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红楼梦》原著我只看过一回,所以对《红楼梦》其实是个门外汉。最近看百家讲坛,也只刚看完了黛玉的那一部分,情绪跌宕的厉害,忍不住先写了感想。
总之本文更多的是对刘心武老师观点的搬运,以记住这些细节。
就目前而言,刘老师的逻辑十分清楚。先是介绍了脂砚斋的存在,同时得出一个结论——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合作者,并极可能是他妻子。
基于这一关系,刘老师的讲解中多次提到脂批,并认为其对研究《红楼梦》至关重要。
接着,他在确定《红楼梦》故事背景主要是康雍乾三朝之后,依次理顺了原著中几个主要人物所对应的现实原型。
根据他的讲解,贾母原型是康熙宠臣李煦的妹妹,嫁给了曹雪芹他爷爷曹寅。曹寅病死以后,他的儿子曹颙世袭他的江宁织造一职,但遗憾的是他也病死了。因此,宠臣狂魔康熙就让曹寅的一个侄子过继给曹寅,这个人就是故事中的贾政。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贾政和贾母其实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换言之,贾宝玉不是贾母亲孙子。
同时,由于贾敏是贾母和曹寅的亲闺女,所以林黛玉贾母的嫡外孙女。
重点在于,当初大家一致批判两人是近亲的,终于可以歇歇了。
恰好之前有看到关于近亲结婚的条例,大意是说,除了自己的直系血亲,追溯到同一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也不能结婚之外,其余法律并不禁止。
可以推测,其实贾政就算是曹寅的亲侄子,那也只意味着曹颙和贾政是一个爷爷。
而林黛玉和贾宝玉,不好意思人家是第四代。
可能有人会说,第四代也很近了。
讲道理,看看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关系,人俩妈妈是亲姐妹,他俩是同一个外婆的好吧。
看到这,其实真的是很畅快啊。
有人曾说,越长大你就越会发现其实自己会更欣赏薛宝钗的。我仔细想想,还真不是。
即使在《金陵十二钗》册页中两人是双黄蛋并列首位,但曹雪芹明显还是更喜欢林黛玉的嘛。
其实我觉得,曹雪芹写林黛玉是用的先抑后扬的写法。 故事开始不久大家心中就有个印象:薛宝钗是知书达理,端庄典雅,林黛玉则显得尖酸刻薄,自由随性,显得头脑简单一样。其实仔细想想,林黛玉只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啊。
记得林如海去世,黛玉吊丧回来就给姐妹们带了些礼物——这充分说明她只是不愿意世俗好吧。
而且最后薛宝琴进园子得到贾母无限恩宠,薛宝钗倒是吃醋了,人家林黛玉还是很真心的和大家做朋友的呀。
所以到后面,我们黛玉是越来越讨喜了。
当然这些都是托词,真正原因在于——独特。

所以啊。

其实我觉得这不算冤枉,你看元春就是一个证据。 不过不管怎么样,人家就是自带女主光环。

总体而言,刘心武老师的整个讲解都能自圆其说,且论据充分有利(虽然我还没听过其他人的……)。所以整个过程听下来,其实是一种享受。
我以前只是恨薛姨妈怎么不为黛玉和宝玉的事在老一辈面前说合说合,听了刘心武老师的剖析,才发现自己实在年少无知啊。
他认为,在荣国府存在不同利益集体,单就宝玉和黛玉的事,就存在薛姨妈和王夫人、赵姨娘和贾环以及贾母等不同利益团体。
就薛姨妈和王夫人而言,倘若宝玉娶宝钗,贾母一旦去世,整个荣国府就是他们姐妹的天下。
赵姨娘则巴不得宝玉死了好让贾环当家,所以宝玉不管和谁都不被她喜欢。
而贾母,由于红楼梦是自叙性小说,因此很多现实都被杂糅在小说中。所以,其实贾母虽然是整个荣国府的老祖宗,但膝下那些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都不是亲生的,只有黛玉是她的血亲。因此她一定是支持木石奇缘的。
这里真的是为黛玉心疼,本来就是寄人篱下,偏偏能够倚靠的老人还得在府里进行政治斗争,而且年龄实在大了,因此形势其实很是凶险。

