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引:
西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叫王浚。
公元304年,正值“八王之乱”。
他率领军队前去解救晋惠帝,一举攻下了著名的“六朝古都”邺城。
但是他的军队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几乎抢光了邺城所有的民女。
消息传到了王浚的耳朵里,王浚拍案大怒。
当即下了一道命令:
私藏妇女者,斩!
第二天,悲剧的一幕发生了......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被废弃,才有了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聪明智巧出现了,才有伪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
(家庭有纠纷出现,才能显示出孝与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陷于混乱,才能显示出忠臣。)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第一句】
㊣大道废,有仁义。
1、
古时候所谓的“仁义”,在现代社会中,其实就相当于是“道德”。
就好比古时候妻子称呼丈夫为“郎君”,而现代的妻子们却将丈夫称呼为“老公”一样。
所以,古人骂人都是四个字:
“不仁不义”。
而现代人骂人则是三个字:
“不道德”。
2、
首先,我们从个人的角度、在下位者的角度来探讨。
为什么“大道废然后有仁义”?
为什么一个人背离了“大道”以后,就会变成“仁义无双,道德高尚”的人呢?
3、
讲一个“亚圣”孟子先生的逸闻:
公元前318年,孟子第二次来到齐国。
齐宣王大喜过望,赏赐孟老先生一座府第以及一万钟的年奉。
但是,齐宣王的一张热脸贴了冷屁股。
因为,孟子婉言谢绝了。
不仅如此,孟子后来一直在齐国待了六年。
位居三公,却从未领过一分钱的工资。
这一点,就连他最得意的门生公孙丑也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有一天就忍不住问道:
老师!当官不领俸禄,这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吗?
( 原文: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孟子·公孙丑下》
这个问题,一下就把孟子噎住了。
幸亏孟夫子辩口利舌,说了一些“无功不受禄”之类的借口才搪塞过去。
4、
其实,孟子在这件事情上背离了“大道”。
那什么是大道呢?
鲁迅有一句名言: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其实我们可以对这句名言实施一番“微整形”手术:
地上本没有大路,走的人太多了,便成了大路。
这一条由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出的大路,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
所以,“大道”就是指一条符合普遍的“人性规律之路”。
比如当官领俸禄,工作拿薪水,办事要酬劳等等,这些就是人世间天经地义的“大道”。
但是,孟子为了标榜自己“富贵不能淫”的君子形象。
背离了“大道”,走上了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才会走的羊肠小道。
所以,孟子“拒奉”之举,给他本人赢得了“仁义无双,道德高尚”的美名。
这就叫:
“大道废,有仁义。”
5、
其实在孟子之前,还有一位儒家名人也曾经走过“羊肠小道”。
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前520年~前446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许多鲁国民众纷纷在外替奴隶们赎身。
但是子贡富甲一方,视钱如粪。
有一天出门,顺路赎回了一个奴隶,回国后拒绝去报销。
—— 《 吕氏春秋·察微篇》
结局,想必你也能猜到:
子贡一夜成名,几乎成了“仁义无双,道德高尚”的代名词。
6、
再来看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2014年7月3日,湖南省湘潭市发生了一起连环车祸,10岁的路人小奕重伤昏迷。
幸亏同在现场受伤的一名赵医生当场施救,并及时将其送往医院治疗。
在小奕脱离危险后,赵医生又将政府颁发的“见义勇为”奖金4000元全部捐给了小奕看病。
本来赵先生“见义勇为”,政府颁发奖章和奖金。
这一套程序,是一条符合人性规律的“大道”,需要不折不扣地运行下去。
但是,赵先生事后的捐助行为,似乎就不值得提倡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赵先生的捐助之举不值得“肯定”。
相反,我对赵先生满怀敬意,钦佩之至。
我所谓的“不值得提倡”:
是指赵先生“见义勇为”以后的捐助行为,不应该被媒体曝光,更不应该被新闻宣扬。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做法无意中掉进了人性的陷阱。
要想看清楚这个人性的陷阱,就必须先弄清楚另一个问题:
人的本质是什么?
7、
关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1818~1883)。
在二百年前,哲学界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可谓吵得是沸沸扬扬,铺天盖地。
幸好有马克思横空出世,用一句话扫荡了整个欧洲,警醒了整个时代。
这句话就是: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
8、
这句话是是么意思呢?
