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那些事谁的青春不迷茫生命哲学
90后酷说《老子》(12)▏吸毒者戒不了海洛因,而我们戒不了欲望

90后酷说《老子》(12)▏吸毒者戒不了海洛因,而我们戒不了欲望

作者: 紫侠狼 | 来源:发表于2017-09-10 18:08 被阅读2545次

题引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苏格拉底说:集市有什么好逛的?

学生们说:“好吃的、好听的、好看的,应有尽有!”

苏格拉底想了想,点了点头。

第二天,苏格拉底走进教室。

在课堂上说:“我昨天逛完集市,有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

㊣五音令人耳聋;

(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

㊣五味令人口爽;

(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1、

1884年,尼采出版了一本书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在自序里称赞这本书:

“像一口永不枯竭的泉井,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后来,这一句话被一位学者借用过来称赞《道德经》。

再后来,以讹传讹。

现在这一句话已经被世人谣传成了尼采老子的评价。

其实,尼采是无辜的。

蔑视女性的他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对老子说出如此露骨的表白。

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会乐意将错就错呢?

我觉得,是因为尼采的对老子“表白”,也正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心声。

所谓的“满载宝藏......唾手可得”其实既是一种赞美,又隐含了一种批评。

只是如果我们自己说出来恐怕会遭人围啄,所以就假借哲学狂人尼采的名声以壮胆。

2、

《道德经》就像是人生考卷上的标准答案,你明明知道它是正确的,但有时候心里还是会忍不住问一句:

这是为什么呢?

“五色令人目盲”,为什么?

“五音令人耳聋”,为什么?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又是为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直性子的人,可能就会质问老子:

我不想听你告诫我不能这么做,我只想知道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3、

所以,《道德经》的确是一口智慧的泉井:

老子只告诉了我们汲水的原理,

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凿井的诀窍。

更没有告诉我们:

为什么只能喝井里的泉水,而不是天上的雨水呢?

这个原因,我们需要从一个老鼠实验说起。

4、

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的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给老鼠的大脑中连接一种刺激装置,可以使其大脑分泌多巴胺(俗称:快乐激素)。

然后将这个装置连上电钮,让老鼠可以自己触碰到。

实验的结果是:

老鼠一直废寝忘食地按电钮,直到死为止。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多巴胺”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可以让动物为了它心甘情愿地去死?

5、

这个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生理学界也是吵来吵去。

直到2000年10月9日,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个谜底才算是盖棺论定。

阿尔维德▪卡尔森的研究指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

这是什么意思呢?

6、

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着150亿左右的神经细胞:

人的大脑之所以能思考,身体之所以能运动。

都是因为“信息”可以在无数个神经细胞之间来回穿梭无阻。

而问题在于,

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间存在着间隙,就像两座山峰之间隔着一道悬崖。

也就是说,

信息要想传递过去,就必须要跳过这一道悬崖。

但是,不争气的“信息”就像是一个大家闺秀。

不仅胆小如鼠,而且是体育特差生,根本无力完成这项任务。

所以,神经细胞摊上“信息”这么个扶不起的阿斗。

只好徒叹奈何,自己想办法解决。

于是每当有“信息”要传递的时候,神经细胞就会让自己的突触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生理学名称叫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

背起“信息”,跳过悬崖。

没错,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主管情绪的神经递质。

说得形象一点:

信息就像是孙悟空,多巴胺就相当于是筋斗云。

没有筋斗云孙悟空哪都去不了。

而没有孙悟空在大脑网络里来回穿梭,人类便不会感到快乐。

也就是说,作为“筋斗云”多巴胺使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生物学界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外号叫快乐激素。

多巴胺越多,我们就越快乐。

因此,本质上多巴胺就等于是大脑的一种奖励机制。

7、

根据现代生物学家洛雷塔·格拉齐亚诺·布莱宁的研究:

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经历了长期的饥饿后。

找到食物或者发现猎物时,大脑就会分泌出多巴胺。

他后来的描述,写得太过无趣,所以我决定替他表达:

当我们玩游戏通关、当我们买彩票中奖;

当我们学业进步,当我们工作升职;

