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格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文社科
90后酷说《老子》(20)▏当灵魂不在场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

90后酷说《老子》(20)▏当灵魂不在场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

作者: 紫侠狼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22:17 被阅读814次

    题引: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每一个犯罪者,心里都可能有一个高尚的借口。

    每一种恶行,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为:

    当我们作恶的时候,灵魂并不在场。

    当灵魂不在场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作恶。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少?)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荒兮,其未央哉!

    (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

    (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傫傫兮,若无所归。

    (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澹兮,其若海;

    (恍惚啊,像大海汹涌;)

    ㊣飂兮,若无止。

    (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第十二句】【第十三句】【第十四句】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1、

    二战时期,德国有一位臭名昭著的杀人魔头叫阿道夫·艾希曼。

    他是屠杀了110万犹太人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外号“死刑执行者”。

    二战结束后,他辗转逃亡到了阿根廷。

    直到1960年才被以色列特工“非法”抓捕回国,第二年在耶路撒冷受审。

    他的庭审整整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但是艾希曼的所有发言里,没有一个字承认自己有罪。

    他至始至终都用一句话为自己辩护: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依照命令行事。”

    没错,他并没有亲自杀过一个人,双手并没有沾过任何一个犹太人的鲜血。

    那么问题来了:

    他究竟是有罪还是无罪?

    如果有罪,是什么罪?

    如果无罪,凭什么要他接受法律的制裁?

    2、

    1963年,海德格尔的女学生——二十世纪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出版了一本书: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这本书是她在艾希曼受审期间作为特派记者所发表的评论汇集,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概念叫:

    “平庸之恶。”

    她认为:

    虽然艾希曼罪该万死但他只是一个遵从命令的下属,一个追求升官发财的普通人。

    他身上并没有“绝对的恶”,他所体现的只是“平庸之恶”。

    当然,后来的调查事实证明,阿伦特太天真了。

    艾希曼并非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命令的纳粹“螺丝钉”,而是一个主动地、积极参与的纳粹“发动机”。

    所以,法庭最后对艾希曼判以绞刑。

    3、

    不过,我想说的是:

    如果艾希曼真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执行命令的人。

    那么他还是否有罪呢?

    4、

    在1968年3月15日,越战期间。

    美国的一支巴克特遣部队转移到了越南的美莱村。

    据美国情报局透露:

    “美莱村可能窝藏了越共组织。”

    于是第二天清晨,在陆军中尉威廉·凯利的指挥下。

    美国军队血洗了整个村庄,无论男女老幼。

    在十几分钟内,一共屠杀了568名平民

    消息被美国陆军封锁了整整一年,直到后来被一名勇敢的记者揭发。

    在舆论的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公开审理遭到起诉的25名士兵。

    虽然根据负责调查此案心理因素的精神医生史考特·派克估计:

    当时至少有50人扣了扳机,200人亲眼目睹,500人知情不报。

    ——《邪恶心理学·第五章》

    但是,最终只有六个人上了法庭,只有威廉·凯利一人被判终身监禁。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威廉·凯利上诉后被减刑至10年。

    后来又经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授意,他只在一幢公寓里软禁了三年便重获自由。

    当然,威廉·凯利面对审判时不出我们的意料,他为自己脱罪的理由同样是: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依照命令行事。”

    只是,他并没有说谎。

    5、

    而真正的问题在于:

    世界上不仅仅只有艾希曼威廉·凯利两个人用这一句话为自己辩护,在整个二战后的世纪审判中,在纽伦堡东京的法庭上,有数不清的德国纳粹日本军国主义者都同样将这一句话当做自己的挡箭牌。

    根据海因茨·赫内的《党卫军》记载的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回忆:

    “真正的虐待狂是少数,病态的主动犯罪者不超过5%。

    其他人全部都是正常人,他们完全能分辨善恶,他们都知道发生的是什么事。”

    也就是说:

    他们在妻子面前是好丈夫;在子女面前是好父亲;在朋友面前是好同伴;在领导面前是好部属;在法律面前是好公民。

    但是,为什么当他们站在成千上万的无辜者的鲜血面前,却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呢?

    6、

    我觉得老子最有资格回答这一个问题,因为:

    “众人皆有以。”

    那么,“有以”是什么意思呢?

    河上公说是“有为”;

    王弼说是“有用”;

    苏辙说是“有能”;

    我说,他们三人统统都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我翻阅了几十种《道德经》的评注,只有明朝高僧憨山大师的解释勉强命中了老子的本意。

    他说:

    “有以”即是“有所恃,自恃聪明”。

    但是我不得不说,憨山大师也只答对了一半。

    那么,答案的另一半是什么呢?

    7、

    我们需要从南非大峡谷的一个悲剧说起:

    2010年10月23日,在南非的一个大峡谷底。

    发现了2700多只羚羊的尸体,堆积如山。

    根据现场勘察,这些羚羊的死因全部是:

    坠落摔亡。

    但是,现场的周围并没发现其他肉食动物追赶的踪迹。

    如果是偶然现象,那么一两只失足还可以理解。

    问题在于:

    2700多只羚羊,它们是如何集体商量好一起跳崖的呢?

    此事一时间引起了各方的猜测,众说纷纭。

    最终,开普敦大学的动物学家贝拉教授解开了这一个死亡谜题。

    答案暂且保留,我们继续往下探讨。

    8、

    悲剧演完了,接着我们再来看一出佛经里的喜剧:

    从前有一个愚人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有一次外出做工,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

    母亲就教训他说:“儿子,你这样下去怎么生活呀?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机会,抓住了就不要放弃!”

    第二天,他出门遇见一头吃草的毛驴。

    四顾无人,他赶紧上前抓住毛驴的尾巴,往自己的院子里拉。

    毛驴提脚乱踢,一个路人大喊:“太危险了,快放开!”

    愚人回答说:“母亲没有叫我放开之前,我是绝不会松手的!”

