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诵读《弟子规》和《孝经》,当文字从口中传递出来的时候,内心里总会颇有感触,或是震撼。其实坚持诵读,除了单纯的喜欢之外,也是在诵读的时候常常能够开悟,从前许多解不开的结,看不透的事情,无法理解的牵绊,仿佛在瞬间都能化解。我想,那既然是麻绳拧成的花就一定能够解的开。

其实为什么会在逝去却从不回头的人生里反复打磨自己?为什么会不断在检视自己?为什么会不断地反思?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此自省,在人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无非就是为了重遇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算不算是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想来也可以在人生的画卷上刻下深刻的一笔了吧?
时光就这样悄然从身边流逝,仿佛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而我的日子则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朱先生深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而我不也禁为这流逝的时光而深感惋惜,特别是遇到不曾美颜的自己,还有鬓角的白发,我常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只是常常想想莫里老人的话,便又安静下来,做好当下的自己。
其实想要认识自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而我们往往无法向内观,看到我们真实的内心,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地前行,努力地看向自己,特别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再没有白日里的匆匆忙忙,所以这时最适合梳理思绪,明白自己来时遇到了怎样的困惑,又有哪些可以继续保持下去的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为来日,当我再与太阳招手开始新的一天的时候,我可以满怀信心,勇敢地向着未来出发。
所以独处要得,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够安下心来将过往铺开来,仔细地观望,成为完全的自己。在尽享自由的同时,明白一日里的喜怒哀乐源于哪里,而明日又将去向何方。当心灵越发安静,许多烦恼便默默地淡去了,人生只余下不骄不躁,随遇而安。

凡事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得好,也没有绝对得不好。就如同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苦难遭遇而自暴自弃,面对着艰苦的环境和一个人的孤独,他将自己的境遇分列两栏,将好处与坏处分析的清清楚楚,这是他最终走出荒岛,回到文明世界的前提。他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困难,面对生活,面对挑战。他用他的故事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去遇到那个坚强而勇敢的自己。其实那岂止是课堂上学生们的收获?那何尝不是老师们自己的人生感悟呢?
生活中,与父母、公婆之间可能会有很多观念不一,习惯不同,想法不一致,可是如果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爱与关怀,那么这份相处也就没有诸多的压力与困惑了;工作很辛苦,甚至有的时候会遇到很多自己不想做也不喜欢做的事情,内心里充满了愤怒与压力,可是想想,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每一份工作都是历练与收获,如此,那份令自己不满意的工作或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总会感叹时光流逝,印痕清晰,其实那何尝不是生命流逝的痕迹呢,那何尝不是我们宝贵的经历呢?
若是每一个阴雨天,我们都在心中为自己升起一轮温暖而明亮的太阳,我们的世界又何尝不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上好的天气呢?
不再慨叹“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不妨适时停下来,用心倾听自己。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遇到自己,那才是人生最美的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