当我们洞房花烛,当我们初为父母等等。

总而言之,当我们做了一件大脑喜欢的、或者说对身心有利事情时。

大脑就会奖励一些多巴胺给我们,好让我们继续去完成类似的事情,如此周而复始。

这个现象一般被叫做:多巴胺奖赏回路。

——以上观点改写自《能让你快乐的化学物质:多巴胺、脑内啡、催产素、血清素》

8、

那么,我现在说得难听一点,

我们人类终其一生,不过是像条狗一样在追求大脑“多巴胺”这块骨头扔给我们而已。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结论:

大脑其实是通过多巴胺来控制人类的,就好像老板通过来控制员工一样。

如果没有工资,员工便没有工作的动力。

如果没有多巴胺,人类便没有活下去的动力。

也就是说,

人类本质上只是基因的奴隶。

9、

谈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人会对某种东西上瘾了。

比如像烟瘾、酒瘾、赌瘾、毒瘾等等。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

抽烟、喝酒、赌博、吸毒;

恋爱、运动、巧克力甚至是购物等等行为。

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其中最难戒掉的,就是毒瘾。

为什么呢?

10、

毒品本质上就相当于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可以说是多巴胺的情敌,会跟多巴胺抢着护送信息。

虽然毒品多巴胺同属于神经递质,但是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说多巴胺是矮穷矬的人民币,那么毒品就是高富帅的黄金。

你愿意选择多巴胺自行车,还是毒品法拉利呢?

可想而知,最终信息们无不抛弃了多巴胺,而踏上了毒品的贼船。

久而久之,多巴胺失望离去。

因为大量的神经递质(毒品)由外部获得,大脑就会减少内部产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

信息渐渐地跟毒品建立了稳定的关系,相当于是领证结婚。

然后突然有一天,信息发现毒品是典型的富二代渣男。

于是将毒品告到法院,起诉离婚。

作为法官的大脑看了诉状,忍无可忍。

一锤定音:同意。

11、

然后,我们试想一下:

信息早上出门时,法拉利没有了,自行车也早就被气走了。

于是,信息只好待在家里生闷气。

这个时候,吸毒者便会感到痛苦。

尽管没过几天,备胎多巴胺还是骑着自行车去找信息。

(这是大脑一种自动修复平衡的功能。)

但是信息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心里却承受着一种巨大的委屈。

因为坐惯了法拉利的人,是无法在自行车上体会到快乐的。

吃惯了燕窝鱼翅,怎么可能咽的下粗茶淡饭呢?

这时候,信息有两个选择:

第一,永远跟毒品断绝来往。

但要在自行车上心如枯井的度过一生。

第二,复婚,把毒品找回来。

哪怕在跑车上逍遥快活的度过一年。

最后,世界各地普遍的数据是:

至少97%以上的人都选择了复婚。

“不吸毒,毋宁死”成了他们的人生信条。

所以,我们不得不悲叹:

吸毒者的结命运,并没有超越实验室里老鼠的结局。

12、

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

原来相对于生理上的“毒瘾”来说,更难戒的是“心瘾”。

戒毒之所以难,并不是由于没有了毒品你就会痛不欲生。

而是由于吸食毒品时,所体验的那种超级快感让你欲罢不能。

因为当你尝过了毒品的鲜美以后,多巴胺对你来说就味同嚼蜡。

也就是说,你几乎已经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如果用一种诗意的表达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13、

讲一个弘一法师的故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教育家夏丏尊前来拜访。

中午时,弘一法师问他要不要同吃。

夏丏尊说:“吃不下,我看着你吃吧。”

于是弘一法师开始用餐:

一碗白米饭,一碟咸萝卜干。

夏丏尊不忍地问:“只吃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

饭后,弘一法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开水是不是太淡了点?”

“淡也有淡的味道。”

初读这个故事,不禁被弘一法师的禅定心态所折服。

于是我问我自己:

如果你是夏丏尊,你能吃得下吗?

我心里的回答是:应该能的吧。

好,就算你能吃得下,那么再请问:

如果是让你一辈子都吃这样的简餐素食呢?

我一下被自己问到哑口无言,我想:

如果真的只有一种活法,让我在一碗萝卜干米饭一瓶安眠药之间选一个。

我选安眠药的几率可能会更大。

我也知道世界上一定千千万万个贪食如我吃货们,会选择后者。

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

那些吸毒者自杀的原因跟我们选择安眠药的原因,本质上真的有区别吗?