    这时母亲正好出来了,不仅没有劝告。

    反而鼓励儿子说:“一定要抓住了!没有主人认领的驴,就是你的。”

    ——《中观四百论广释·第二品》

    结局是什么呢?

    佛经里面没有交代,不过三岁小孩也能猜到:

    这个愚人非死即残,甚至免不了要吃牢饭。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

    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愚不可及的人吗?真的有这么独断专行的母亲吗?

    我的答案是:

    有。

    不仅有,而且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这位愚不可及的儿子,每个人也都有这样一位独断专行的母亲。

    “简直是一派胡言!”

    早猜到你会这么说,不过,我们不妨先暂时搁置争辩,继续来观赏一场行为实验。

    9、

    在1961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米尔格伦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阿道夫·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

    他怀揣着这个疑问,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这就是心理学史上堪称划时代意义的“权力服从研究实验”

    他招募了40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试者当“老师”

    “老师”的任务是:

    向实验室里的“学生”提问。

    如果“学生”答错,“老师”就要启动按钮对其施加电击。

    老师”“学生”分别待在两个相邻的房间,“老师”看不到“学生”,但是能听到声音。

    其实,所谓的“学生”是由其他实验人员扮演的,所谓“电击”也是假的。

    电压由小到大,“学生”的表演反应设计如下:

    45V:无感。

    75 V: 嘟囔。 

    120 V :痛叫。 

    150 V :说自己想退出试验。 

    200 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300 V: 拒绝回答问题。

    超过 330 V :静默 

    最高电压是,450V。

    实验开始了,米尔格伦和同事们普遍认为:

    施加最高电压的“老师”人数绝不可能超过十分之一。

    但是,实验结果不仅扭曲了他们的五官,也颠覆了他们的三观:

    100%的“老师”,都施加了300V以上的电压,无一例外。

    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学生”可能已经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况下,依然有26名“老师”施加了最高450V的电击。

    也就是说:

    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起码有超过65%的“老师”,可能已经是杀人犯了。

    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如果“老师”们有疑问。

    实验人员就会回复说:

    请继续!这是必要的。

    但至始至终,电压在300V以前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坚持终止实验,尽管他们也会表现出恻隐和痛苦。

    10、

    这项实验一经披露,犹如原子弹爆发,瞬间刷新了心理学界对人性的认识。

    没错,这些“受试者”之所以选择服从到底,仅仅是因为:

    命令他们的实验者是耶鲁大学的教员。

    那么请问:

    如果命令他们的是大学校长呢?是政府高官呢?是国家元首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至少90%以上的人都会成为第二个艾希曼,成为希特勒的帮凶。

    可是,这究竟是为什么?

    为什么生活中普通人会在这样一种实验的环境下顷刻间就变成了恶魔的化身呢?

    这一点,心理学家们解释不了。

    所以,我们需要从经济学的大厦里寻找突破口。

    11、

    在1992年,美国有三位经济学家共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叫:

    信息瀑布。

    什么是信息瀑布呢?

    如果你去看经济学家们的解释,只会看成丈二和尚,一头雾水。

    顾名思义,信息就像是一条溪流。

    在众所周知的情况下,会平缓舒畅地在人群里来回流通。

    但是当一条普罗大众垂涎欲滴“信息”刚流传出来,还“鲜为人知”的时候。

    “信息”就会像溪流遇到悬崖一样,瞬间在人群中散落成瀑布态势,形成一种“羊群效应”。

    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谣言,往往一夜爆红。

    而经济学家们惊恐地发现:

    “信息瀑布”现象在金融业简直是一条人性的铁律,因为每个金融从业者所掌握的股票信息有限,又不可能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全面了解。

    因此,所有的股民或者基金从业者都会选择盲目的“买涨杀跌”。

    其实,他们相信某一只股票会涨就跟相信某一个谣言会成真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面对此情此景,经济学家们只好两手一摊,说:

    人性不可预测,股市也不可预测。

    但是,世人对经济学家们的解释并不满意

    12、

    后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核磁共振成相技术的成熟。

    有一些经济学家就率先想到:

    为什么我们不在人类做出各种决策时,扫描一下大脑的神经网络呢?

    于是在2002年,世界上诞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叫:

    神经经济学。

    2012年1月5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一则新闻。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神经经济学教授瓦西里·克卢恰廖夫研究发现:

    人类在进行一项决策并选择从众的时候,会激活大脑中的一个区域——伏隔核,使其呈现出“欢呼雀跃”的状态。

    伏隔核,俗称“愉悦中心”。

    当人类面对金钱、美色、佳肴等等的时候,“伏隔核”就会两眼放光。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著名神经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伯恩斯表示:

    伏隔核,也是金融交易员选择“买涨从众”这一决策的原动力。

    也就是说:

    “从众”就像一个开关,“伏隔核”等于是一个电灯。

    人类在摁下“从众”这个按钮的时候,“伏隔核”就会亮起,表示奖励。

    可是为什么“从众”“伏隔核”会捆绑成一套系统呢?

    13、

    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几十万年前,一群原始人去一片原始森林中打猎。

    突然,有一个人发现附近有猛兽来袭,于是拔腿便跑。

    其他人的第一反应:必须是放弃思考,立即跟着跑。

    如果你犹豫了两秒,就可能变成了猛兽的午餐肉。

    所以,人类经过长期的进化:

    社会上不从众的人已经灭绝了,身体里不从众的基因也已经被淘汰了。

    也就是说:

    从众是人类的本能,如同吃饭和性一样,不可逆转、不可改变。

    简而言之:

    人类之所以选择从众,只是为了激活“伏隔核”,释放多巴胺,从而得到大脑的奖赏而已。

    如果换一句文学化的表述就是:

    人类是在欲望的蒙蔽下,选择了从众。

    正因如此,我们一般对从众的现象都会用两个字来总括:

    盲目。

    释迦牟尼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这种心理性的盲目“量身定做”了一个词叫:

    无明。

    那么现在,一切问题的答案似乎就呼之欲出了。

    14、

    先说羚羊事件,为什么会集体跳崖呢?

