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布衣
图:《楚门的世界》剧照
读《三体》——知道了宇宙那么大,不也还是要回到一亩三分地提到《三体》,大多人或许都会被科幻二字吓住,没有看《三体》之前,我也一样,对于科幻题材的作品敬而远之。理由很简单,有那么多的书看,我干嘛花时间看一个不喜欢的故事。
《三体》虽然科幻,并不代表全篇都在谈晦涩难懂望而生畏的宇宙知识。
说到开普勒定律、动能定理或者参照系等等,还算是能够记住几个公式。
而类似'薛定谔的猫'、引力波、量子假说等等,乍一听还算熟悉,但是要继续往深讲,无疑就会让人犯懵。
再讲到宇宙大爆炸、超弦空间理论、暗物质、中微子等等,只能说:“这里要不就跳过吧,咱们换一个话题还能谈下去”。
《三体》作为科幻题材的小说,学术性的知识当然少不了,比如通俗易懂的“射手的故事” 还有“火鸡科学家”(文末附故事原文,很有意思)。
比较深一点的类似'质子的0维展开'、'黑暗森林假说'、'二维空间打击'。
内容基本上依托于此,但是不知道也没关系,当然只要你认真的去看,或者再自己找一点资料,要看懂这些并不难,至少在读懂故事来说不存在障碍。
不要忘了科幻后面跟的是'小说'二字,就像看历史小说,对于历史不需要百分之百的理解。
知识面很可能也仅限于唐宋八大家,然后还知道几个成语衍生而来的历史典故,比如说围魏救赵、管仲割席、房谋杜断,韦编三绝可能都有点难了。
再有就是记得几个历史人物,从秦朝大一统开始,刘邦和项羽、汉武帝、曹操、诸葛亮、李世民和杨贵妃,五代十国根本不用想了。
然后,宋朝主要记得的还是文人,比如王安石、苏家三兄弟和苏小妹,还有岳飞和秦桧、包拯。
元朝那肯定能说出成吉思汗,还有忽必烈...明朝红人比较多,王阳明、张居正。至于清朝,现在的宫斗戏大都是清宫戏。
当然要想推脱,说一句又不是学历史的哪有那功夫,基本上半斤八两也没多说的了,可若你碰到要辅导小学生做作业,能把一两首诗背完,基本上在一众人眼里,也就算的上有文化了。
对于历史的了解,再背上几句诗,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知道的全部也就这些了。想一想,真是吾国与吾民之不幸啊。
可是不知道历史,完全不影响看历史小说,比如《李斯与秦帝国》、《大风传》、《三国演义》、《大宋河山》、《万历十五年》等等。
越看会越投入,越看越有劲头,虽然是历史小说,只不过是以历史为背景,然后讲述某一个时段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想通了这个,那么《三体》,也只不过是角度从过去转换到了未来,知道万有引力和相对论的通俗概念,再带一点猜和蒙,并不费脑,也没那么费力。
不管做什么事,几乎永远都会回到那个终极问题:“那么,有什么用呢?”
本来闲余的时间就有限,看某一本书,就意味着不能看另一本书,因而抱着功利读书的观念无可厚非,缺什么就读什么,也能节省时间,一点都不反对。
某些书如果不曾打不开,那根本就不会知道其中暗藏着一直在苦苦寻觅的答案。而有些问题,带着关键词去找书,很可能会给你推荐一大堆书,最后却压根就解决不了问题。
比如说《从0到1》,这算是一本写给创业者的书。
但是作为一个职场人士去读,你会同样有巨大的收获,可能比某些过来人总结的‘职场经验十条’之类的教训更为管用。
其中老板应该要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但那不就是一个职员应该努力去成为的人吗?
另外,很多人做销售可能会找各种'销售经',但是作为一个销售可能连销售的划分都不清楚,而采取不同的销售模式,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完全不一样。而这应该是做销售的起始条件。
一本看似不相干的书,却都能找到比较好的答案。
读《三体》——知道了宇宙那么大,不也还是要回到一亩三分地看完了书,还是要回归现实的生活,就像看完了《三体》,知道了宇宙那么大,仍然要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不会因为你又读了一本书,他人就更喜欢你一点,也不会因为你又读了一本书,生活就对你更加宽容,该做的事情也还是要去做。
可是你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变了,待人接物的方式也可能不一样了,对于生活和周围的人事物也可能上升了一个层次。
许多道理都有相通之处,不做那也就不会有收获,做了也不一定会有收获,有时候做了总比不做好,但有时候做了又还不如不做。
知道了宇宙那么大,不也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可是等你再次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心中已经拥有了整个宇宙。
有一本书上说:“判断自己该不该做某一个选择,要不要做某一件事,问一问自己,十天后我会怎么看待,十个月后我又会怎么看待,而十年后我又将如何看待”。
也许当下的那个决定并没有那么困难,过去的种种抉择也并没有多么可惜。
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来审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自身所遇到的问题那都不是事。
当得知'三体人'要来进攻地球,国与国之间的纷争瞬间都息停,共迎外敌,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其中是一个毫无必要的角色,或许“人真的就是一条虫子”。
当然,世界末日并没有来临,可是你会发现,人类现今的生活与《三体》中的人类得知四百年后地球就将毁灭是一样的。
读《三体》——知道了宇宙那么大,不也还是要回到一亩三分地群体的愚昧和疯狂不会变,人性的弱点自始自终都不会消失,而自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压根就不关心。
不是要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只是在群体中仍能保持清晰的独立思考太重要。
因为很可能自己的意志一直都是在受群体驱使,生活轨迹好像同所有人一样都被设定好了。
那真的与一条虫子无二,一股强大而不可见的外力诱使你往某个方向爬,于是,所有的虫子都一道向同一个方向蠕动前行。
人性的力量则让人可怕,也让人敬畏。
一个人无知会被嘲笑,但当所有人都无知的时候,清醒的人往往也只能跟着无知。
可是即便在全人类生死存亡之机,人性也不会消失,可是尊重人性的同时,知道某些看似合理却并不合理或者看似不合理却实则合理的现象同等重要。
对整个世界、对很多人来说,也许自身的存在根本毫无意义。
可是人活一世,重要的不是要让世界更有意义,而是要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不能让整个世界都因你而不同,但是可以努力让自身身边的小世界更有意义。
逃不过做虫的命运,也不要一味的看着前面的那条毛毛虫跟着打转,时不时还可以左顾右盼看一看周围些许的不一样。
或者还可以成为一只快乐的小虾米,多蹦哒蹦哒。
读《三体》——知道了宇宙那么大,不也还是要回到一亩三分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我们发现了生活的某个道理,所有的发现都只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宇宙中藏着所有的秘密,只是有些还尚未被发现,有些人终身都不可能发现任何一个秘密,有些人则依借他人的眼睛发现了秘密。
终归要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什么还要去观察看似毫不相关宇宙,我想这也是一个秘密。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点个赞~
我会很高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