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百鸟朝凤》有感

作者: 众品惢 | 来源:发表于2016-10-27 22:21 被阅读118次

    一直想看这部电影,一开始自然是被那个制片人下跪的新闻所吸引,但是他并没有促使我走进电影院,后来想看的原因倒是因为上周偶然连着看了两个有关文化传承的电影--《铁枪金喉》,《老班主》,那两个电影都是有关地方戏曲的,传承也是首要问题,但是年代更接近现在,在结尾也都找到了类似出路的感觉,但是电影却非常朴实,除了牛犇-老演员,没有有名的演员,估计是只能在电视上或是当地放的,却吸引我从头看到尾。我觉得观赏的心态很重要,有一种类似看纪录片的感觉,这样的话你自然会淡化剧情或是娱乐的元素,甚至带着一种较为平和的敬意去了解一些平凡却不为世人知的生活的。既然是文化艺术继承,传统自然很重要,但是适应新时代找到可以扎根的土壤却也是关键的。今天看到电影频道的节目预告,18;00准时坐在了电视前面。

    这类电影都是很直接的叙事,一个从小梦想成为唢呐匠而未能如愿的父亲把儿子带到了镇里最有名的唢呐匠人-焦师傅面前,一个不到13岁的孩子,还在懵懂的不知所谓的情况下就被逼学了唢呐,在后面又来的师弟面前却显得笨拙和缺少天赋,打退堂鼓,再回来,找到长处,兴趣来了,师父教徒弟学-这种中国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师傅只告诉其然没有所以然,只有自己悟,最后师傅的接班人-有资格学最高级别的曲子《百鸟朝凤》,却是这个看似笨拙木讷却善良孝顺的尤天明,他的本性在后来对待师父和师娘的行动上可以看到,这也证明了师父的选择,他不仅传承了唢呐技艺,更是传承了老艺人坚守的做人道理,故事在这一直很平。七年后,天明出师了,要自立门户了,师傅退休了,这是一套完整的传承套路。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唢呐班子在这个镇上是婚丧嫁娶的重要仪式的一部分。德高望重的人死后才能吹‘百鸟朝凤‘,这是一种待遇更是一种象征,师傅有师傅的坚持这就是传统需要坚守的部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结构的重大调整,农村的生活不比以前,老实种地的挣不了多少钱,有钱的没具体说,但是应该不是靠种地发财的,年轻人外出的越来越多,天明的妹妹和师弟最终还是去了西安,这让一直发愁天明婚事的母亲更是愁上愁-这里居然还有换亲这一现象,电影年代背景交代的太不明确了,导演是几个意思?传统的唢呐班子生存太难了,人总要吃饭的,艺术终归不能当饭吃的,即使是老匠人再坚持甚至是以死呐喊,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里有一场戏体现的淋漓尽致,唢呐班对着管弦乐队和美女歌手,败下阵来,一群二流子样(这里有丑化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倾向)的人前来挑衅,最终用了最简单的男性方式,打群架,最后不了了之。结果是直接导致唢呐班子散了,其他人都不来了,师父用他最后的威信想要守住唢呐-百鸟朝凤,一曲结束师父病倒了,虽然徒弟学到了技艺和品德,但是单个人的力量怎能挡住时代的洪流,更何况又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在此猜测电影的时代背景在上世纪年代到本世纪初,徒弟也见到了大城市,但是为了遵守对师父的承诺还是回到了乡村。

    这里有点不明白导演的意思,现在是2016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政府行为已经有年头了,虽然中国真是地大人多的,可也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技艺都得以保护和传承,包括市场经济方面发展和推广,就好像戏外的事情一样,这个戏是吴天明导演最后一部电影,然后制片人在上映期又做出了如此无奈但是效果好的宣传。看了电影,好评的是主演的演技,陶泽如确实拿出了影帝级的水准,但是没感受到唢呐这项技艺的独到之处,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遗憾,难免有疑问与导演和制片方的用意,既然是生活化的叙事,近乎写实的描白,看似很平淡,为嘛不能在戏外也是平和的心态,就算是为这样老艺术的传承做些什么,但是现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没必要这么愤世嫉俗吧,通篇平淡的叙事推进,前半部对于孩童学艺和农村平淡生活的过多展示是想说明什么?现实的状况是政府在加大城镇化的进程,真正的农民实实在在的在减少,曾有言,90后农村出身的人还有会种地的吗?

    我倒觉得展现高超的技艺,回归生活的本身,可能才是真正的出路,不然只能成为末路上的一首吹给自己的独奏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 《百鸟朝凤》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ps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