    贝拉教授的调查结果是:

    “这是一起盲从的悲剧。”

    原来,贝拉教授在现场经过仔细的勘察发现,峡谷边缘生长着密密麻麻的半米多高的蒿草。

    所以,在秋季大迁徙的时候。

    领头的羚羊并没有看到悬崖,误认为前方依然是一片原野。

    于是,它带领着2700只羚羊前赴后继地跑进了万丈深渊。

    值得一提的是,贝拉教授从无数的尸体中找出了那一只最强壮最魁梧的领头羊。

    经过医学解剖鉴定:

    这一只领头羊生前患有严重的眼疾,视力已经接近半盲状态

    也就是说:

    2700多只健康蓬勃的羚羊,被一只双眼半盲的领头羊不费吹灰之力便带进了地狱。

    15、

    谈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则禅宗的公案: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禅师,法号德山宣鉴,曾经是龙潭禅师的侍者。

    有一天晚上,龙潭禅师对他说:“夜已深,该回去歇息了!”

    德山鞠了一躬,揭开门帘,刚抬起脚便又折回来说:

    “外面实在太黑了。”

    龙潭禅师就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德山伸出手正要接。

    龙潭禅师一口气将蜡烛吹灭,德山恍然开悟。

    ——《碧岩录·卷一》

    那么,龙潭禅师为什么要吹灭蜡烛呢?

    其实,这一根蜡烛并不能带给我们光明。

    恰恰相反,蜡烛本质上是一根“无明”。

    为什么?

    因为当你眼前点燃一根蜡烛的时候,你的视力顿时就会聚焦于自身的周围

    可是在五步以外,你反而无法看清一个人,一棵树,一块石头。

    也就是说,你失去了“远视”的能力。

    这,难道不是一种半失明的状态吗?

    而手持蜡烛的你,难道不是一只半盲的羚羊吗?

    16、

    没错,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以来。

    就始终以自己能拥有一根更大的蜡烛而骄傲,以自己能点燃一根更好的蜡烛而炫耀。

    似乎我们的人生可以看得更远了,自身的光环也变得更亮了。

    日积月累,我们已经无法离开“蜡烛”了。

    每天小心翼翼地守护,生怕有风来吹,有雨来袭,有人来抢夺。

    直到有一天,蜡烛真的熄灭了,我们忽然看到了月光下的美景。

    原来:

    我们拥有的只是一根蜡烛,却失去了璀璨的星空。

    我们拥有的只是一点小聪明,却失去了最高的智慧。

    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吹灭蜡烛的勇气。

    17、

    对于迁徙的羚羊群来说,双眼半的盲领头羊就是一根蜡烛;

    对于施加最高电压的“老师”们来说,权威的指示就是一根蜡烛;

    对于屠杀无辜的威廉·凯利来说,上级的命令就是一根蜡烛;

    对于跟风的金融从业者来说,“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一根蜡烛。

    其实,佛经“愚人偷驴”的笑话也只是一个隐喻。

    那位独断专行的母亲,她的真实名字叫做:

    无明。

    我们都是“无明”的儿子,我们都有一个叫“无明”的母亲。

    所不同者在于:

    愚人只是在“无明”的指示下偷走了一头驴,而我们却会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在某个莫名其妙的指令下,偷走一些人的权利:获取公平的权利、知道真相的权利、甚至是最重要的生存的权利。

    尽管我们可能也会像那个愚人一样,会痛苦,会挣扎,会动摇,会怀疑自己。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屈服在了“无明”的脚底。

    18、

    所以,所谓的“众人皆有以”,即是指“众人皆有所恃”。

    但是,与其像憨山大师那样说众人是在自恃“聪明”,不如说众人是在自恃“无明”。

    而老子智慧超群,早已透视到了普罗大众的心中供奉着的那一根“无明”的蜡烛。

    所以,才会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公然宣布:

    “我独顽且鄙。”

    显而易见,老子是反从众的。

    可喜的是:

    自古以来反从众的人并没有灭绝殆尽,反从众的基因也并没有被“削株掘根”。

    比如越南“美莱村”屠杀事件中,就有一名叫汤普森的直升机驾驶员公然违抗“屠杀平民”的命令。

    威廉·凯利后来气的破口大骂:

    “那个顽固的驾驶员不喜欢我的做事方式,可我才这里的头儿。”

    我想,如果允许给汤普森配一句内心独白的话。

    那么没有比老子的这一句“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更合适的了吧?


    【第十五句】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

    如果让孟子来翻译“我独异于人”这一句话,就会是:

    “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让屈原来翻译,无疑是:

    “众人皆同我独异。”

    没错,他们和老子一样,都是典型的反从众人格。

    那么,为什么从古到今反从众的人少之又少呢?

    2、

    我们依然要从神经经济学说起:

    格雷戈里·伯恩斯在另一项“从众与反从众”的研究实验发现:

    人在选择从众的时候,大脑中负责有意识决策的脑区并没有激活。

    而人在选择“反从众”的时候,大脑中的杏仁核尾状核显示有激活。

    ——马庆国《中国神经科学与社会交叉学研究进展·第三部分·第十三章》

    什么是杏仁核呢?

    杏仁核是大脑中“负面情绪”的总指挥,如果电刺激杏仁核,你就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和焦虑

    那什么又是尾状核呢?

    尾状核是大脑中负责认知和记忆的重要开关,有点像电影院的幕布管理员。

    比如说:

    你正在田野里漫步,突然被蛇咬了一口。

    你大脑里的杏仁核立刻被激活,发出“恐惧”信号,提示你赶快逃离危险。

    事后,尾状核就会拉上幕布,避免你天天沉浸在恐惧情绪中。

    当下一次你再遇见蛇,甚至是遇见类似于蛇的物体时。

    尾状核才会再次拉开幕布,重新放映那一天的“恐怖”场景。

    于是杏仁核被唤醒,你又开始感到恐惧和焦虑,从而再次脱离危险。

    这就是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神经学原理。

    所以,生活中如果没有“尾状核”的提前预警,恐怕你有一百条命也不够用,当然没有杏仁核也是同理。

    也就是说,当你在做出一个反从众的决定时:

    杏仁核的意义在于发出“恐惧和焦虑”的信号,提醒你:小心危险!