马克思指出,人的属性有两种: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自然属性就是人的本能属性。
比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等。
②社会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换、相互依存等等的关系属性。
比如人的劳动、语言、道德等等都是由社会属性派生出来的一种“技能”。
9、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
自然属性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而社会属性是人类所独有的。
举个例子: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群狼中发现了两个狼人女孩。
一个取名叫“卡玛拉”,一个取名叫“阿玛拉”。
由于这两个女孩从小就生活在狼群中,所以“她们”用四肢走路,怕光、怕火,昼伏夜行。
不吃素,不会说话,每天像狼一样嚎叫。
尽管当地人费尽心机想让她们恢复人性,恢复“社会属性”,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故事证明了:
人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会属性,就不能被称作为人。
也就是说,人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为什么要讲这个理论呢?
因为社会属性代表了道德的一面,自然属性代表了欲望的一面。
人的本质既然是社会属性,那么人的社会属性就会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道德就像一座监狱,囚禁着欲望。
自然属性,即“欲望”,只是决定了人的思维模式。
社会属性,即“道德”,则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
那么,人的社会属性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0、
1972年,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发表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叫《社会性动物》。
这本书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阿伦森很幽默,所谓的“社会性动物”不就是人类吗?但是他故意打了一个哑谜。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阿伦森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站在了马克思的身后。
他在书中明确指出: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从众性。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
我们的生活会处于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的冲突状态之中。
二者“冲突”的最终结果是:
人们宁愿放弃特立独行,选择从众。
11、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一下鲁国人“赎奴隶回国报销赎金”的社会现象。
严格来说,这算不上一个“道德”事件,而是一起普通的“交易”事件。
这就好比你花十万元买了一辆轿车,回家后开了几天,发现油价太贵,准备出手。
这时正好隔壁的王麻子看上了你的车,于是又从你手上原价买走。
你收回了钱,他开上了车。
两人皆大欢喜,各取所需。
你和王麻子之间并不包含“道德”的成分,只是“利益”的交换。
你可能会问:
奴隶是一个人,怎么能用车来作比喻呢?
其实,这是你一厢情愿的误会。
在春秋时期,奴隶的地位约等于家畜。
比如晏子使晋的时候,曾经用一匹马就替一个奴隶赎了身。
而晏子只比孔子年长二十几岁,可见那个时代的奴隶与我们现代的轿车是等值的。
12、
子贡率先打破了“报销赎金”这一条法令,背离了“大道”。
因此获得了“仁义无双,道德高尚”的美名,而这个美名恰恰是被社会大众一起赠予的。
也就是说,这属于是一种“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
那么,当下一个鲁国人赎回奴隶的时候,就面临着两个选择。
13、
第一个选择是:从众。
听从“社会属性”的命令,选择“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
不去报销赎金,花自己的钱,挽救别人的人生。
但是,结果显而易见。
单身的还好,至多是被父母嫌弃一番。
成家的就严重了,老婆可能要闹离婚。
比如中国自古就流传着这样一则老典故:
有一天晚上,孟子下班回了家。
推开卧室门发现夫人正在“箕踞而坐”,勃然大怒。
于是转身跑到母亲的屋子里,开门便说:“夫人不懂礼教,我要休妻。”
孟母问:“何以见得?”
孟子说:“亲眼所见。”
然后将事情的经过,添油加醋地讲述了一遍。
孟母一听可笑至极, 大骂道:“滚出去!不懂礼教的是你!”
孟子自知理亏,只好作罢。
——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我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没有人会怀疑孟母择妻的眼光,也很难想象家教优良的孟子竟然差点扮演了“渣男”和“孽子”的角色。
孟子这一完全不符合礼教的反常行为,千百年来儒家对此一直是讳莫如深,甚至公然否认。
因为,他们实在是无法理解向来以“大丈夫”自居的孟夫子怎么会如此鼠肚鸡肠?
但是据我猜测,原因可能十分简单。
夫人看不惯孟子“损己利国”的“高尚”,孟子也听不惯夫人“柴米油盐”的“唠叨”。
所以二人感情应该破裂已久,所谓的“坐姿不雅”只是孟子的一个借口而已。
14、
第二个选择是:特立独行。
听从“自然属性”的呼唤,选择“个人价值取向”。
继续报销赎金,用政府的钱,挽救别人的人生。
但是,你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
左邻右舍们都背着你窃窃私语,原来他们正在议论你跟子贡的长短和优劣。
你或许会说:
这有什么好议论的?一群低级无聊的人!
可是,难道高雅有品味的人就不议论了吗?非也!