14、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问:

毒品,似乎跟老子的本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吧?

可是,真的没有关系吗?

对于我们来说,老子所谓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

或者佛家所谓的三毒贪、嗔、痴;五欲财、色、名、食、睡等等。

谁又能保证它们一定不会变成我们精神上的毒品呢?

你或许又会说:

这些东西虽然对我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但相对于毒品的魅力而言,就等于是村妇比之于西施,怎么相提并论呢?

没错,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直到后来看到了马克▪李维斯的一句话,我改变了看法。

马克▪李维斯是谁呢?

15、

他是加拿大的一位发展神经学家发展心理学教授,他本人曾经就是一位瘾君子,发誓戒毒以后。

他开始对毒品如何影响大脑,成瘾如何改变神经细胞的分泌进行了多年的追踪研究。

他在《欲望周期》里提到了一项惊人的发现:

研究显示,许多政治家体内的多巴胺浓度足以放倒一位瘾君子。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惊诧莫名,沉思良久。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就意味着:

权力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胜过了毒品的吸引力。

所以我本能地认为他这可能只是一种调侃,不足为信。

16、

但是后来,我偶然地在一个生物学的论坛上看到了一组数据,据说是来源于英国《卫报》。

人的快乐的程度,取决于脑部多巴胺的分泌程度。

如果将性爱所分泌的多巴胺导致的快乐程度,定为标准值100,那么:

普通笑话的快乐值是:30。

美食的快乐值是:70。

性爱高潮时的快乐值是:200。

吸食冰毒的快乐值瞬间就可以突破:500。最高可达到1000。

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就是赌博。

随着筹码的不断加大,人脑的多巴胺分泌也呈几何级数增长。

很轻易地就突破500、甚至是1000,目前实验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数据是1200。 

(我们不要忘了,金融业的衍生品:期货外汇。也属于赌博。)

17、

为了验证这一组数据的准确性,我在知乎上查阅了一位瘾君子的自述贴。

他提到在戒毒所时,老师专门在课上讨论过一个话题。

让他们给生活中的愉悦感打分:

没感觉是0分,依次类推,到快感的巅峰是10分。:

最后统计出来的结果是:

享用美食:1分。

性高潮:3分。

吸毒:10分。

两组数据相比较,基本靠谱。

18、

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根据“美食”的快乐值进行一个推测。

对于男性来说,游戏的快乐值不会低于70。

对于女性来说,购物的快乐值不会低于70。

再结合马克▪李维斯《卫报》的观点

权力与金钱,至少对于一部分人而言,

其快乐值相当于是毒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为财死也好,为了权力六亲不认也罢,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当一个人体内的多巴胺浓度突破了界限,他的意识就无法控制自己了。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病毒可以操纵人类的思想与行为。

那么,它一定是多巴胺。

多巴胺,其实就是欲望的别名。

19、

现在我们想一想,在古代权力谁的最大?金钱谁的最多?

当然是帝王

而老子的道德经本质上就是写给统治者的告诫书。

商人赚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各种奇珍异宝,为了所谓的“难得之货”吗?

政治家争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威风八面,为了所谓的“驰骋田猎”吗?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

驰骋田猎,在上古时期并非是单纯的打猎那么简单。

而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祭祀仪式生产活动。

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大阅兵+军事演练+世博会开幕式。

20、

如果你是帝王,你敢拍着胸脯说你对“难得之货”“驰骋田猎”不会上瘾吗?

至于对五色、五味、五音的追求,对于帝王来说,究竟会有多大影响呢?

《韩非子▪喻老》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有一天商纣王的属下敬献了一双象牙筷子,大臣箕子听说后惊出一身冷汗。

别人问他为什么,箕子说:

有了象牙筷子,怎么会乐意使用泥碗呢?