    尾状核的意义在于用幕布及时遮盖“恐惧和焦虑”的场景,当你离开后,才会眼不见为净。

    在必要的时候再拉开,提醒你:危险又来了!

    3、

    你可能会说,我无所畏惧,我要勇敢地打败恐惧和焦虑。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杏仁核尾状核激活得更强烈一些吧!”

    说实话,我十分钦佩你的勇气。

    但是,我也不得不告诉你事实。

    首先,世界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大脑里的杏仁核比普通人激活得更强烈。

    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自闭症患者。”

    因为他们对“负面情绪”更敏感,为了避免“负面情绪”的骚扰,他们选择了隔绝社会,屏蔽交流。

    医学研究已经表明:

    自闭症幼儿脑部的杏仁核区域比健康幼儿平均大30%。

    4、

    其次,世界上也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大脑里尾状核比普通人激活得更强烈。

    只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强迫症患者。”

    因为,他们的尾状核动不动就会拉开幕布,放映出“被蛇咬”恐怖场景,如同卡了带的录像机。

    使得他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中,从而强迫自己重复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举动。

    比如一天洗一百次手,一天检查一百次门窗是否关好等等。

    医学研究也同样表明:

    强迫症患者尾状核体积比正常人要小,而且会逐渐减小。

    原因尚未查明,但是我几乎可以肯定:

    一个人的尾状核越小,就越无法强有力的控制在正确的时间拉开幕布,放映恐怖。

    因为加拿大道格拉斯研究学院通过对二十九名志愿者研究发现:

    人的幸福感与尾状核的大小有关。

    尾状核大的人,幸福感比较强;

    尾状核小的人,幸福感比较弱。

    尾状核太小甚至会导致快感缺失症,从而增加患上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的几率。

    —— 2007年9月15日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

    5、

    谈到这里,你是不是害怕了?是不是后悔说出上面那些豪言壮语了?

    不必惊慌,接下来我准备讲几个激动人心的事例。

    比如,在二十世纪有一位害怕病菌的强迫症患者。

    他特立独行,一生未婚,典型的“反从众”人格。

    他为了减少接触,独自在酒店住了十年,直到孤独病死。

    不过,他的名字叫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被称为“交流电之父”

    再比如,在十九世纪有一位睡觉时害怕被人活埋的强迫症患者。

    他特立独行,不仅一生未婚,还拒绝了白富美叶琳娜的求爱,典型的“反从众”人格。

    他每晚睡觉前,都要在床头留一张纸条说:

    他在睡觉,不是一具死尸。

    但是,他的名字叫安徒生(1805—1875),被誉为“童话王子”。

    6、

    那么,自闭症患者有没有名人呢?当然有。

    比如,中国有一个叫周玮的数学天才。

    拒绝与人沟通,生活不能自理,典型的“反从众”人格。

    但是他的心算能力超凡绝伦,可以进行16位数字的14次开根运算,被称为“中国雨人”。

    再比如,英国有一位叫德雷克·帕拉维奇尼的年轻人。

    拒绝与人沟通,生活不能自理,也是典型的“反从众”人格。

    但是无论什么高难度的旋律,只要他听过一遍,就可以原模原样地复奏出来,被誉为“再世莫扎特”。

    7、

    最后,如果我们把自闭症强迫症二者综合一下,就会发现一种更普遍更常见的病症。

    没错,这种病症叫:

    阿斯伯格综合症。

    此病症同时兼备了自闭症强迫症两者的双重特征,只是每一种病症的特征都没有那么严重。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项颠覆性的发现。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菲茨杰拉德曾经编撰过一本书叫《天才基因:阿斯伯格征天才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此书中,通过对1600名孤独症患者的特征和几位名人的生平事迹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

    牛顿、爱因斯坦、贝多芬、莫扎特、阿尔弗雷德·金赛,都有不同程度的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在内的孤独症特征。

    那么,这些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天才们

    如果用老子的话表述不就是“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吗?

    8、

    现在,我们似乎可以做一个总结性的报告了。

    人类,已经从生物基因的角度决定了:

    虽然反从众就像买彩票一样,有微乎其微的概率可以使人活成一代天才。

    但是,最普遍的可能却是:

    要面临罹患自闭症强迫症两大风险,最轻也是阿斯伯格综合征。

    没错,这就是代价,天才的代价,特立独行的代价。

    9、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说“贵食母”呢?

    所谓的“母”,其实就是代指一切规律的源头。

    显而易见,“母”就是“道”的别名。

    10、

    庄子也认为:

    圣人是“天鬻者......受食于天,又恶用人?”

    ——《庄子·德充符》

    鬻,即是“养”的意思。

    意思是:

    圣人的精神是直接受天道滋养,而不是间接的后天人为。

    11、

    巧合的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同样有一个类似的说法:

    “人由于吸进了神圣的‘逻各斯’,才会变得聪明有才智。”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杂学·129·130》

    所谓的“逻各斯”,就是赫拉克利特用来解释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

    它无形无象,充塞于天地之间,包含着“最高理性”“言说”双重含义。

    而老子的“道”,何尝不是蕴藏着“最高规律”“言说”两层含义呢?

    简而言之: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解释世界,老子则以“道”总括天地。

    那么,为什么老子要用“母”来表示“道”呢?