因为这是人性,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撼动的人性。
人类学家指出:
人类天生就有“八卦”的基因,人类之所以超越动物根本原因就在于发明了语言,而发明语言的最大功臣就是“八卦”。
正是由于人类在十万年前进化出了“八卦”这一项天赋技能,才逐渐发展出了互相交流和虚构故事的能力。
才能够进行成百上千人的大规模合作,从而淘汰了无数种凶禽猛兽,从六个“人种”中脱颖而出,进化成了今天的我们。
所以,“八卦”是人的天赋本性,这正好又印证了马克思“人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的理论。
如果你想让邻居们对你和子贡的事绝口不提,无异于“骆驼穿针”,除非我们退化到原始社会。
那么其次,议论的结果是什么呢?
讲一个故事或许就明白了:
从前有一位富翁,虽然家财万贯,但是每天忧郁度日,愁容惨淡。
于是不远万里,到阿拉伯去请教一位传说中的智者。
富翁问:“先生,为什么我的快乐和财富不成正比呢?”
智者一言不发,从自己的手上取下一枚金戒指放到茶桌上。
反问道:“在不损坏金戒指的情况下,如何让它现在就贬值?”
富翁冥思苦想了半天,无计可施。
只好说:“金子就是金子,怎么可能随便就贬值呢?”
智者微微一笑,从富翁的手上取下一枚钻戒放到了金戒指的旁边。
问道:“现在呢?”
富翁恍然大悟,连连称谢而去。
现在,你应该知道结果了吧?
你就好比是金子,而子贡就好比是钻石。
在子贡这颗巨星的照耀之下,你的光环顿时就黯淡成了莹莹之火,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议论的结果:
子贡是两个字:高尚。
你也是两个字:呵呵。
15、
谈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
这两个选择无论你选择哪一个,最终的结果都是:
被人嘲笑。
第一个选择被家人嘲笑,第二个选择被社会嘲笑。
所以,你最好的选择只剩下一个:
就是不去赎奴隶。
唯有如此,你才能跳出“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冲突状态”的陷阱。
所以,当孔子听说了子贡的“义举”之后,气得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
16、
那么如此说来,在上文的交通事故中。
哪怕10岁的小奕无钱医治,难道赵医生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耽误病情,而不能捐出见义勇为的奖金吗?
不是的!
赵医生,当然可以自愿捐出奖金。
但必须是有两个前提:
第一老婆同意,第二不要让人知道。
赵医生做到了第一点,但是忽略了第二点。
还有一位“见义勇为”的智者,则同时做到了这两点。
17、
在2016年7月5日,发生了一起全国震惊的杭州“7.5公交纵火案”。
事故造成30多人受伤,事发时,退伍军人李鹏涛路过现场,一次次冲进“火车”中救出了8名乘客。
自己最后也因吸入了大量有毒气体,导致呼吸道灼伤,入院治疗。
事后,李鹏涛被授予“见义勇为”称号,并奖励现金2万元。
在他救出的人中,有一位六岁的儿童叫希希,伤势严重。
于是,李鹏涛跟妻子商量后,在电梯里悄悄地将2万元奖金硬塞给了希希的奶奶。
本来,这一件事情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因为希希奶奶并不认识李鹏涛。
不料,医院的一位病友无意中认出了电梯里的李鹏涛,于是李鹏涛捐奖金的事情才被媒体曝光。
18、
李鹏涛先生的行为,就完美地化解了这个局面。
一方面,领取了奖金,助长了“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
另一方面,暗中捐出了奖金,及救助了孩子,又没有泼灭社会上“见利勇为”的热情。
由此可见,孟子既然想做一个“贫贱不能移”的人,那么他的最佳选择:
就是去领回自己的俸禄,然后再用这些俸禄去做自己该做的的事。
比如养家、办私塾、给弟子们发助学金等等。
子贡既然想做一个“为富且仁”的人,那么他的最佳选择:
就是去报销赎金, 事后再把赎金私下捐给奴隶。
唯有如此,才是两全其美,才算是将“大道”与“仁义”合二为一。
19、
所以: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合二为一,没有分离,没有冲突。
一个社会最好的状态,就是让所有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合二为一,没有分离,没有冲突。
所谓“大道”:
就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完美合一的状态。
老子这一句话告诉我们:
做好事,但不要造成坏的影响。
因为让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一个人持续性的做好事,更难的是让所有人都能持续性的做好事。
20、
其次,我们再站在社会的角度、在上位者的角度来探讨。
为什么“大道废然后有仁义”?
为什么一个领导者废弃了“大道”以后,就会要求下面有“仁义无双,道德高尚”的人呢?
