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断崖式地降温,穿上厚羽绒服也感觉不到暖和多少,带着口罩的时候,呼吸的热气在眉毛处结成白霜,如果再用力呼上一口气,眼睛就睁不开了。太阳也躲了起来,看不到阳光明媚的样子,只感觉到冷。像极了现在的环境,大街上行人稀少,马路上也不拥挤,开车出去也是顺畅无比。
信息的传递如电一样迅速,让人感觉到一种压迫感,周围出现了一批批的阳人,大家也在交流着杨康后的体验,虽然体质不同会有不同的反应,但阳后的反应都是差不多的,发烧,嗓子难受,浑身没有不疼的地方。大家都有了共同的认识,不用吃什么药,只需要喝上一大壶热水,然后,睡一觉,等烧一退,症状也就消退了。如果体温过高且居高不下的时候就吃点退热药,只要再静等几天后也就一切正常了。
经历了这一次体验,一些观念上的东西也在逐渐理清,以前,感冒就会吃上一把药,或者去打吊瓶让症状缓解,却未曾想到这种过度的用药在身体里留下了很深的伤害。特别是抗生类、激素类的药物更是贻害无穷。虽然当时的症状缓解,其实,并未解实际问题,只是症状的缓解,而出现了别的症状。比如打针后,烧退了,但食欲没了,身体无力了,容易出虚汗了……
从各种信息中也更加认清了一个理念,不要给病定名字,只需要根据症状来对症施治。由症状取药,以症状判断进退。人们需要启蒙的不是对病的认识,而是对健康的认识,只要有了健康的标准就有了判断的依据。中医有十问就是以问来判断健康标准的失衡之处。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看饮食、了解睡眠、二便,这些就可以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再根据十二经开经时间对照,也就清晰了问题的来源。
就像看到阳人的症状之后,先想到的是葛根对应的治症,然后就想到了葛根解肌汤,再对应一下,竟然全对上了,如果能够熬治上一锅,一家人都喝,估计对阳转因还是会有所帮助的。
写着这些内容,忽然又想去看中医书了,先从《黄帝内经》了解天人合一,从宏观上有个认识,再看《伤寒》条辨,了解病从外到里的发展顺序,然后《神农本草经》了解药的性与组。这样从整体上入手,顺理成章地用药也就可以了。
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一想到这个身体百年之后也是一堆枯骨也就没了力量,除了身体上的调理,更重要的是心性上的调整,即使再健康,心理上没有捋顺,也是个行走的挂肉骷髅而已。趁这个肉体还能使用,让自己做个带着阳光的行走的皮囊也是很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