一定要玉碗才能配得上,有了象牙筷子玉碗。

怎么会乐意吃青菜淡饭呢?一定要鲍鱼熊掌才能满足。

鲍鱼熊掌的人能穿粗布麻衫吗?一定要锦衣绸缎才配得上。

锦衣玉食的人能住茅屋草舍吗?一定要皇宫丽殿才配得上。

果然,五年后箕子所担心的,商纣王一样也没落下。

其实,箕子的话虽然句句在理,但是属于政治学范畴

如果是心理学大师老子箕子同朝为臣的话,他一定会这样补充:

皇宫丽殿的人怎么能听单管弦奏呢?一定要《霓裳羽衣曲》才配得上。

既然听《霓裳羽衣曲》,怎么能没有歌女美人助兴呢?

既然有歌女美人,怎么能没有貂皮美玉装扮呢?

既然如此,貂皮狐裘我何不自己出去骑射猎取呢?

金环美玉我又何不让四方朝贡敬献呢?

然后,你发现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驰骋田猎等等无穷无尽......

纣王的欲望就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大。

所以,有人说商纣王是因为一双象牙筷子而亡了国。

虽然是戏论,却也道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个原因在心理学上叫狄德罗效应。

21、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1713~1784)。

有一天,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精美华贵的睡袍。

他欣喜至极,然后披着睡袍在书房踱来踱去时。

突然觉得自己的办公桌陈腐破旧,配不上自己的形象。

于是,换了一张新的办公桌。

几天以后,他又觉得地毯粗糙不堪。

自己仿佛是一颗钻石被放置在褪色的麻布上,这怎么能忍受呢?

于是,又换了一张新的地毯。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没过多久。

他又发现椅子、雕像、闹钟等等摆设与书房的新面貌格格不入。

于是,一件一件挨个换了个遍。

后来他终于得到了一间豪华气派的书房,但是当他坐在书桌上陶醉的时候,突然醒悟。

“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于是第二天追悔万分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别离旧睡袍之后的烦恼》。

两百年后,在1988年,美国人格兰特·麦克莱肯读到了这篇文章,感慨唏嘘。

他认为这是消费文化中一个典型的标本,于是借用狄德罗的名义,将这一类现象概括为“狄德罗效应”。

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女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出版了《过度消费的美国人》,她在书中对这种新睡袍导致新书房、新领带导致新西装的攀升消费心理模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并给“狄德罗效应”起了另一名字叫:

“配套效应”。

22、

没错,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有一个阈值。

我们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幸福的阈值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小时候,我们得到一个棒棒糖都会兴奋半天。

但是现在,就算得到一盒棒棒糖也索然无味。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幸福阈值升高了。

我们可能得到一辆轿车,才能感受到与小时候吃棒棒糖一样的快乐。

而这种快乐也因人而异:

对于穷人来说,得到一辆大众吉利就够了。

而对付富人来说,得到一辆兰博基尼私人直升机,或许才满足。

没错,我们必须让得到的东西跟自己的感觉配套。

必须高于自己的幸福阈值,才能感受到快乐。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总是怀念童年,总想做一个单纯而快乐的孩子的根本原因。

23、

所以,这个世界上的得到快乐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外求于物,逐渐配套自己的幸福阈值。

第二种是内求于心,逐渐降低自己的幸福阈值。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

那些外求于物的人,最后无不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

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有几个人使用的不是“外求于物”的方法呢?

我们的人生说白了:

从一开始就在失败的路上狂奔,死不旋踵。

24、

所以佛陀曾经说我们凡夫俗子都是被“苦痛逼迫,乃至夺命”。

就像是中了毒箭的人,而且是身上心上各一支。

所谓:

愁忧称怨,啼哭号呼。

若身受,若心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

——《杂阿含经▪卷十七▪四六零》

也就是说:

吸毒者在我们眼里的样子,其实就等于是我们在佛陀眼里的样子。

我们都是中了毒箭的人,我们都是吸毒者。

吸毒者戒不了海洛因,而我们戒不了欲望。

我们之所以敢于追求五色、五味、金钱或者权利等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我们都错误地高估了自己自制力,而低估了多巴胺魅力。

比如商纣王,比如狄德罗。

25、

商纣王本来是一代明君。

荀子说他是:

“天下之杰,百人之敌”

——《荀子▪非相篇》

司马迁说他:

“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史记▪殷本记》

但是文武双全商纣王何曾想到自己竟然会因为一双筷子而身死亡国呢?

26、

狄德罗则更不用多言,他既是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又是自然学家、生理学家。

他是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时,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就是由他主编的。

但是博古通今狄德罗又何曾想到自己竟然会被一件睡袍玩弄于股掌之中呢?