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是北宋著名诗人叶梦得(1077—1148)记载在《避暑录话·卷一》里的情节。
公元1119年,叶梦得去河南颍昌任职。
恰逢当地遭水灾,流民数十万。
城外浮尸千里,孤儿弃子,遍地皆是。
叶梦得触景生情,不禁沧然涕下。
开仓赈灾的同时,又下令道:“凡收养儿童者,官府送钱送粮。”
公告贴出去好几天,三令五申,但是大街上的孤儿似乎一个也没有减少。
叶梦得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愤怒地问身边的属僚:“有子女也就罢了,那些没有子女的流民,为什么都不收养呢!?”
言下之意即是:
“他们怎么能如此不仁不义呢?”
21、
从叶梦得的角度看,流民们实在可恨。
官府已经开仓放粮,他们已经不愁吃穿,为什么对流浪儿童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呢?
叶梦得这种思维,属于典型的文人思维。
什么是文人思维?
这是一种直线式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思维。
遇到问题永远都是诉诸于情绪,而不是求教于理智。
他们永远站在幻想的道德语境里去意淫现实的人性。
他们以为凭借着满怀仁义和一腔热情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一句话:
读书万卷,治国无方。
比如梁元帝萧绎、南唐皇帝李煜、宋徽宗赵佶等等都是文人的典型,也恰恰都是“亡国之君”的模范。
所以清初大儒颜习斋评价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就一句话: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存学编·卷一》
22、
幸好叶梦得的幕僚里有一位理智型的实干家,回答说:
“其实流民们不是不想领养,而是怕孩子养大以后,又被亲生父母领走。”
叶梦得恍然大悟,赶紧挑起蜡烛,连夜翻书。
终于在古人的律典中找到了一条先例,这才敢定出法令:
“凡伤灾被遗弃的小儿,父母不得再来相认。”
然后广发文书,官府出具证明,将孤儿与收养人信息登记造册。
流民们于是纷纷走到大街上,认领孤儿。
这一个政策,据记载:
“凡全活三千八百人。”
23、
为什么第一条法令无人响应,第二条法令应者如云?
显而易见,第一条法令废弃了“大道”,第二条法令才符合“大道”。
因为一个好的法令,根本就不需要政府跟人民谈“仁义道德”。
一个好的法令就像是孕妇,法令的“肚子”里早已蕴含了“仁义道德”。
虽然我们用眼睛看不出来,但是启动我们的思维里的X光就能够透视到。
比如当人们全部都响应第二条法令时,大家就好像吃饭穿衣一样乃人之常情,没有人会觉得谁是道德高尚的。
但是,如果在第一条法令发布时。
站出一位流民来响应,那么这个流民几天之内就会变成“仁义无双,道德高尚”的代言人。
这种现象就叫:
“大道废,有仁义”。
【第二句】
㊣智慧出,有大伪。
1、
关于这句话的普遍解释是:
聪明智慧出现了,于是有了严重的虚伪。
这个解释当然也能说得通,就好像说:
“太阳出现了,所以有了黑暗的阴影。”
但是,这种解释忽略了本文的整体语境,属于断章取义。
2、
我们试看全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废”、“不和”以及“混乱”三个词全部都是贬义词,带有强烈的否定性。
为什么唯独“出”这个字,是褒义词,蕴含着肯定性的语气呢?
就好像同一个屋檐下住了四兄弟,三个兄弟都是“出口成脏”,另一个却“出口成章”。
这难道不值得怀疑吗?
所以,“出”这个字应该也是一个否定性的贬义词才对。
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出”,很可能就是“黜”。
3、
你这样断案有证据吗?当然有!
比如明朝时期,一代大儒宋濂曾经主持编纂了一本官方韵书,叫《洪武正韵》。
这本书对“出”得解释就是:黜。
而“黜”,很明显就是废黜的意思。
这一点我们从古书里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比如《孟子•离娄下》曰:
“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
所谓“出妻”,就是休妻。
是将妻子从家里赶出去,绝不可能是“出现了妻子”的意思。
所以“出”,就等于是摒弃、不要、废黜。
“智慧出”就是“智慧”从大脑中被“赶出去”的意思。
由此可知,“智慧出,有大伪”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智慧被废黜了,于是有了严重的虚伪。
只有这个翻译,才能使全文的语意上下贯通,一气呵成。
好了,语意已经被我们“抓住”了。
那么让我们顺着“语意”的指引继续去追捕,看看隐藏在人性背后的真实“内涵”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面目。
4、
首先,我们翻开《晋书·列传第九》,就会发现上演了这么一幕历史悲剧。
西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叫王浚(252~314),由于不太聪明,智商经常欠费,所以当时人们送了他一个外号叫“糊涂虫王浚”。
其实,他一辈子确实做过不少糊涂的决定,其中就包括这么一条:
在公元304年,正值“八王之乱”的时期。
他率领军队前去解救晋惠帝,一举攻下了著名的“六朝古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和河北邯郸交界处)。
由于他是跟胡人联盟,所以军队堪比强盗,烧杀抢掠,无恶不做。
尤其是鲜卑族的军人,几乎抢光了邺城所有的民女。
消息很快传到了王浚的耳朵里,王浚拍案大怒。
当即下了一道命令:
私藏妇女者,斩!