    12、

    明代文学家庄元臣写过这样一则寓言:

    从前有一只南方的八哥擅长说“人话”,而且伶牙俐齿。

    有一年夏天,八哥偶然听到了树上的蝉鸣。

    嘲笑地说:“你发出的声音,难听死了。”

    反唇相讥道:“你虽然能说会道,但是没有一句话是你自己的。我虽然吐不出一个字,却唱的是自己旋律。”

    八哥羞愧不已,从此不再说“人话”了。

    ——《叔苴子·内篇》

    八哥和蝉的本质区别在于:

    八哥的发声属于鹦鹉学舌,蝉的鸣叫却是发乎本心。

    也就是说:

    八哥属于后天的模仿,属于人为,即是伪。

    则属于先天的本性,属于天然,即是“道”。

    而老子说过:“道法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天然自然而然。

    也就是说:

    “道”,法的是“自己本身”。

    所以,“道”即是自己的源头:“道母”。

    13、

    那么,八哥和鹦鹉有什么更具体的本质上区别吗?

    有,那就是八哥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人类语言的含义。

    就好比人类永远无法理解“道”,无法理解上帝一样。

    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描述就是:

    最智慧的人站在上帝面前,也不过是一只猴子。

    正如最美丽的猴子跟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一样。

    不过,赫拉克利特描述的只是一种普遍的状态,并非是所有的状态。

    因为人并非是固态的,并非像女娲石那样一成不变。

    相反,人是流动态的,可以像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

    所以,人是一种可塑性不确定性非常高的动物。

    佛家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瞬间,可以媲美上帝。

    虽然更多时候,我们可能都是选择与“魔鬼”肩并肩。

    14、

    老子所谓“贵食母”的意思是:

    我们要像一样,直接从道的本质,即从道的源头母体中汲取营养。

    不要学八哥,终其一生吸收的都是从其他人手里倒卖过来的“二手货”。

    因为,所有的“二手货”都可能是一根“无明蜡烛”。

    它会严重妨碍我们看到“头上的星空”,使我们无法零距离聆听心中的那一条“道德律令”。

    15、

    比如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命令里从来不会出现“杀掉”“灭绝”“焚烧”这些赤裸裸的字眼。

    而是使用“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等等这些“无明蜡烛”来巧妙地偷换概念,从而更容易蒙蔽人心深处的“良知”。

    再比如制造“美莱村惨案”的上尉麦迪,在下令屠村的时候并没有说:

    “杀光每一个村民,不留活口。”

    而是说:

    “这是一场突击战,不要抓俘虏!任何从我们身边跑开的人都是敌人!”

    显然,这一番暧昧的定义和措辞就如同在士兵眼前点亮了一根“无明蜡烛”,完全虚化了士兵们头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

    16、

    下命令的人如此,那接受命令的人呢?同样如此。

    比如在“文化大革命”后,胡风出狱。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周扬前去探望并道歉,他握着胡风的手说:

    “责任由组织来负。”

    再比如在实验室里选择施加最高电压的“老师”们,当他们做出那些残忍决定的时候。

    内心里也必定会响起一个声音说:

    “责任由耶鲁大学来负。”

    没错组织耶鲁大学就是他们眼前的一根“无明蜡烛”,遮蔽了他们心中最基本的人道和正义。

    17、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说过一句话:

    “世界上很可能不存在清醒的伪君子。”

    其实他太保守了,不是很可能,而是绝对不存在。

    因为没有一个坏人会从内心里认为自己坏,哪怕他十恶不赦,罪无可恕。

    上个世纪戴尔·卡内基在写《人性的弱点》一书的过程中,曾经对美国的“星星监狱”进行了访问和调查。

    他惊讶地发现:

    无论是杀人狂还是黑帮头目,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罪有应得,有的人甚至会认为自己为社会做出了某种贡献。

    为什么会这样呢?

    18、

    我们不妨来听一个“龙树菩萨偷心”的故事:

    众所周知,龙树菩萨是佛教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释迦牟尼灭寂后的七百年里,佛教由盛转衰,逐渐式微。

    直到他横空出世,创立了大乘佛教,才算挽狂澜于既倒。

    因此他在印度被称为“第二释迦”,在中国也被奉为“八宗之祖”(禅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成实宗、密宗、净土宗)。

    印度有一位国王,非常崇敬龙树菩萨,送给他一个化缘的金钵。

    有一天龙树菩萨吃完饭,发现自己被一名小偷盯上了。

    于是将金钵从窗户扔了出去,小偷正好在窗外顺手接住。

    小偷正要离开,疑惑地问:“你怎么把这么贵重的东西当废品一样乱扔?”

    龙树菩萨说:“自从识得自身宝,从此不恋世间财。”

    小偷一听,以为他身上还有宝物,急忙走进庙里。

    只见龙树菩萨全身除了一块麻布,两手空空。

    于是就问:“你的宝呢?”

    龙树菩萨说:“你想要,我就教你找到自己身上的无价之宝。”

    小偷说:“实不相瞒,我是一名小偷......”

    龙树菩萨打断他:“谁不是呢?每个人都是贼,光溜溜地出生,然后盗取植物动物的生命。”

    小偷问:“您是要我停止偷东西吗?不可能的,我做不到!”

    龙树菩萨说:“不!你不仅可以去偷东西,还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你只要记住一点:要觉知。要带着你全然的觉知去做。”

    小偷激动地说:“真的吗?我试试!”

    两个星期后,小偷沮丧地回到庙里。

    坦白道:“大师,我的生活被您搅乱了,我再也无法去偷东西了。

    前天晚上,我潜入皇宫,打开了满箱的珠宝。

    就在此时,我开始全然觉知我的所作所为。

    突然,动机没有了,欲望也消失了。

    珠宝看起来像是一堆没用的石头,我在干什么?竟然为了石头痴迷和着魔?

    最终我想通了,它们并不值得。”

    龙树菩萨问道:“现在你决定吧,带着觉知重新生活,还重操旧业?”

    小偷说:“觉知的那一刹那如此宝贵,我这一生从来都没有这么宁静和自在——整个王国的财宝也比不上。大师,您能收我为徒吗?

