻濡须;西路军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攻江陵。东吴名将死得差不多了,命吕范为帅,带诸葛瑾、潘璋、杨粲、朱桓迎敌,处境非常艰难。
东吴陆军不堪一击,西路军、东路军都有很好的过江条件,却一直畏缩不前。董昭对曹丕说的一番话,很好地说明了问题:“即便是曹休、曹真等新生代将领,要建功立业,有过江想法,也需要其他将领支持,否则一定不会成功。老将臧霸、张辽等人,非常富有、尊贵,所求不过是保住官位、俸禄,安享晚年,谁愿意入险地呢?将领们不团结,过江自然不会成功。”即便是在如此军事优势下,三路大军也都没过江,他们所怕的,是过江后回不来了。看来这事,还只能邓艾那样的疯子才能干。
著名文史类公号“文史之间”,增进知识、启迪思想,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