军令一出,实在是大快人心。
但是第二天,悲剧的一幕发生了。
现在请问:
王浚的军令,引发了什么样的悲剧呢?
这个问题先留待思考,我们继续往下探讨。
5、
前几年,英国BBC播出了一个电视节目叫《财富金球》。
众多参赛者经过层层闯关,淘汰到最后,留下两位决赛者。
这两位决赛者,可以领走全部的奖金。
根据节目播出三年来奖金的数据显示:
决赛者每人平均能收获2万美元,最高一次甚至高达17.5万美元。
但是,必须先要玩一个选择金球的游戏: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分”,那么奖金就一人一半。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偷”,那么双方都没有奖金。
如果一个人选择“分”,另一个人选择“偷”,那么奖金全归“偷者”所有,选择“分”的人只能空手而归。
而且,还允许决赛的两人在出球前互相商量。
可想而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是多么渺小和脆弱。
那些信誓旦旦说选择“分”,但最后选择了“偷”的人,往往赚得盆满钵盈;
而那些信守承诺最后坚持选择“分”的人,往往输到怀疑人生。
在“奖金”的驱使下,几乎没有出现两个人都选择“分”的情况。
直到有一天,出现了一个叫尼克的人,完全颠覆了这一局面。
6、
跟尼克玩分配游戏的对手是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先开始讲话了,大体的意思是:
自己小时候是一个不良少年,说谎成性。
甚至经常欺骗自己的父亲,直到有一天被发现。
父亲意味深长地告诉他,男人可以穷,但是一定要说话算数。
观众们听了无不热泪盈眶,热烈地鼓掌,但是尼克的脸上却没有一点表情。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尼克竟然当着观众的面对易卜拉欣说:
我一定会选“偷”。
但是,如果我获得了全部奖金,可以私下分给你一半。
至于你选择什么,自己决定吧。
易卜拉欣怒不可遏,大骂尼克没有一点羞耻之心,然后又煽动所有的观众对尼克进行蔑视和嘲笑。
但是尼克不为所动,不改初衷,坚持一“偷”到底。
最后,易卜拉欣无计可施。
他知道自己如果选择“偷”,必定一无所有。
只好祈祷尼克是一个正人君子,或许还能分给自己一半奖金。
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分”。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
尼克的选择也同样是“分”。
结果两人平分了奖金,皆大欢喜。
7、
事后,主持人采访了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透露说,其实当时自己本来想选择“偷”,独吞奖金。
但是,没想到尼克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自己被逼无奈,不得不选择了“分”。
主持人提醒说,那你节目中关于父亲的对话是怎么回事呢?
易卜拉欣说:
事实上,我从未见过我的父亲。
我只是觉得这段故事会很感人,所以是临时编造出来的,用来骗取尼克的信任。
8、
可惜的是,主持人没有采访尼克。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放映一遍尼克当时的思考过程。
尼克是站在人性的“阴暗层面”思考的,用鲁迅的话说就是:
“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
那么, 尼克是如何揣测易卜拉欣思想的呢?
首先,尼克必须把易卜拉欣当作一个“坏人”,然后再把自己想象成易卜拉欣。
于是,就有了思考过程:
如果我想独吞奖金,就必须要让尼克选择“分”。
如果我想让尼克选择“分”,就必须让他相信我会选择“分”。
如果我想让尼克相信我会选择“分”,就必须让他相信我的人品。
那么如何才能让他相信我的人品呢?
承诺和发誓,都不如讲一个煽情的故事。
只要尼克被感动,我就赢了。
而尼克就像是易卜拉欣肚子里的蛔虫,已经完全预料到了他的套路。
所以,尼克主动选择了“偷”,逼得易卜拉欣不得不卸下伪装,只能做回好人。
最终,尼克安然无恙地绕开了易卜拉欣设计的陷阱。
9、
那么掉进陷阱的都是什么人呢?
