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读过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给人最大的感悟就是,教育孩子要慢慢来,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要静心养育,要细心呵护,要静待成长。
然而再好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间存在着天然的个性差异,而父母间的教养水平、教育理念也各有不同。所以说,再好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孩子、所有家庭。所谓“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是这个道理。
涛涛是一名幼儿园大班孩子,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他的一日生活基本都由奶奶照顾。刚上小班时,涛涛干什么都慢一拍,奶奶只是觉得他小,所以很多事就帮涛涛做了。早晨起床,眼看着上幼儿园时间就到了,涛涛穿衣服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奶奶一急就赶快帮他穿好;周末在家吃饭,别人都吃完了,可涛涛还在一旁玩耍,于是奶奶就追着喂他吃饭……
不知不觉涛涛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爸爸妈妈才把涛涛接到身边。可是在共同生活中,妈妈发现涛涛不论做什么事都慢慢悠悠,拖拖拉拉,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这让涛涛的父母焦虑万分。于是在暑假,妈妈就带着涛涛到当小学老师的姑姑家,想让姑姑好好教育涛涛,改掉他做事拖拉的习惯。
姑姑在带的过程中,发现涛涛反应很快,但做事的专注度和持久性很差,往往玩几分钟的积木或听几分钟故事就心不在焉,不是站起来摸来摸去换玩具,就是跑出去放开电视看一看;或者手里拿着故事书,眼睛却始终落不到画面上……特别在收拾整理玩具、整理书籍时,更是拖拖拉拉,半天都整理不妥当,还得让姑姑帮忙才能完成。
分析涛涛这种行为习惯,就是典型的做事不专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成性的现象。
面对孩子的拖延习性,有的父母束手无策,有的父母焦虑无比。分析孩子的拖延习惯到是怎样产生的呢?
隔代教育,溺爱常态。涛涛的这个案例绝不是一个个例,而是现代社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父母都因工作忙碌,就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老人管,使孩子处于隔代教育状态。而老人对孙辈的娇惯和疼爱,常常处于本能和无意识,孩子就会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自然养成事事依靠老人或边做事边玩耍的习惯,拖延习性就会在“无心养育”中诞生。而且老人过度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就会导致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养成。在他小小的意识中,就会形成“反正事事都有人帮着做、一切事务都跟自己无关、那样做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后果”等错误思想。
所以说隔代教育中的无心溺爱,就是孩子形成拖延症的主要“诱因”。
成人代替,缺乏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做事拖延的孩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从不主动,还常常表现的很被动。这种被动行为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的长辈代替太多。比如商场购物时,售货员和孩子商量准备买什么时,父母或爷爷奶奶总觉得孩子小,就不由自主代替孩子做主选择;又如在图书馆,家长为孩子选择图书时,明明问孩子“要买什么书”,可还没等孩子选择好,家长就已经为孩子选择自己认为的好书,但实际上孩子并不喜欢……别看成人在孩子选择时帮孩子做了主,其实是在害孩子形不成自己的主见。
孩子弱势,缺乏自信。有些家长由于性格所致,在家里做事很是强势,似乎所有成员,做事都要听他的。殊不知,长时间的“武断专行”,孩子就会不自觉处在“弱势”中。久而久之,处于弱势角色中成长的孩子,就会在日常活动中缺乏自信心。
父母忽略,缺失榜样。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行为习惯,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形成的。有的父母做事有条不紊,孩子做事也是井井有条;有的父母做事本身就拖拖拉拉,那么孩子做事也会自由散漫。比如,当孩子问爸爸“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结果爸爸刷手机停不下来,或跟别人电话粥滔滔不绝……当意识到给孩子解决问题时,这位家长已经给孩子的回复延迟了许多时间。长期以往,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事也拖拖拉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