当然,其实黛玉是个悲剧这是不用怀疑的,毕竟整本小说基调就是这样。
但如果连贾母的慈爱都是虚假的,那黛玉也实在太惨了,所以我特别能够接受刘心武老师提出的黛玉沉湖一说。
不管怎样,黛玉首先一定会死的很美。 而且是一个比葬花还美的情景。
总的来说,刘心武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黛玉吟的是 冷月葬花魂。
他认为,冷月映在水中,所以黛玉会吟唱着向葬花吟一样的诗句缓缓步入水中。
原本我想,冷月直接推出水域难免勉强,因为月光可以洒满整个空间。
但转念一想,八月十五应该远不到冷的时节,而且圆月不该与凄凉对比(虽然当时已经明显可以感受到贾府的衰败),那么冷的就应该是水。
换言之,这是感官的冷。
其实这句到底算不算谶语倒不是很吸引我,主要在于它描述的那个画面太美。
中秋佳节,月亮却碎在水中,层层折叠进去,就似乎有了一个空间,足以作为黛玉的棺椁。
而她去后,没有尸体,只有衣物。
洁净而来,洁净而去。
多好啊。
因此,这第一个理由我是接受的。
2.大观园成立诗社,黛玉别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通常指娥皇和女英,她们二人为了舜哭了整整一条江,最后泪尽入水。
黛玉以此为号,暗示了她还完眼泪,可能会泪尽入水。
而小说中的确有多处暗示,黛玉的眼泪已经慢慢少了,也就是快要还完了。
这是从动机上解释的黛玉自尽,我觉得也很说得通。
3.宝玉祭奠金钏。
当天是王熙凤生日,所有人都猜不出贾宝玉之前去了哪里,只有黛玉借王十朋江边祭奠的事来暗示宝玉是去祭奠金钏。
她说:
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那么刘老师认为,这里就意味着黛玉在水中死去之后,会有一幕是贾宝玉舀了一碗水来祭奠她。
我觉得这一幕还是很感人的。
但值得一说的是,黛玉若真是死了,宝玉还能那么豁达地舀水祭奠她么?
不过这里或许还有个意思,倘若天下的水总归一源,那么作为天界通灵河边的仙草,她从水中离开人界,反而是更合理的方式。
最终,她会回到自己的源头,回到仙河之畔。
当然,最后刘老师认为还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元春省亲时大观园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牡丹亭中的离魂,脂砚斋批注的是这一出戏伏黛玉之死。

由最后两句,刘老师推出黛玉是死于水域。
也许我是吃多了没事干,我就觉得奇怪了,中秋月夜,又有了雨?
虽然对整体讲解有种醍醐灌顶之感,但对些许地方我还是持怀疑态度,例如他认为,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记住了四个仙姑,分别对应于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和妙玉。
而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册页和十二曲又是不完全对应的,其中,终身误是写的黛钗合一,那么根据上面的逻辑,枉凝眉就是史湘云和妙玉的共同曲子。
这样一来,后面就能完美对应。
但是我认为此处的枉凝眉明明是我们黛玉的曲子啊。
假如枉凝眉写的是史湘云和妙玉,那岂不是变成了史湘云和妙玉反而一人一首半,黛玉和宝钗一人半首么?
这绝对不该是女主该占据的份额啊。
而且这十二钗是有顺序排名的,要是曹雪芹真的觉得妙玉和史湘云更重要,那就不该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并列第一啊。
所以我觉得,这是曹雪芹比较隐晦的补偿黛玉的方式。虽然同时放在首位,但黛玉是一支半曲,孰轻孰重立见分晓。

当然,关于对枉凝眉的写的是史湘云和妙玉的原因,我认为也存在牵强之处。
刘老师认为,仙葩指的是花,而海棠花象征史湘云,而林黛玉只是草。
我认为刘老师在这里应该疏忽了一件事。
首先,如果真的要将仙葩拆分成仙和葩,那么重点还有一个仙啊。黛玉才是仙啊,她原本就是绛珠仙草,后面还修成女体,成为仙子了…… 而且这整本小说,仙就只有宝黛的呀。
其次,如果真要说她不是花,那就像刘老师自己在推测黛玉之死时说的,冷月葬花魂中的花魂代表黛玉可就勉强了。
所以,仙葩怎么就不能是黛玉呢。 所以这一段,目前还是不敢苟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