两个字:好人。
因为好人往往被感动的一塌糊涂,所以往往也输的一塌糊涂。
好人身上往往有这样一些特征:
信任他人、利他、温和、 坦率 、 服从、 有同情心。
在《财富金球》的节目中,那些选择“分”的人可以说是完美兼备了这六大优点。
而这六大优点,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保罗·科斯塔在1992年提出来的。
他将这种人定义为:
“容易相处的人。”
10、
同样是在199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圣母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三位研究人员,对一万名在职人员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这些职员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拥有不同的职业。
调查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2012年,才终于整理出来四份报告。
并在报告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
《好人总是输?——论性别和易相处程度对收入的影响》。
结论很遗憾:
“难相处”的男士比“容易相处”的男士收入多, 平均每年多18% (约9772美元)。
“难相处”的女士也同样比“容易相处” 的女士收入多 ,平均每年多5%(约1828美元) 。
换一句话说:
好人总是输!
但是,为什么好人总是输呢?凭什么好人总是输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要弄清楚:
人类的大脑中,究竟运行着什么样的思想系统。
11、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表示,人的大脑运行了两套思维系统。
“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是快系统,属于自发性的思维系统,能够在一瞬间就对事物做出印象处理。
“系统2”是慢系统,属于控制性的思维系统,十分缓慢,必须集中注意力进行全面而复杂的思考。
甚至在“系统2”运行时,人类的瞳孔都会放大。
而这两套系统各有优劣:
“系统1”的处理速度,完全可以秒杀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
比如,它可以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分析并识别出人的脸。
但是直到2012年,Google用了1.6万块处理器,才勉强让计算机学会了识别猫的脸, 而且还不会识别表情。
“系统2”则根本不是计算机的对手,因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秒钟内运算280.6万亿次。
12、
显而易见:
“系统1”是专门处理感情的,是人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渐内化出来的一种本能。
“系统2”是负责运行理性的,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技能。
所以,美国的另一位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后来在卡尼曼的基础上将这两套认知系统称为:
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
关键的问题在于:
这两套思维系统不兼容, 无法在大脑中同时运行。
也就是说:
当你面对一件事情或事物运行“直觉思维系统”的时候,“理性思维系统”会自动关闭。
换一句通俗的话讲:
当你被情绪主导的时候,理智就会退居幕后。
反之亦然。
13、
现在,我们或许就知道“王浚下军令”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当王浚听到鲜卑士兵肆意强抢民女的消息时,心中充满了愤怒的情绪。
于是,“直觉思维系统”从大脑中启动,“理性思维系统”被强行卸载。
接着,他在愤怒的状态下做出了一个“糊涂”的决定:
“敢私藏妇女者,斩!”
结果第二天,部将报告说:
将军! 江水断流了,易水河漂满了数不清的女尸。
史书记载,至少有八千名以上的良家妇女,溺死江边。
她们,都是被士兵们杀害的。
而士兵们,其实是被王浚的军令逼成了杀人犯的。
怎么会是这个结果呢?
因为士兵们是这样想的:
私藏妇女是死罪!军令如山。
我赶紧回去放了抢来的民女吧,但是,我性侵了她,她出去一定会告状。
罪行一旦暴露,我就身首异处了!
怎么办呢?想了一夜。
只能杀人灭口,死无对证!
于是第二天,才发生了历史上悲剧的一幕。
而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王浚,已经完全沦为了“直觉思维系统”的奴隶。
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这一道缺乏智慧的军令本质上就意味着:
士兵和妇女,只能活一个。
所以,逼得士兵们只能杀人灭口。
以便将自己伪装成“好士兵”,逃过军令的制裁。
这就叫:
“智慧黜,有大伪。”
那么,王浚应该怎么做呢?
先抓两个强抢民女的鲜卑士兵,斩首示众。
然后再祭出军令:
天亮以前,发现私藏妇女者,斩!