27、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商纣王的影子,每个人的心里也或多或少都有狄德罗的烦恼。

所谓的“配套效应”,不过是我们被多巴胺绑架后一步步挟持的效应而已。

所以,多巴胺并不是快乐,而是追求快乐的欲望。

我们来看一个科学实验,或许就明白了。

28、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肯特▪贝里奇发现:

老鼠在吃甜食时会舔嘴唇,而面对美食舔嘴唇的现象是猩猩和人类身上所共同拥有的。

不仅如此,动物们普遍在遇到开心的事情时,都会舔嘴唇

于是,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用神经毒素损毁了小老鼠的多巴胺分泌中枢,小老鼠在没有了多巴胺之后,变得无欲无求,不再主动寻找食物。

但是当它们看到美味的食物喂到眼前时,还是会舔嘴唇表示很开心。

然后,肯特贝▪里奇又通过电刺激给小老鼠增加多巴胺分泌。

结果小老鼠拼命地寻找食物,而且食量超乎寻常,但是它们舔嘴唇的频率并不会增加。

即使食物变得难吃,这些多巴胺过剩的小老鼠还是会吃到饱胀。

这个研究结果意味着:

多巴胺并不产生愉悦感,而是产生欲望。

29、

于是肯特▪贝里奇提出一个理论认为:

人的大脑有两套奖赏系统,喜欢系统想要系统。

这两套系统联系紧密,通常一起运作。

就像是情侣一样,出双入对,形影不离。

所以一般情况下:

我们会喜欢想要的东西,也会想要喜欢的东西。

当然,偶尔这两套系统也会分开运行。

那么喜欢却不想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神经美学家安简·查特吉认为:

审美快乐就是这样一种快乐,是一种没有被想要“污染”的喜欢。

那么想要却不喜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要去夜店、赌场、监狱或者戒毒所里随便问问就能找到。

30、

至此,我们或许就能解释得道开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了。

所谓的得道开悟:

就是喜欢却不想要的状态,就是没有多巴胺依然能保持快乐的状态。

就像实验室里的老鼠那样没有多巴胺依然能保持舔嘴唇的能力。

后来,这只“无欲无求”老鼠在实验室里不吵不闹,直到安然饿死。

31、

这个现象,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佛经里的一些关于佛陀不吃饭的记载:

《大宝积经•卷十》曰:

如来不食,如来至真以法为食。

《金刚仙论•卷一》曰:

如来金刚之体,身内不空。

又常在三昧,其实不食。

《大般泥洹经•卷三》曰:

(如来)为化众生随时现食,其实不食。

也就是说,佛陀是不用吃饭的。

是为了度化众生,不搞特殊才与弟子们一起乞食。

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姑且存疑,但有一点我是相信的:

那就是佛陀没有食欲(当然七情六欲都没有)。

可能是佛陀通过常年的修行,已经将体内的多巴胺彻底制服了。

32、

前面我们讲过:

大脑是通过多巴胺来控制人类的,就好像老板通过来控制员工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

在现实中,我们是金钱的奴隶。

在精神上,我们是多巴胺的奴隶。

所谓证悟得道:

就相当于是他们在精神上革命成功,奴隶翻身变成主人,变得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了。

也就是说,悟道者摆脱了多巴胺的挟持。

这即是佛法所谓的:解脱烦恼。

所谓烦恼,不过是被多巴胺挟持的代称而已。

33、

他们究竟是为什么能摆脱多巴胺的挟持呢?

因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负责在各个神经细胞之间护送信息。

信息来回穿梭,从而使人感到快乐。

所以,我推测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他们的大脑中找到了另一种神经递质。

可以护送信息跳过“悬崖”,抵达到对面神经细胞只让人产生快乐而不产生欲望。

另一种可能是,他们真的不需要类似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他们大脑中的信息可以自己长出翅膀,直接飞过“悬崖”

至于哪一种正确,不得而知。

或许都是错误的,毕竟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推测。

34、

但是不论是从生物学上还是佛法上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解脱以前,我们是服从基因命令的奴隶,是“迷”的状态。