    龙树菩萨说:“不必了,在你琢磨偷珠宝的时候,我已经替你把心偷回来了。”

     ——(印度)安东尼•德•梅勒《失落的神谕》

    为什么一个以偷东西为生的职业扒手,当他带着自己“全然的觉知”去行动的时候,就下不去手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之前在偷东西的时候。

    并没有唤醒自己“全然地觉知”,或者最多是带着“部分地觉知”而已。

    比如他会欺骗自己说:

    “我只偷富人,不偷穷人。”

    可是当有一天他偷到穷人身上的时候,又会骗自己说:

    “我只偷坏人,不偷好人。”

    再接着当有一天他偷到好人身上的时候,依然会欺骗自己说:

    “我这么穷,好人一定愿意捐出这点钱。”

    没错,你会发现:

    小偷在作案的时候,总是能及时地在自己眼前点亮一根“无名蜡烛”,从而在大脑中安装一套将自己行为合理化的思维系统。

    唯有如此,他后续的行动才能正常运行,未来的生活才不至于进入“死机”状态。

    19、

    其实何止是小偷,世界上任何一种违法和犯罪行为都莫不如此。

    比如电影《七宗罪》里面的杀人狂约翰“点了一根蜡烛”告诉警官说:

    他杀的人都犯了一条基督教的“七宗罪”,都是社会的败类。

    比如美国芝加哥黑帮头目卡邦“点了一根蜡烛”告诉记者说:

    他是有益于社会的,他给社会边缘的青年提供了工作岗位。

    这是个体的犯罪,我们不妨再上升一个高度来看。

    比如二战前期,希特勒“点了一根蜡烛”说:

    犹太人的经自私和投机,造成了德国经济的衰退。

    德国人深信不疑,于是有了驱逐,有了隔离,有了集中营,有了数不清的“屠杀”“尸体”。

    再比如“文革”前期,毛泽东“点了一根蜡烛”说:

    知识分子资产阶级,造成了社会主义的衰败。

    中国人深信不疑,于是有了“文斗”,有了“武斗”,有了大字报,有了数不清的“冤假错案”。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简单粗暴地断言说:

    希特勒是二战的“罪魁”;

    毛泽东是“文革”的“祸首”。

    我不得不说,这个结论虽然正确,却只有一半的正确。

    为什么?

    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他们确实分别对上面两起“灾难性事件”负有主要责任。

    但是请问:

    二战难道仅仅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吗?

    “文革”难道仅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责任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所有的德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没有一个是完全无辜的,当然极少数反对者除外。

    如果将全部的责任都归结到一位国家元首身上,或者推卸到一些政治领袖们的身上。

    这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反省,而是逃避。

    不过是吹灭了一根蜡烛,又点亮了另一根“无明”而已。

    因为唯有如此,“沉默的大多数”才可以高枕无忧,原谅自己。

    这,可能是人性最重要的一条规律:

    每个人,或者有意,或者无意。

    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欺骗着自己。

    20、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每一个犯罪者,心里都可能有一个高尚的借口。

    每一种恶行,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作恶正如行善一样,是需要台阶的。

    所不同者在于:

    行善需要向上的台阶,而作恶需要向下的台阶。

    21、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心理暗室中都存放着一根“无明蜡烛”。

    当我们准备作恶的时候,就会提前把它拿出来点亮。

    于是,我们“头上的星空”顿时消失无踪,我们心底的“良知”瞬间退居幕后

    然后,我们便顺着脚下的台阶一步步堕落,甚至沦为地狱的恶魔。

    儒家所谓“慎独”:

    就是指哪怕无一人在场,也绝不能拉上幕布,遮住“良知”。

    王阳明所谓的“致良知”:

    就是要将“良知”时时刻刻都“致”在心台上站岗放哨,提前吓退一切私心邪念。

    龙树菩萨所谓的“全然的觉知”:

    就是让小偷在作案的时候,不去点亮“无明蜡烛”,一切活动都要在“良知”的光芒下进行。

    因为本质上,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无法直面自己的恶行。

    这就是为什么刽子手砍头的时候,总会给犯人戴上头套,犯罪分子杀人的时候,也总会让自己闭上眼睛的原因。

    良知,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灵魂”。

    至此,我们便会明白:

    当我们作恶的时候,灵魂并不在场。

    当灵魂不在场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作恶。

    21、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良知不泯或者灵魂在场呢?

    老子的答案是“食母”;

    庄子的答案是“食于天”;

    赫拉克利特的答案是“吸进逻各斯”;

    释迦牟尼的答案是“依法不依人”;

    康德的答案是“仰望头上的星空审视心中的道德律令。”

    他们的方法虽然不同,主旨却毫无二致。

    意思是:

    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做一只发乎本心的蝉。

    听从“道”,听从“法”,听从“逻各斯”,听从“道德律令”。

    而不要去做一只学舌的鹦鹉,纵然发出的声音婉转动听,也只是别人的传声筒。

    长此以往,即使别人发出一句错误的信息,你也会失去判断的能力。

    因为那个时候,你早已经忘掉了自己的声音,也记不起自己的初心了。

    所以耶稣曾经告诫弟子们说:

    “难道你们忘了自己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

    这圣灵是从上帝而来,住在你们头里的。”

    ——《圣经·哥多林前书6:19》

    耶稣的另一层意思是:

    当你“鹦鹉学舌”的时候,渐渐就会逼走自己头脑中“圣灵”。

    于是,魔鬼便趁虚而入。

    所以耶稣才提醒信徒们:

    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体里本来住着一位高贵的“圣灵”。

    22、

    二战时期,就有一位牧师始终遵守着耶稣的训诫。

    1940年6月22日,号称欧洲“陆军最强”,拥有224万机械化军队的法国。

    仅仅在抵抗了德军42天后,便宣布投降。

    当时的纳粹政府正在满世界追杀犹太人, 于是犹太人陆陆续续地逃到法国投降区一个叫勒尚邦的村庄避难。

    然而,村民们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

    是把他们送到集中营呢?还是应该听从心中的“道德律令”呢?