至于第二天对妇女们的补偿以及后续对士兵们的惩罚,都是后话了。
14、
可惜,我们通常所谓的“好人”:
基本上都是“直觉思维”动物,他们的大脑总是运行着“直觉思维系统”。
尤其是,在面对“坏事情”的和“伪装的坏人”的时候。
所以社会上才会连续不断地上演“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王浚与糊涂虫”的故事。
好人一旦废黜了“理性思维系统”,就无法识穿“坏事情”的表象和坏人的伪装。
正因为如此,坏人才逐渐学会了用“伪装”的手段,骗取信任、谋取利益或者逃避惩罚。
所以老子不得不感叹:
“智慧黜,有大伪。”
爱默生才会说:
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
所谓的善良,就是你的“直觉思维系统”。
所谓的锋芒,就是你的“理性思维系统”,
15、
其实,老子和爱默生是想告诉我们:
如果你想做一件好事,就必须要考虑到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总而言之一句话: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人,就必须要像坏人一样思考。
尼克做到了,所以赢了。
王浚没做到,所以输了。
【第三句】
㊣六亲不和,有孝慈。
1、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后来发展成了河南的一出豫剧。
孔子有一位高徒,叫闵子骞。
德行高尚,当时与颜回并称,属于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十岁丧母,父亲续娶了一位继母,生下了两个弟弟。
有一天冬天,他跟父亲坐牛车出门。
路上大雪纷飞,车上的二弟欢欣鼓舞。
但是负责拉车的闵子骞却冻得瑟瑟发抖,一不小心将牛鞭掉在了地上。
父亲和弟弟聊得正欢,拿起鞭子就往着闵子骞身上招呼了一顿。
不料闵子骞棉衣被抽破,里面的芦花飘散了出来。
父亲回头一摸,二弟的棉衣里都是棉花, 这才知道闵子骞原来受到了虐待。
众所知周,棉花保暖,而芦花并不御寒。
父亲盛怒之下,回家的第一天便宣布要休妻。
但闵子骞却跪地求情说:“ 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母亲在只是我一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这才作罢,继母听说后, 悔恨知错,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
后来,这件事情越传越远,最后传到了孔夫子的耳朵里。
孔子也忍不住感叹道:
“孝哉!闵子骞。”
—— 《论语·先进》
2、
问题在于:
闵子骞的孝名是怎么诞生的呢?
因为他为了继母向父亲求情。
闵子骞为什么要向父亲求情呢?
因为父亲要休妻。
父亲为什么要休妻呢?
因为继母虐待了闵子骞。
你看,问题追溯到最后、
闵子骞之所以孝名远播,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家庭不和。
就好像传说中的大舜一样,如果不是继母和弟弟千方百计地虐待他,我们怎么会知道舜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孝子呢?
3、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意思是:
亲人对我好,孝有何难?亲人对我坏,孝才难得。
然而,如果自古以来,所有的子女与父母之间都能互相关爱,那么古人真的能发明出“孝”和“慈”这两个字吗?
其实不会,正因为“六亲不和”,所以古人才发现了“孝”和“慈”的重要性,才发现社会需要“孝”和“慈”。
于是,“孝慈”便诞生了。
所以老子说:
“六亲不和,有孝慈。”
【第四句】
㊣国家昏乱,有忠臣。
1、
讲一个典故:
公元633年,有人上书告发魏征偏袒徇私。
唐太宗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是诬告。
但是,唐太宗可能平时被魏征骂惯了,想给自己争点面子。
于是在事后,不仅没有还魏征公道。
还派人传话,警告说:希望爱卿以后谨言慎行!
魏征当然不服,亲自去找太宗理论。
两人争吵了一番后,唐太宗自知理亏,只好认错。
于是魏征感叹道:愿陛下让我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
唐太宗问:良臣和忠臣难道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说:当然有!同样是名垂后世,但是良臣能安享晚年,忠臣却不得好死。
所以,明君手下都是良臣。昏君手下才叫忠臣。
唐太宗恍然大悟,激动地握住魏征的手久久不愿意放开。
——《贞观政要·卷二》
魏征的回答,听起来简直跟老子的口气一模一样?
我仔细一查,果然没错。
原来魏征早年就当过道士,晚年还写过一本书叫《老子治要》。
虽然他后来一生都汲汲于官爵和功名,从李密到窦建德、从李建成到李世民,几次跳槽。
但其实骨子里是道家人物,血管里流的是道家的学说。
所以,我们如果把魏征的回答浓缩成一句话,无疑就是七个字:
国家昏乱,有忠臣。
2、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扫描一下我们的记忆。
将从小到大教科书里看到的忠臣烈士们,一个一个从大脑系统中加载出来。
就不难发现:
每一个忠臣的悲剧背后,还要一个更大的时代悲剧。
而每一个时代的悲剧,无疑就是民族和国家的灾难。
比如屈原是忠臣,投河自尽。
但是屈原的悲剧背后,是楚国的兵火战乱和国运沦亡。
比如文天祥是忠臣,拒降而死。
但是文天祥的悲剧背后,是南宋王朝的兵火战乱和国运沦亡。
比如明朝灭亡时,成百上千的文武官员自杀殉主,没错,他们是忠臣。
但是百官殉主的悲剧背后,是大明王朝的兵火战乱和国运沦亡。
原来,历史上每诞生一个忠臣,就意味着整个国家遭受了一场劫难。
所以,我有时候会想:
如果历史上没有忠臣该多好!