解脱以后,我们是自己发号施令的主人,是“悟”的状态。

所以即使是做同一件事情,哪怕是吃肉喝酒、寻花问柳

迷的时候,是带着命令,是为了得到多巴胺而去做的。

悟的时候,则是本心所发,顺着自然的天性而去做的。

也就是说:

迷的时候,是有所为而为,是有心的状态。

悟的时候,是无所为而为,是无心的状态。

所以《达摩悟性论》:

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

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

我们只有从各种色的表相中解脱出来,直见色的本性。

才能体悟到《华严经》中“观一切法,心恒快乐,自在游戏”的人生境界。

这个时候,“一切法”都束缚不了你。

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无论是三毒五蕴还是十八界。

都不过是负责启动你心中快乐模式的一种游戏程序而已。

35、

当然,虽然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真正的得道高僧,比如传说中道济禅师(济公)喝酒吃肉,的确可以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

但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则一般不为人知: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所谓的世人,就是指我们这些世俗之人。

本来就已经都是多巴胺的奴隶了,如果再去喝酒吃肉、寻花问柳,岂不是成了奴隶的奴隶了吗?

所以一般意义上,我们生活中那些真正的智者。

并不是比凡人具备更高的对抗多巴胺的能力,而是他们知道“不见可欲”的重要性。

所以,提前将一切诱惑全部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36、

唐代有一位名相叫陆贽(754~805),做官清廉,为人正派。

唐德宗也觉得他太过谨慎,有一天就劝他说:

“你一概拒绝收礼,于事于理恐怕不妥。像鞭子、靴子之类,收也无妨嘛。”

陆贽不同意,于是答了一段千古名言:

“贿道一开,辗转滋厚。

鞭靴不已,必及衣裘;

衣裘不已,必及币帛;

币帛不已,必及车舆;

车舆不已,必及金璧。

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

陆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是多巴胺的对手,所以从来都不会暴露在多巴胺的面前,与其正面交锋。

大历史学家司马光也看透了这一点,所以训导儿子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

这句话可以说是“配套效应”的生动阐释。

老子早在司马光一千五百年前,就为了防止人们陷入“配套效应”的泥潭,提出了“圣人为腹不为目”的告诫。

那么,究竟什么是“为腹不为目”呢?

37、

关于这一句话的解释历来都五花八门。

王弼的解释,最有诗意,也最受追捧。

王弼《老子注》说:

为腹者,以物养己。

为目者,以物役己。

如果单纯用语言来解读这两句话,恐怕会陷入愈描愈黑的文字陷阱。

让我们来听一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吧。

38、

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你需要的越少,你就越接近神。

所以,简洁朴素是他一贯的生活信条。

39、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苏格拉底说:集市有什么好逛的?

学生们说:“好吃的美食、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表演,应有尽有!还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您如果去了,一定会觉得不枉此行。”

苏格拉底想了想,点了点头。

第二天,苏格拉底走进教室。

在课堂上说:“我昨天逛完集市,有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学生们立刻围堵上来问:“什么收获?”

苏格拉底说:“我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学生们立刻安静了下来,苏格拉底继续说道:

“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奔波劳累的时候,幸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非必须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40、

那么,什么才是必须的物品呢?

对于人来说,食物是必须品,不可或缺。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腹”。

那么,什么又是非必须的呢?

对于生命来说,眼睛并非是必需品。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为目”。

所以,老子的意思是:

活着便已经是人生至乐,夫复何求?

第十二章【完】


90后酷说《老子》(11)▏幸福的真谛在于: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90后酷说《老子》(10)▏催眠实验告诉你,每个人身体里的潜能有多大。

90后酷说《老子》(9)连老子都想不通的人类心理,一直主宰着人类社会?

90后酷说《老子》(8)▏千万不要试探人性,每个人都有恶的基因!

90后酷说《老子》(7)▏为什么“吃肉”“杀人”也能成佛?

90后酷说《老子》(6)▏老子最先提出“性本能”才是人类最根本的内驱力?

90后酷说《老子》(5)▏是陈毅为政不仁,还是金庸书生误国?

90后酷说《老子》(4)▏道: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减肥。

90后酷说《老子》(3) ▏成功的上限,取决于你对人性理解的下限。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90后酷说《老子》(1)▏道:老子与霍金,哲学与物理为什么殊途同归?