    这时候,村里的牧师让·方丹第一个站出来宣布说:

    “无论何时,只要敌人要求我们服从的命令,有违福音书上的训诫,我们都要反抗。”

    就这样,他们偷偷地营救了一批又一批的犹太难民。

    尽管他们也因此受到了惩罚和迫害,甚至有人牺牲了生命。

    但是他们不改初衷,依然坚持守住自己头脑里的“圣灵”。

    一直坚持到1944年勒尚邦被解放,他们一共帮助5000多名犹太人逃出了纳粹的魔掌。

    ——飞利浦·保罗·哈利《无辜之血最少流:尚邦村的故事以及善良如何诞生于此》

    后来,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将勒尚邦的村民们誉为“国际义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那么如果用老子的话来形容这位牧师的义举,即是:

    “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因为他能从“道”的本质上汲取精神营养,勇敢地吹灭外界权威递给他的那一根“无明蜡烛”。

    从而找回自己心中的“圣灵”,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

    第二十章下半部分【完】


    【答读者问】

    1、

    读者问:

    王阳明的良知和外国提的“临在”有什么不同?不都是在思想情感意识外,再立一个意识去观察自己吗?

    2、

    我的回答:

    “临在”这个概念是德国当代的一位著名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勒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提出来的。

    什么意思呢?他自己的解释是:

    “在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你一个人独自走在路上。

    但是你有一个光亮很强的手电筒,在浓雾中开辟了一个狭窄而明亮的空间。

    浓雾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

    手电就是你的意识临在

    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当下的力量·第十章·臣服的意义》

    他已经说的很清晰了,所谓“临在”,就是指照亮迷雾的那一个“光亮很强的手电筒”。

    意思是:

    人要随时随地临照于当下,享受现在,而不是痛惜过去或者担忧将来。

    因为当下是明亮的实在,过去和未来则是黑暗的虚幻之浓雾。

    3、

    所以他认为:

    人的痛苦,就在于对“当下”的不接纳,对“本然如是”的无意识抗拒。

    因此,人应该住在“当下”,“当下”为家。

    显而易见,他的理论高度并没有达到《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他有点像“时时勤拂拭”的神秀,而不是“本来无一物”的慧能。

    不过也不能苛求,如果他像慧能一样“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就没法写书和演讲了。

    而即使是神秀,自然也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因为我们普罗大众,都必须先当神秀,才有可能称为慧能。

    4、

    也就是说,他的“临在”在某种程度上:

    约等于耶稣说的“不要忘记头脑里的圣灵”,也约等于龙树菩萨说的“每时每刻全然地觉知”。

    当然,也约等于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王阳明“致良知”,就相当于是打开手电筒,把心中的黑暗吓退。

    这就叫“存天理,灭人欲。”

    这就意味着:

    “致良知”和“临在”并不是在思想情感意识外,再立一个意识去观察自己。

    而是两者就是你的思想意识本身,只是一直在闭着眼睛沉睡而已。

    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

    圣人的心中有太阳,光芒万丈,通亮透明。

    普通人心中也有太阳,只是乌云密布,阴雨连绵。

    5、

    所以我觉得“致良知”和“临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区别,也没有必要去区别。

    唯一的遗憾是:

    “手电筒”的比喻不够高明。

    不如像龙潭禅师那样,吹灭蜡烛,直接放出“一片星空”来得震撼。

    【完】


    90后酷说老子(20)▏不要轻易改变“初心”,也不要随便去读《道德经》。

    90后酷说《老子》(19)▏科学证明:只要满足这一点,猴子也会卖淫和打劫。

    90后酷说《老子》(18)▏如果你想做一个好人,就必须要像坏人一样思考。

    90后酷说《老子》(17)▏为什么“堕胎合法化”越普及,犯罪率就越低?

    90后酷说《老子》(16)▏唯物主义错了,其实我们只能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90后酷说《老子》(15)老子为什么不说真相?释迦牟尼为什么欺骗信众?

    90后酷说《老子》(14)▏鬼魂和意识原来就是暗物质?爱因斯坦错在哪里?

    90后酷说《老子》(13)▏我们都曾是国王,为什么活成了乞丐?

    90后酷说《老子》(12)▏吸毒者戒不了海洛因,而我们戒不了欲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徐空文:非常好!美妙!只是概念引用的是不是太多了,本来老子的东西是要为道日损,结果眼花缭乱。不过深感钦佩!
        紫侠狼:@徐空文 恩恩,谢谢您的意见,我以后尽量简洁一点: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云天雨风:有时看似荒唐的故事,在现实中却是真实存在的。生活永远比故事更精彩。
      • 墨兮白:每篇必看,包括评论。除了说好,真的词穷了。
        feff9fc8ceb6:同感同感,想夸作者感觉都苍白无力
      • a35eacea7e97:似达摩面壁九年,可能随意追随我心
      • 江菲:牛
      • 3db99c89e31e:好久没有更新了哦
      • 梗田无虚:作者给你提个意见,首先楼主所有发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点,篇幅太长了!又拖剧情码字嫌疑。因为你的论点已经很明确了!是不是可以用更简练语言表达。(纯属个人愚见!)
        紫侠狼:@虚无田埂篇幅问题有时候确实论述的太细碎。主要是由于我也当作一种读书笔记来写的,所以总是追求全面一点。谢谢您的意见,十分荣幸,。
      • 76d7df67e225:旁征博引,佩服佩服,但是有的人说,文革也有正面意义,不全盘否定,您怎么看?
        紫侠狼:@管夷吾_aa17 谢谢您的意见,我会斟酌考虑的
        04b967976daf:@紫侠狼 文革的问题还是交给时间来回答吧,而不是上云亦云。
        紫侠狼:我只是否定文革,并没有否定毛泽东主席的人格,只是针对事件本身,并无他意哦。谢谢支持!
      • feff9fc8ceb6:文章是在是太全面太深刻了,醍醐灌顶。只是领袖的问题,是不是有一点偏颇呢?毕竟是特殊情况
        feff9fc8ceb6:@紫侠狼 原来如此,谢谢指点迷津。,
        紫侠狼:文革是应该全面否定的,或许这并不是中国特色,德国纳粹,美国麦卡锡,都类似
      • 3db99c89e31e:先生的文章让人自省,自觉。
        紫侠狼:谢谢您的支持和留言!:yum:
      • 子不能说:这篇解读实在精彩,精彩:+1:

        稍微避免一下政治问题。
        紫侠狼:谢谢主编大大的欣赏和推荐,荣幸之至。至于政治问题,我只是否定文革,并没有否定毛泽东主席的人格,只是针对事件本身,并无他意,或许是敏感了一点,不过我觉得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十分谢谢您的善意和提醒,也可能是我的表达不够明晰。
      • 姝写光影:好佩服您,是否您也是一名“阿斯伯格综合症”轻度患者?(开一句玩笑而已,别因此而不睬我。)我希望我是,不过我显然不是,经常会晕乎乎地从众去了,原来这是有强大的生理学基因的。还好,读书补天然之不足,我还能读些书,尤其读《道德经》,读《圣经》,这些隐藏有天道秘密的源头之书。
         
        “从众是人类的本能,如同吃饭和性一样,不可逆转、不可改变……人类之所以选择从众,只是为了激活“伏隔核”,释放多巴胺,” 您为“从众”这一现象找到了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依据,让我非常害怕,从众行为可以释放多巴胺,更是让我非常不安。按照毛晓雯的说法:恋爱,欣赏艺术作品,都能让大脑产生多巴胺,让人快乐,还激发大脑活力。今日从您这里获悉,从众也能释放多巴胺,非常恨,原来,普罗大众都很快乐,而那些人类闪耀的星,大都孤独而痛苦。
         
        “当我们作恶的时候,灵魂并不在场。当灵魂不在场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作恶。”想起了一句话:没有了信仰,人性中的善显得弱小而没有依靠;没有了信仰,人性中的恶就没有遏制的力量而会被无限放大。
         
        “恶之平庸”的提法,我之前也看到过,非常震惊,当时能想到的防止成为“从恶如崩”的个体的方法:Critical thinking,而长期支教中国农村的德国人卢安克的话“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更是被我经常引用。这次,在您的文章中又一次遇到“恶之平庸”,熟悉之余还是再次触动。孔子说的“君子不器”,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间最大的律令,不是上级的命令,甚至不是法律,而是天之道。不要说上级的命令了,若是律法违背了天之道,都可以去申辩。普通法官按法律条文来办事,终身大法官按良知来判案;天理高于法理,良知高于条文。
         
        “经济学家们只好两手一摊,说:人性不可预测,股市也不可预测。” 哈哈,链接一则我看到的最逗的笑话。1720年,牛顿参与了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之一。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性的疯狂实在难以估测。”
        紫侠狼:卢安克的故事我也听过,非常佩服他的信念和坚守。您说的Critical thinking,一般被翻译为批判性思考,我觉得似乎译成“怀疑心思考”或者“过虑性思考”更准确一点,不过这一点无论哪个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十分难做到的。
        紫侠狼:从众这个问题,我在各种学科中环游了很久。无论从哪个方面,从众的确是一种本能。因为这一般有益于个体的安全。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就要辨别清楚了,可能我们有时候在反从众的时候感到恐惧和不安,只是大脑的原始反应而已,所以千万不要被“杏仁核”恐吓和绑架
        紫侠狼:哈哈,我仔细想了想,似乎自己的确也有那么一点阿斯伯格症,:smile:
      • f6050c9b271c:大胆直言,敢说敢写。看完十分震撼,应了那一句话,人类是基因的奴隶,人体是基因的载体。
        2128c613ec08:@维纳斯的雕像 基因决定性没那么夸张
        紫侠狼:的确是这样,鹅蛋自主性是很小的,大多数人都是被欲望所操控,就好像是一个高级的机器人,按照既定的程序生活。
      • 阿斯伯格患者:成就公式=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哲学、商业双休大神,稻盛和夫认为热情,能力不会为负数,那么思维方式的正负就是人生的指向标了。
        高级罪犯的热情和能力俱佳,但思维方式误入歧途(为负数)最终便会贻害无穷。 参透此文并牢记与心后,思维方式由此改变🙏
        紫侠狼:楼主对人性很有研究啊,思维方式确实绝定一个人的智商会用在哪一方面。方向如果错了,就一错全错。
      • 天空_ac89:楼主可否解读第一奇书,阴符经😀
        紫侠狼:谢谢您的支持与欣赏,只是目前我跟老子的帐还没算完呢?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yum:
      • 牛肉粉丝汤:点亮了蜡烛反而承托出了无边的黑暗。我仿佛读出了后海德格尔的一些东西。在他死后,德国明镜如约公布了10前对他的采访,其中就谈到“不要追求比1000个太阳还要光明的光明”他的后期思想终于和老子的“知其白而守其黑”握手了:blush:
        紫侠狼:“”不要追求比1000个太阳还要光明的光明”,这一句我喜欢。因为那将是无边的黑暗。谢谢您的评论,我又长见识了:yum:
      • 艾鱼77:大侠,受小女一拜,满满的崇拜感啊,学识渊博,厉害厉害
        feff9fc8ceb6:我也是拜服等等五体投地
        紫侠狼:谢谢姑娘的厚爱,荣幸之至。:blush:
      • e68c1e850675:我居然读出了韩非的一些东西,这篇文章和第十七篇,第十二篇,我总觉得貌似有些关联。
        d1c80beb02d8:期待更新,有好几章似懂非懂,你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有没有有出书的打算?
        紫侠狼:@和其光 恩,你果然心思细腻。的确跟第十二章的神经学原理有关联,跟第十七章的犯罪心理也有关联。您说的读出了韩非子,具体是什么感觉呢?:yum:
      • 2de190b0b5a2:啦啦啦……😌
        紫侠狼::clap: 前排围观你

      本文标题:90后酷说《老子》(20)▏当灵魂不在场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st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