没有忠臣,就意味着没有灾难。
没有灾难,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忠臣。
于是,我不由地想到了一个人:
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3、
1943年,德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布莱希特的经典之作《伽利略传》,在瑞士首次上演。
其中有一个震撼人心的片段(原作太繁复,我略有改动):
1633年,伽利略因为论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法庭抓获。
宗教法庭要求伽利略在下午五点整宣读忏悔书,到时候教堂会响起钟声。
伽利略的学生安德雷亚双手紧紧捂着耳朵,不愿意听。
到了五点零三分,教堂依然一片寂静。
安德雷亚欢呼着说:“他顶住了!愚蠢被战胜了!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不怕死!”
话音还没落地,教堂的钟声轰然鸣响。
伽利略走进了教堂,安德雷亚冲愤怒地瞪着伽利略。
大声喊道:“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伽利略平静地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其实,伽利略这一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代表了历史上所有社会理想的终点。
因为在一个真正的理想社会里:
万事合理,所以没有仁义;
六亲和睦,所以没有孝慈;
国家安定,所以没有忠臣;
社会健全,所以没有英雄。
还有:
天下为公,大同一家,所以也没有政府。
怎么能没有政府呢?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出自一位政治领袖之口。
4、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一次政治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报告。
这篇报告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其中提出的第七种关系叫:《党和非党的关系》。
毛泽东讲了一段话,一段极具颠覆性的话,一段连老子没有讲出来的话。
他是这样讲的: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
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
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
消灭就是那么不舒服?我看很舒服。
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哪一天不要了,我看实在好。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
如果有一天,毛泽东的预言实现了。
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也就实现了。
第十八章【完】
喜欢我的文章吗?
其实我的文章也喜欢你!
那还等什么?
赶紧关注表白吧!
90后酷说《老子》(17)▏为什么“堕胎合法化”越普及,犯罪率就越低?
90后酷说《老子》(16)▏唯物主义错了,其实我们只能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90后酷说《老子》(15)老子为什么不说真相?释迦牟尼为什么欺骗信众?
90后酷说《老子》(14)▏鬼魂和意识原来就是暗物质?爱因斯坦错在哪里?
90后酷说《老子》(13)▏我们都曾是国王,为什么活成了乞丐?
90后酷说《老子》(12)▏吸毒者戒不了海洛因,而我们戒不了欲望。
90后酷说《老子》(11)▏幸福的真谛在于: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90后酷说《老子》(10)▏催眠实验告诉你,每个人身体里的潜能有多大。
90后酷说《老子》(9)连老子都想不通的人类心理,一直主宰着人类社会?
90后酷说《老子》(8)▏千万不要试探人性,每个人都有恶的基因!
90后酷说《老子》(7)▏老子告诉你,凭什么“吃肉”“杀人”也能成佛?
90后酷说《老子》(6)▏老子最先提出“性本能”才是人类最根本的内驱力?
90后酷说《老子》(5)▏是陈毅为政不仁,还是金庸书生误国?
90后酷说《老子》(4)▏道: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减肥。
90后酷说《老子》(3) ▏成功的上限,取决于你对人性理解的下限。
90后酷说《老子》(2) ▏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90后酷说《老子》(1)▏道:老子与霍金,哲学与物理为什么殊途同归?
网友评论
如果好人都不出来从政,位置就会被坏人占去。说万一我觉得该争的时候还是要争的。
你也太能写了~
“系统1”是快系统,属于自发性的思维系统,能够在一瞬间就对事物做出印象处理。
“系统2”是慢系统,属于控制性的思维系统,十分缓慢,必须集中注意力进行全面而复杂的思考。“系统1”是专门处理感情的,是人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渐内化出来的一种本能。
“系统2”是负责运行理性的,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技能。也分别称为直觉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雨人”的超级计算能力属于哪个系统?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思考了很久。
世界上的确有一些天才就像雨人一样计算能力超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运行十亿百亿的数学计算。
我觉得这是一种后天的计算训练,属于系统2。
但是,他们的大脑结构异于常人,在后天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将这种能力内化而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即变成了系统1。就好像咱们普通人识别表情一样,瞬间就可以完成。
当然,他们的运算能力虽然超级强悍,但还是无法与计算机想比。也就是说人类的系统2即使经过后天训练内化成了系统1的,目前依然还不具备跟计算机较量的可能。或许几万年以后,可以一较高下。