喜欢我的文章吗?

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

那还等什么?赶快关注表白吧


相关文章

  • 90后酷说《老子》(12)▏吸毒者戒不了海洛因,而我们戒不了欲望

    题引: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苏格拉底说:集市有什么好逛的?学生们说:“好吃的、好听的、...

  • 戒掉你

    戒掉你,戒不掉酒,戒不掉 情歌,戒不了动漫,戒不了篮球 戒不了摩托车的极速,戒不了工作 戒不了快速的生活,恭喜你,...

  • 当健康亮起了红灯

    文|梦凡 有人说戒不了烟,戒不了酒,减不了肥,戒不了熬夜,那是因为你现在还健康,当你健康亮起了红灯,以前戒不了的都...

  • 戒不了

    戒不了 戒不了,一切都还是那样 咖啡,戒不了 那苦涩,那甜蜜 在心头,不愿离开 那书,戒不了 读着别人的痛,流着自...

  • 为什么毒品之王海洛因成瘾这么难戒?

    海洛因上瘾很容易,要戒却非常艰难:腐蚀吸毒者灵魂,破坏正常精神状态。 不少吸毒者最后为了得到毒品变得六亲不认,甚至...

  • 那场兵荒马乱的迷离

    文/王志刚(预计阅读1分钟) 我戒了烟 却戒不了喉间的干涩 我戒了酒 却戒不了内心的粘稠 我戒了爱情 却戒不了暗夜...

  • 一个戒不掉,一个逃不了

    游戏戒不掉。 睡懒觉戒不掉。 熬夜戒不掉。 自卑克服不了。 大意马虎克服不了。 懒得动脑筋克服不了。 贫穷逃避不了...

  • 之前嘲笑别人戒不了烟 现在嘲笑自己戒不了你

  • 反反复复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戒不掉毒品?

    很多吸毒者无法戒毒总是询问我们: 为什么我戒不掉毒品?为什么别人可以戒我无法戒? 尤其是一些吸毒者家属,他们觉得自...

  • 戒不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 明明知道有些东西不好 但是你就是戒不掉 比如熬夜 比如嚼槟榔 比如抽烟 比如喝酒 再比如:发脾气

网友评论

  • 爱读书100:看了您的文章感觉很棒,我一个七零后中学都没有毕业,想吃透你你写的东西,可碍于知识,见解不足,很是吃力,苦恼啊!
  • 69e2f66c9297:如果科学家可以研究一下 得到开悟人的脑袋就好了:smile:
    紫侠狼:@故事画 哈哈,这个方法好。
  • 空有先生:写的真好,网上有位老兄叫元吾氏,他的论述兄台也可以看下,他说人的一生是为了提高意志强度而活着,与本篇不谋而合,兄台非修行中人,其实来世今生,生死轮回还是有的。
    紫侠狼:@空有先生 很荣幸哦,您如果能把我的文字都配上语音,那就更好了: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别忘了录完给我一个链接哦
    空有先生:@紫侠狼 你我同年,佩服你的博学多才。感觉你的文章非常好。我可以在喜马拉雅上把你的文章配上语音吗?版权出处什么的都会注明是你的。我只负责读。
    紫侠狼:谢谢您的欣赏,您推荐的元吾氏,我有空一定会拜读的。
  • 三五年时三五月:仔细拜读,得出一个结论,“人无法打败巴多胺,这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你作为人的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打败他意味着自杀。”文中提及了佛法,似乎无欲无求,就可以战胜巴多胺称为自身的主人,然而这种想法是具有欺诈性的,古代从人类诞生以来,志同道合者会像磁铁相吸般走到一起。无欲无求者就是这样,他们会发展成宗教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戒律,体制,领导,而巩固他们的思想,而不食酒肉之是他们为了巩固体制定下的规矩,实际上和巴多胺的关系并不太多。他们以自己的心智和集团向欲望抗衡,他们可能是最远离欲望控制的人,但他们恰恰被规则束缚了。他们崩溃只是因为阈值不够而已,如今佛教喝酒吃肉也大有人在,当他们离大多数人越近,他们的信仰就愈发崩溃。
  • 76d7df67e225:这一篇,今年看到的最深刻的一篇文章、。大赞!
    紫侠狼:谢谢高评,荣幸之至:blush:
  • 透明的灰:大杂烩
    紫侠狼:@透明的灰 大烩菜,哈哈
  • f6cc1b074ff0:深刻深刻,我们做自己的奴隶,太久了
    紫侠狼:我也是,哈哈
  • 甘肃__王兴邦:好文章
    紫侠狼:谢谢您支持!:blush:
  • feff9fc8ceb6:本年度独到的最好最深刻的文章,:+1:
    76d7df67e225:本年度配合最默契的互动:smile:
    紫侠狼:本年度看到最好最有眼力的评论:sunglasses:
  • 海若神:赞!收藏慢慢细看!
    紫侠狼:谢谢支持,嘿嘿:blush:
  • f6050c9b271c:发人深省,太深刻了。佩服作者的学识和才思。
    紫侠狼:@维纳斯的雕像 还没有呢,春节过后,或许就能成书了。
    f6050c9b271c:@紫侠狼 现在,出纸质书了吗?
    紫侠狼:@维纳斯的雕像 希望多多提意见,共同交流:blush:
  • c36ee365f01e:所以说,快乐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无聊才是常态
    紫侠狼:你一眼就看到本质了,:+1:
  • 2de190b0b5a2:认认真真看完了,也理解了,也亏得你比喻的很形象。中间差点看不下去,结果看了些后又翻到前面一字一句重新看
    紫侠狼:哈哈,终于看到底,还好你没放弃:smile: 谢谢你支持!
  • 利明_7045:好厉害!这个信息量好大呀?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完成信息的收集的??👍
    紫侠狼:天下文章一大偷,无所不偷。哈哈:smile:
  • 因为从未遇见你:古今中外,引经据典,好文!
    紫侠狼:谢谢你的欣赏与支持!:blush:
  • 蛮姨:信息量太大,古今中外都要引述论证,服,看完了,觉得什么也没有记住,但是就是觉得在说【无为】的好。
    紫侠狼:@蛮姨 你好有个性。哈哈
    蛮姨:@紫侠狼 大彻大悟之后发觉还是:妈卖批,太深奥了,书不尽其言,言不尽其意,还是回去啃啃我的馒头,喝喝我的开水,爱咋地咋地。
    紫侠狼:哈哈,什么也没记住,说明内化于心。
    吉祥寺张无忌学太极,边学边忘,然后就会了。:smile:
  • 碧绿的心:你写的文章有长度更有深度,举的例子也浅显易懂。读者会边读边思考,很有意义。
    紫侠狼:对你有益,荣幸之至。谢谢你的欣赏:blush:
  • 兰因絮:写的真长
    紫侠狼:额,我尽力了,,,:relaxed:
  • 2e2f8b8a4d30: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生命,不再迷失于社会给你戴上的枷锁
    紫侠狼:说得有理,挣脱枷锁要紧
  • d8454b90f43c:举的例子很好,涨知识了,真是90后的榜样👍
    紫侠狼:谢谢赞赏,榜样不敢当,互相交流学习哦:blush:
  • 张ying:看了几篇作者的文章,很喜欢😊
    紫侠狼:哈哈,咱俩有缘:blush:
  • 盆小猪:融会贯通👍,很透彻🙏
    紫侠狼:多谢盆兄的赞赏,不容易啊。我会再接再厉。:blush:
  • 38814471b0ec:不记得在哪儿看的 说古代文人看佛经 尽量选在酒楼青楼 不然周围没个诱惑人的 看得一入迷就都决意遁入空门了
    40fc9bc6b07f:@紫侠狼 可以有,约一起!:joy::joy::joy:
    紫侠狼:艾玛,还有这种看书法,改天咱也学学,哈哈:smile:
  • 唔知儿童欢乐多:一剂良药,去去浮躁气。然后继续出发
    紫侠狼:谢谢欣赏:blush: ,共同勉励!
  • 风起龙飞:欲望是本能,是动力,正确的欲望不是邪念。植物人,死人,没有欲望。
    风起龙飞:谢谢点赞!
    紫侠狼:恩,的确是。
    没有欲望,便没有文明。

本文标题:90后酷说《老子》(12)▏吸毒者戒不了海洛因,而我们戒不了欲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nw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